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伴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我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城市内涝等城市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城市的发展。 一、海绵城市的认知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让城市变为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的超级大海绵,具有降温、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保护与源头控制,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 “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城市的
2、六字方针,强调对原有水生态的保护,对周边水生态环境低影响,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 目前国内海绵城市规划方面的主要实施路径有三个方面,宏观方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以实现区域的生态循环体系;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保护城市中的河流、湖泊、公园绿地等海绵体;相关工程技术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迈向真正的生态与低碳。 二、西咸新区介绍及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21. 西咸新区介绍 西咸新区是国家批复的首个以创新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旨在控制西安、咸阳的圈层式扩张
3、蔓延,以“现代田园城市”为发展理念。2015 年,西咸新区获评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试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西咸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秉承“理念引导,规划先行”的原则,以建设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利用城区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宫殿墓葬大遗址群、都市田园区等共同建构了西咸新区绿色基底,划定了文物、生态及水体保护区域,建设整体区域的“大海绵” ,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让雨水“停一停、留一留、渗一渗” ,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低碳循环。 2.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深入识别存在问题进而将对策本地化,从建构“山水林田湖“系统入手,兼顾水资
4、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多方面要素,提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协同规划、建设环保、财政等多部门,实现政府、企业及社会合作的共赢。 经验一:划定生态底线,建构海绵基底。 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山水林湖“的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并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将规划方案中提出的海绵体纳入增长边界,为区域海绵体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以防止其在城市扩张中被侵占。同时,对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空间进行空间3分区,提出空间管制要求,并提出生态保育措施。最后,梳理区域“大海绵体”及由建成区内部公园、绿地构成的“小海绵体” ,与区域水系、排水渠等相结合,构成“水绿相融”的蓝绿
5、网络体系,提升海绵体的连通性及排水能力。 经验二:完善基础设施,分类生态环境修复. 对传统城市的粗放型水系统进行恢复,完善污水、雨水排放系统,强化市政排水体系网络,完善生态驳岸、再生水补水、湿地修复等工程建设,增强区域生态功能,并同时在分类修复工程中融入城市游憩、观赏等多样功能,以实现修复工程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 3:践行低影响开发 西咸新区处于快速建设阶段,因此将在各类建设空间内选择适宜的低影响技术,控制透水面积比例,以加强水系吸渗及径流速度,增加全区域的雨水吸收及排放能力。此外,还通过明确分区管控目标,对不同建成区域及组团提出建设指引,将重点组团及一般组团予以区别,达到因地制宜的作用。同时,对组团内部不同空间如公共空间、建筑场地等提出因地制宜的建设导引,以指导城市实际的建设。 三、小结 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科学创新,西咸新区结合地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等相关技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地化、科学化,力争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城市。 3. 形成海绵城市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