1、1孙中山:中国梦的践行者孙中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标符,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今天,纪念孙中山有着特殊的意义。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中华民族不懈地共同努力。孙中山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宣扬三民主义,唤醒了近代中国人,指引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他创立中华民国,引领民众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使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理念,成为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孙中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标符,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今天,纪念孙中山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生奉献国家统一大业 2016 年 11 月 12 日是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11 月 11 日,纪
2、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 6000 多字的讲话文字实录中,习近平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号召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并号召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反对“台独”分裂势力。 在讲话中,习近平用 3 个“伟大”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习近平表示,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2大的梦想。 ” 孙中山正是这样一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践行者。孙中山毕生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鞠躬尽瘁。
3、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末统治下的中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弱不堪,百姓苦不聊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还在读书学医的孙中山痛感“医人不如医国” ,果断弃医从政。 早年孙中山曾以“逸仙”之名在博济医院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894 年 11 月 24 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 1 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这一年孙中山 29 岁,正值青年,他没有想到此后的一生都将奉献给国家统一大业。 此后 16 年,孙
4、中山一直旅居海外,先后 5 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1896 年 10 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来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才得以脱险。1905 年 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武装起义 10 次。其中最悲壮的是 1911 年 4 月 27 日的黄花冈起义,最后 72 烈士全部为革命献身。黄花岗起义 72 烈士下葬近一年,孙中山率十余万人到黄花岗公祭革命英魂,亲手种下了
5、4 棵马尾松。 3直到 1911 年 12 月 25 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阔别祖国 16 年的孙中山才真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海外的 16 年间,孙中山广泛联系华侨华人,一面心系祖国,一面呼吁革命, “曲线救国”也成了孙中山革命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久革命的果实即被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此后的十几年间,孙中山一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感染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为中华民族
6、复兴不懈的奋斗。 天下为公 1912 年 5 月 17 日,孙中山来到广州,詹天佑以粤路公司经理的身份接待孙先生,孙中山很快地就担任了全国铁路总监,他提出了要为中国建设 20 万公里的铁路,后来变成了“建国方略” 。 “建国方略”提出的宏伟基础建设蓝图包括要在 10 年内为中国修建16 万公里的铁路,160 万公里的公路。这个梦想距离现实有多远呢?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一直到 1949 年,全中国的铁路系统加起来不到 2 万公里。到今天距离 1912 年 100 年之后,现在的中国,真正营运的铁路里程是 8 万多公里。公路就远远超过了孙所擘划的,有 360 万公里。 ” 1912,民国初始,孙中
7、山对于政治的权力可以放弃,但是对于建设中国的梦想,他紧紧地抓住,为之燃烧。46 岁的革命家,俯身趴在一张敞开的大地图上,拿着笔,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画下他心中的建国蓝4图。 在龙应台看来,孙中山是个大梦想家,因为他所想象 10 年内要做的事情,要到 100 年之后才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他的梦想实践所需时间,不是十年,是百年。但是他画出的那个梦想的蓝图,后来的人用 100 年的时间去验证,他的方向和愿景是伟大的。 1923 年,孙中山在香港大学演讲,题目是:我的革命思想来自哪里?20 出头的孙中山在香港读书,看见香港“秩序井然,建筑宏美,无有干扰,向往不已” 。每次放假回到相隔只有 80 公里的
8、香山, “每次回乡,我竟然需自做警察以自卫,时时留意防身之枪弹完好否。年复一年,情况俱如此,家乡与香港仅有 50 英里之隔,唯两地政府何以差别如此?”香港社会秩序令他震撼不已。 20 岁的孙中山不只是个梦想家,还是个行动者。他受到香港的影响,放假回到家乡,召集一批乡里年轻人动手挖石铺路,要把他的村子跟另外一个村子之间的几里路给铺起来。铺了一阵子后发现不行,做不下去了,有很多的障碍,他就去找县长。一个 20 岁的少年,非但不怕官,还会去找县官。这个县官也答应了要帮助铺路,但是接下来他发现这个县官不见了,换了另一个县官,他再去找这个接任的县官,接任县官对他置之不理。这个时候,孙中山发现这个县官是花
9、了 5 万银子买来的。20岁的少年才知道,政府的管治原来是这样的。 孙中山 1923 年演讲时说,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他就着手对政府做研究,发现在别国的政府当中,贪污是例外,廉洁是常态,但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在中国的官场,贪污是常态,廉洁是异态。孙中山刚开始以为,省城的情况会比较5好,不料一到广州才知道它的腐败更严重。原来, “中国之官地位越高,贪污愈炽,最后到了北京,其腐败又千百倍于广州” 。孙中山说,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底层县府竟然是中国最廉洁的政府机构。这样的震撼教育给了他一个信念:好政府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拯救。 孙中山是个大梦想家,也是一个行动家。一个清朝的学生会去铺路,会去找县官,然后希望
10、有所突破,最后用革命行动来实践他的梦想。 孙中山一直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舍小家,为大家。“天下为公”也是孙中山的思想核心。 “天下为公”原文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 “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 、 “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在孙中山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
11、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 ;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 ;“民有” 、 “民治” 、 “民享”完全实现,实现古人说的“公天下” 。 可以说,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时代标签,他受人爱戴,受人民拥护。毛泽东指出: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在这种影响下,我们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6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海外华侨华人是孙中山忠实的支持者,孙中山曾说, “华侨是革命之母” 。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年旅居海外十几载的孙中山几乎走遍了华侨华人聚集区,他宣传革命,宣传祖(籍)国,一
12、颗中国心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在孙中山精神的感召下,华侨华人纷纷捐钱捐物,为中国救亡图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矢志不移、无比坚定。他提倡改革与开放,在家事遗嘱中写道:“中国从前之不变,因人皆不知改革之幸福,以为我中国的文明极盛,如斯而足,他何所求” 。 值得海峡两岸共同怀念的人 在当前两岸关系背景下,孙中山是两岸共同接受的重要“符号” ,纪念孙中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13 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遭遇失败,被迫流亡日本,途经台湾时曾短暂停留,到位于现台北车站附近的“梅屋敷”会见友人。这座当时
13、有名的日式旅馆,如今是台湾唯一留存的孙中山遗迹,被作为孙中山的史迹馆保存下来。 孙中山曾到台湾三次,梅屋敷见证的是第二次。中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邵铭煌博士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从当时日本人对孙中山的监视记录档案来看,孙中山这次只停留了约 10 个小时。 从历史的种种痕迹可依稀拼凑出当年的场景。孙中山乘坐的轮船在1913 年 8 月的一个清晨途经基隆港停靠。此时日本当局以反对孙中山的7革命和“恢复台湾”的主张,对途经台湾的孙中山严密监控,派人把他接到梅屋敷名为接待和保护,实为封锁其来台消息,并迫使他尽速离台。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孙中山仍设法秘密会见了蒋渭水、廖进平、翁俊明、罗福星等抗日志士,并于当日下午
14、再度登船,离开台湾。 尽管短暂,孙中山的三次停留给台湾留下的革命火种却影响深远。1925 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正处于日本殖民者高压统治下的台北亦举行追悼会。史迹馆里展示着当时台湾民报的报道:追悼会到会者有两千余人,主会者述“孙公乃东亚之伟人,汉民族之明星。其主义与人格,无论何人莫不尊敬而崇拜之。今死矣,无论何人亦莫不哀悼之” 。 在台湾,尤其是台北,随处可见孙中山的痕迹。从梅屋敷到“国父纪念馆” ,从逸仙公园到以“民族、民权、民生”命名的三条城市主干道,再到每年以纪念孙中山诞辰为名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悬挂在办公或公共场所的孙中山照片和印在钱币上的画像,让孙中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前不
15、久,在南京举行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和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 150 余位嘉宾围绕“孙中山与现代中国”进行了研讨。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立文指出,孙中山无论在历史上、思想上都是全球华人的共同切入点,可以带动两岸关于中国现代史的集体研究。他认为,中国大陆的发展基本没有脱离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且在很多方面做到了与时俱进,两岸应共同继续推动孙中山的理想实现。 8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蕴茜表示,2016 年大陆举行孙中山诞辰 150周年纪念活动,有两方面的现实原因:第一是为两岸关系,因“孙中山符号”依旧是两岸的共识,且对当前背景下促进两岸文化学
16、术交流仍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是面向华侨华人,因华侨华人对孙中山普遍怀有崇敬之情,纪念有助于凝心聚力,促进民族复兴。 不少台湾专家表达了对参与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活动的重视,以及对台湾执政当局搞“去中国化”的忧虑。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蒋永敬指出,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非常重要。他说,孙中山是两岸可以共同接受的重要“符号” ,当前台湾政治正处于变化之中,但一些机构和很多民间人士仍然在纪念孙中山。 蒋永敬认为,两岸共同纪念孙中山、开展民间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民进党当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民间会慢慢觉悟。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原副董事长兼秘书
17、长邱进益表示,现在民进党部分人士搞“去中国化” ,这是不智之举,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历史就是历史,是没有办法否定的。 ”邱进益认为,在孙中山诞辰150 周年之际,中国大陆多个城市举办纪念活动,追溯这段历史,将带来难能可贵的影响。 11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强调,今年是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第一个响亮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现在,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两岸关系发展、台湾同胞前9途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 在践行“中国梦”的道路上,海峡两岸携手共进,一起圆梦。在孙中山著述的建国方略与实业计划中,关于铁路运输建设、港口商埠建设、河流治理建设、矿业建设、工业建设与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的具体建设设想正在一步步实现。孙中山为中国的现代化绘制了最初的蓝图,在他的精神照耀下,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与执着,让我们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并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处时代的视野与设想。 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研究、继承、弘扬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促进两岸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与振兴。我们将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发扬光大,实现孙中山“天下为公” “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