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912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语气副词“并”的新用法【摘 要】 “并没有” 、 “并不是”在网络上蹿红之后进而向生活中蔓延,其中“并”作为语气副词以加强否定词的语气,人们更是以一种趣味性答语的形式用于生活中。本文以语气副词“并”的语用角度为切入点,并加以探讨“并+否定词”可以作单独使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语气副词;并;否定词;语用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61-02 近年来,如“并不” 、 “并没有”等“并+否定词“的特殊用法在网络上走红,部分独立化并成为一些人的口头语。以“并没有”为例,笔者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了搜索,发现其用法非常广泛,如 2009 年北京

2、中考语文半命题作文“_并没有结束”的命题中也有出现。其中网络新闻的标题使用频率极高,如“深圳楼市降温了?并没有” (深圳新闻网) 、“新加坡副总理:全球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发挥效果” (环球外汇网)等。 吕叔湘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以“副词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来比喻副词群体的复杂性。我们选取颇具代表性的几部语法学著作为理论依据,其中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将副词分成八小类,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将副词分为六小类,几种分法中都有语气副词这一类。本文以当下语气副词“并”的流行用法为切入点,对“并+否定词”这一结2构从语用角度探索其作为单独使用的答语的可能性

3、。 一、已有研究成果 我们对一些权威词典和语法学著作中提及的“并”字,作为语气副词使用时的这一义项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做出如下归纳(表 1-1) 。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为, “并”作为语气副词是可以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的,更为复杂的是“并+否定词”这一状中结构短语可以作为句法成分加强否定,详见下文。 二、语气副词“并”的语用分析 我们以中国现代语法中提出的有否定作用的词(以“无、不、不是、非、没有、未、别”为例)为对象,分别在 CCL 语料库检索系统和语料库在线系统中进行搜索并举例。陆俭明先生认为,研究语言的用法问题可以从语句使用者、语句的环境和言外之意三方面入手,因此我们将对“并+否定词”

4、的结构形式从语句的预设义和使用环境的角度进行语用分析。 (一) “并+否定词”的语用分析。我们随机选取搜索出的例子,逐个分析其隐含义。 例 1.队员们仍沉浸在夺冠的喜悦中,更衣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汗臭味,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兴致盎然地回味刚打完的这场比赛。 (中国青年报) 例 2.他回顾着,检讨着,觉得自己并无疏忽的地方。 (解放日报) 例 3.“政权中的职位,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岗位,并不是做官,作威作福的。 ”(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节录) 例 4.“现在,这事已过去好几年了,奇怪的是,或者说先前并未料3到的是,我竟一直不能忘记她!” (离异节录) 例 5.他觉得, “小清新”们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

5、时代担当感, “她们只是表现自我罢了。 ”(中国青年报) 例 1 中“臭汗味”本应该使队员们不舒服的,但队员们因夺冠的喜悦而忽略环境,继续高兴地回味比赛过程。这里的语气稍带转折, “并”用来强调本该有影响而在说话者的实际情况中的“不影响” 。这里“并”的用法是给强调语气预设了一种本该出现的却与现实相反的状况。 例 2 中说话者害怕自己出错因而反复思量做过的事,最后觉得没有出错。说话者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出错的情景,种种设想后觉得并无出错,用“并”来加强有无疏忽的语气并用以否定前种预设。 例 3 中有一个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就是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利用职位作威作福, “并”所强调的是“不”可以作威作福。

6、用“并”来加强了否定语气,表示带有警告意味的坚决否定。 例 4 中说这句话的主人公给自己预设了一个自己可以忘记“她”的情况,可是事实是他不能忘记且没有料到,因此说话者用“并”表示强调否定且转折的意味。 例 5 中说话者预设了有人认为“小清新”们的某种行为是时代担当感的表现,但是说话者持相反且略带不屑的态度,因此用“并”来强调自己的想法是坚决的否定。 然后,我们再从语用角度的“预设”理论进行分析。 例 6:(1)我们学习语法;(2)我们不愿意学习语法;(3)我们并不愿意学语法。 4例 6 中(1)是(2)和(3)的预设义,也就是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学习语法,两者前提都是我们是必须要学习语法的。而(3

7、)的特殊之处在于, “并”强调了否定语气的同时,又预设了一种“虽然不愿意学习语法,但是不得不学”或者是“语法是我们的必修课,然而我们不愿意学”的意味在里面,这与简单的“不愿意”不同。上述例 1、例 2、例 4、例 5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最后,我们再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分析。 例 7:(1)我没有这个义务;(2)我并没有这个义务。 例 7 中(1)和(2)从语义角度分析只是有没有强调语气这种微弱的差别。但是从语用角度来看, (1)只是简单陈述“没有” ,而(2)是代表反驳的意味,言外之意就是别人说我有什么样的责任都无所谓,因为我没有这个义务。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可知, “并”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8、情况,一是语气副词“并”是对自身预设的一种前提,并对这种前提施以带有转折意味的强调性否定;二是有言外之意并带有反驳、劝阻、警告意味的强调性否定。特殊情况是,语料库中不能搜索到“并别”这种用法,我们可以认为否定词“别”前面不能用“并”来加强语气,如“你别来了/你并别来了” ,这样虽然在句法成分分析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语义上“别”没有加强语气的必要且这并不是我们约定俗成的用法。 (二) “并+否定词”独立使用的情况。 “并”字结构的流行使人们纷纷开始将“并没有”等词语作为一种趣味性答语进而体现强调的意思。上述作为例子引用的一组否定词中, “别”被证明无法形成“并”字结构。5下面我们继续用剩下的几个否

9、定词为例,谈谈“并+否定词”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单独使用。 现代汉语中提到“副词一般不能单独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刚好、刚刚、的确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其中“不”和“没有”就是否定词。 例 8.甲:今天你去上课了吗? 乙:(我今天)没有(去上课) 。 例 9.甲:你有无婚配? 乙:无。 例 8 是否定词以省略句的形式单独成句的情况,例 9 是否定意味的动词作为疑问句的答语单独成句。而“非”则是古代汉语中常用否定词,我们在此不作历时的考虑,只做共时的探讨。另外, “未、别”也是完全无法单独使用的。 语言具有说话者可以在会话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10、态度、意图的人际互动功能,人们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分工等方面的不同,会形成各自语言团体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变体,也就是社会方言。在现在发达的网络环境促使下, “并”字的使用越加频繁。其中,受影响较深,使用“并不是” 、 “并不” 、 “并没有”作答语的以年轻人居多。这种回答通常用于口语而非书面语,表示略带反驳或者俏皮意味的强调性否定意义。从已有的语法著作中所规定的句法规则和语料库资料来看, “并+否定词”这种结构直接单独作答语是不合乎句法规律且无先例,而今天这种用法却屡见不鲜。如“苏州地铁 9 号线直达太湖边?然而并没有” (搜房网)这种新闻标题中,答语的根本意义就是“没有” ,加了“然而

11、”和“并”6就是为了加强语气,且这种用法还用在部分网络娱乐视频的台词中。 在一些无法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解决的问题方面,我们却可以从语用角度来解决。也就是说“许多语法结构规则实际上也就是语句用法最终定型的结果,即一些特定用法意义在约定俗成后就凝固成了语法结构的规则” (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我们可以举出一组例子作对比。 例 10.(1)甲:你吃过饭怎么还盯着小吃摊看,是不是没吃饱啊? 乙:并不是啊! (2)甲:你吃过饭怎么还盯着小吃摊看,是不是没吃饱啊? 乙:才不是呢! 例 10(1)中乙回答的“并不是”是强调乙真的不是因为饿才盯着小吃摊看的,应是乙预设了某种条件或者还有未说完的话

12、;(2)中用“才不是”回答就有些欲盖弥彰之意,答话人可能是没吃饱又不好意思承认的。 (1)中的答语也可以用普通的“不是”替代,但既然当下有人在用这种结构来表达更加丰富、深刻的语义,并且在年轻人当中广为流传,就代表这种结构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可以得到认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用法将会得到认可并逐渐“语法化” 。 三、结语 语言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变化更是迅速多样,现代语法的活用现象比之民国时期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更是层出不穷。汉语是传承千年的语言宝藏,等待我们的挖掘。不仅词语的意义十分丰富,词语和词语的联合使用、短语和短语的不同组合都会使表达出的意思产生奇妙7的变化,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和特

13、殊语用方式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随着网络走近人们的生活并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一些生活中未得以常用的语词在网络用语中已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的生活,推动着语法研究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姜汇川,许皓光,刘延新,宋凤英.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4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陆俭明,沈阳.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8马真,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