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式军乐在近代中国发展初探摘要19 世纪下半叶中国国门大开后,大量西洋音乐随西方入侵者的军队、宗教信徒的咏诵及其他形式开始被国人关注或记载。洋务运动时期,大臣们出洋考察的游记中常看到他们对西式军乐及军乐队的记录,或者洋人在国内外各种场合的军乐会情况。随着清末日本军歌的传入以及国内各地编练新军,西式军乐在国内更加为人熟识。社会对这一突破传统的乐曲模式及乐器十分感兴趣,清末时期西式军乐不仅应用于军队,更被学校和社会层面所吸收和发扬,国人彻底接受了西式军乐。 关键词西式军乐 军歌 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76-02 一、近代国人对西
2、式军乐的关注 军乐,即军队在比武、行军、阅兵和战斗时演奏的音乐。中国古代就有军乐的记载,如黄帝时期对战蚩尤部落,为威慑敌人而命军士齐吹号角。西方国家军乐队当然也是随军而行,在外来入侵者的船上军队自带军乐队,闲时演奏缓解紧张气氛,战时演奏以鼓舞士气和吓唬敌军,国人在报纸上常引之成文。 因为乐器种类不同,渲染的气氛也不同,国门大开后,西式军乐的新颖吸引了更多国人的关注。与传统鼓吹相比,西洋乐器通常用铜管、木管和打击乐器组成,有时用低音提琴,还有的军乐队用双簧管、军鼓、2萨克斯管、圆号、大管、长笛、小号和倍大管等,这些乐器组合演奏出的旋律声音嘹亮、富于气势,而鼓吹乐使用的乐器非鼓、铙、钹等,吹奏出来
3、的曲调传统意味十足。 近代国人最初接触军乐并产生兴趣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其间有过多次对西式军乐的详细记载。如:“刘芝田观察,请德国皇孙赴宴到时升炮鼓乐”, “英国飞游帮船现尚在吴淞,兹据西字报云称水师提督已议定于每礼拜二、五饬阿达兰船上之水手四、五点钟时到工部花园作乐,俾得共聆妙音云。 ”张德彝,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译员之一,1866 年被清政府委派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旅游团,在游览欧洲十国后详细记载观察见闻,除首译电报、自行车、螺丝,甚至巧克力外,也有对军乐的描述:法国王宫前“左右排列马队六百名,衣帽整齐;正中一队,鸣金鼓而奏乐。 ”著名思想家王韬到英国游历时记录英国人凡是有盛大的集会活动,
4、 “必设乐兵,奏乐台下。 ”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经在 1879 年迎接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仪式上听到美国军舰里士满号上的军乐队演奏,而当时我们的军队还在大量使用锣号等传统乐器演奏鼓吹乐。 二、日本军歌传入近代中国 近代传入日本最早的欧美音乐类型就是军乐,日本人把军乐与尚武精神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有强烈精神寄托或者说精神支柱的军歌,尚武救国精神的直接形式就是这些军歌的大量创作及传唱。中日甲午一战给中国人上了生动且悲壮的一课,国人再去回顾失败时看到了日本政府对近代教育的付出、对国民尚武精神的执着追求,尤其尚武精神对日本士3兵士气的养成,着实起了很大的功效。 梁启超在日本看到兵营前“祈战死”横幅,便心生肃
5、然,由此开出救国良方:中国铸成兵魂的首要条件是“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和“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 ,并发出“观泰西军中之歌而知其致强诽偶然”之叹息。中国人在战败后接触到处处体现浓郁尚武救国思想的军歌,知其“亦莫不含有爱国尚武之意” , “听闻之余,自可奋发精神于不知不觉之中。 ”留学生及在日华人看到的是浓郁的尚武精神,想到的是日益衰败不堪的祖国。他们把充斥着尚武精神及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军歌带回国内,指望能像日本一样鼓舞士兵和中华同胞的士气。 日本军歌传入后,在学堂中所见及应用甚多。学堂开设唱歌课,但所用曲子多以欧美和日本的民歌或民谣填配。因为日本学堂乐歌多与尚武救国精神有关,所以在我们的学堂乐歌
6、中传达最广的就是尚武精神,以呼应“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的军国民教育。以此为契机,军歌才能更广范围的传播。重要的是各地新式军队的编练过程中也会使用军歌及军乐队,这就为西式军乐的规模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近代军队中西式军乐队的发展 李鸿章于 1885 年创办北洋水师,同时仿西方兵制设军乐队。乐队队员大多由十四五岁的少年组成,平时演奏些国乐、军乐,战时被派到各个炮位帮助运送弹药。后来每舰配一等乐兵 6 名,每人每月饷银 8 两,二等乐兵 12 名,每人每月饷银 6 两,多余者均裁撤。 如果说李鸿章引进的是海军军乐,袁世凯引进的则是陆军军乐。1899 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德籍顾问之一高斯
7、达认为中国传统的鼓4吹乐不适合新军操练,主张把长号换成西洋喇叭,唢呐及笛等换成西洋的铜管,组成军乐队加以训练,被袁世凯采纳。袁世凯的军队中步兵营配军乐兵 24 人,炮兵营配 24 人,骑兵营配 12 人,工兵营配 6 人。每支军乐队配管乐器 14 支,洋鼓 4 面,更鼓、锣、号各 2 具。 1903 年,袁世凯在天津开办军乐训练机关,共办 3 期,每期训练 80人,另有一个旗人队约 50 人。学员毕业后被分到陆军各镇服务,每逢新年,六镇的军乐队要集合天津参加考试,接连举行了 3 次。另有侧影记录袁世凯的军乐队,风光一时。1904 年为给路过天津的慈禧和光绪帝送行,袁世凯的军乐队“在站台上吹奏法
8、国国歌马赛曲迎驾,气势雄壮,震撼人心,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并被慈禧带到盛京享用” 。不夸张的讲,袁世凯对中国近代军乐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结束了中国古代鼓吹的历史。 1895 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筹建自强军,开启晚清江南新式陆军时代。在自强军内部配备乐兵 16 名,并像其他士兵一样有饷银发放,成为兵制的一种。由于平时军队练操时军乐队也在旁演奏,有专人指导,进步很快。1897 年自强军在吴淞大阅操时,筵席间隙军乐队的演奏让中外来宾大为惊叹。张之洞调任湖北后,在湖北创建常备军,于 1904 年对常备军进行调整时添设军乐队,第二镇中配备乐兵 50 人;1905 年,又在第一镇配乐兵 51 人。
9、随着近代各地编练新军,军乐队的建制和投入也逐步正规化。到1907 年秋季,陆军部拟订 36 镇新军计划时,已能明确见到各地新军中有军乐队编制。新军建制的过程无疑让西式军乐这种形式快速地在中国发5芽。 另外,在皇宫内编练禁卫军过程中也有关于军乐队的规定,包括人数、服装、训练情况、演奏曲目等,1909 年 9 月 10 日在禁卫军发出的文牍中,有为聘请原赫德乐队指挥恩格那斯兼任军乐教习而致总税务司裴式楷的商函。5 天之后,9 月 15 日(八月初二日) ,在其接受的文牍中有了裴式楷“令恩格那斯听候派员面议并希酌定时日以便前往”的复函。这是关于恩格那斯兼任禁卫军乐队教习的最初记载。 四、西式军乐使用
10、范围的扩大 西式军乐经过新军队伍和近代学堂的发扬光大,早已融入近代中国社会,各地曾组建的西洋铜管乐队等,就成为了非军事用途的民间军乐队。西式军乐及乐队不仅出现在学堂的运动会,出现在新军的练兵场,也曾出现在寻常的婚丧嫁娶、各种大会的开幕式或领导人进场或退场,甚至有的党派利用军乐队演奏来宣传其政治理念。 1902 年“振贝子奉命赴英修致贺之礼车站两旁护以兵卒各兵队军乐齐鸣闻军乐复奏。 ”。为保皇上安全, “姜军步队各执一面杏黄龙旗,军乐队全队”到场护驾。1905 年军队打完胜仗凯旋于武侯祠时“军乐竟奏” 。甚至京师大学堂开运动会,报纸记载“军乐沈雄”“运动员赴场,军乐前导” 。 除了正式场合演奏军
11、乐成为一种时尚外,民众越来越接受并乐于把西式军乐应用于民间,以区别于“形式腐败”的传统鼓吹乐。如当时成都有一人家举行新式婚礼, “彩舆之前,列军乐队” ,此举得到盛赞。 在那个时代,西式军乐在中国流传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国人甚至都没有系统掌握西式军乐的内涵,以至用起来就稍显对西洋音乐常识的贫6乏。在广州曾有一出殡队伍,军乐队铿锵地演奏着前进,基督的士兵们! ,虽说是赶时髦,却也有些滑稽和无奈。 西式军乐队在民间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如 1908 年“上海贫儿院”中便设立音乐部,后来成立了一支由 39 个孩子组成的管弦乐队,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全由国人训练并组成的管弦乐队。四川省“幼孩教
12、养工厂”曾组织一支行进乐队,不仅平时参与内外一些活动,还对外出租,以此来“改进文明” 。 五、结语 今天的中国人在各种场合见到军乐队已毫无稀奇,无论是带有尚武精神背景的军歌,还是战舰上洋人军乐队所合奏的军乐曲,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种西乐形式能进入中国,最初是因为它的鼓舞作用。一旦真正接受了它,国人便更加注重西式军乐与国民音乐中的“国民性”融合的问题,这也是西式军乐在近代中国能够引进并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的最好证明。 注释: 德皇孙赴宴.申报,1880,4(19). 申报,1876,10(24). 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三述奇)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86、252. 王韬.漫游随录.湖南人民
13、出版社,1982:115. 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 , 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1899,11(21):33. 7梁启超:中国之军歌.新民丛报汇编续刊(二).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03:890. 奋翮生.军国民篇.新民丛报,1902 年,第 11 号. 德龄.慈禧后宫实录.学林出版社,2002:105. 启行志盛.申报,1902,4(22). 皇上宿坛补志.申报,1904,2(29). 论京师大学堂开第一次运动会.录顺天时报 四川官报 ,1905:19. 通俗日报.1909 年 4 月 22 日,1910 年 4 月 27 日. 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6(04). 各学堂科目年限与各学堂有酌改处.四川官报,1904 年奏议卷,第 9册.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