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实主义视域下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维度摘要贾樟柯在第六代导演当中是最“国际化”的一位,其电影频频在国外获奖,他利用影像世界向国际展示了正在经历沧桑巨变的中国社会,以及在社会发展与传统颠覆中挣扎求生的底层人民。他利用冷静的镜头视角将众多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挣扎的、典型的小人物收纳其中,在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影创作情操的指引下,将这些底层小人物的人生百态以纪实般的画面呈现出来。在现实主义的理论视域下,贾樟柯电影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维度和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贾樟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艺术风格 贾樟柯电影一直是中国独立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可谓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中最“国际化”的一位,其电影往
2、往在国内反应平平、票房惨淡,却频频在国外获奖,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他利用电影的影像世界向国际展示了正在经历沧桑巨变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以及在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挣扎求生的底层人民。在当今中国电影导演纷纷纠缠与好莱坞的电影票房大战时,贾樟柯仍然能够保持自己对于独立电影的执著的艺术追求实在难能可贵。这种利用具有纪实性的电影语言展现小人物的方式,也让贾樟柯的电影在商业电影当道的大环境中呈现出难能可贵的艺术追求与人文关怀。有部分电影人和观众认为,贾樟柯的电影总是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负面情绪和反面素材展现出来,将痛苦的伤疤揭开来给人看,这种创作倾向只是一味地迎合国外电影节的2奖项评选而已。可是
3、,透过贾樟柯的电影镜头,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百态,极具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精神和现实意义。 一、贾樟柯的现实主义创作缘起 第六代导演成长在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型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带来的蜕变的阵痛给转型期的中国家庭、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使国外的多元文化思想不断涌入中国,第六代导演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接受了完整的电影教育,并经受了多元文化与社会变迁带来的精神洗礼。大环境对于第六代导演的影响直接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这些导演的电影普遍带有直指人心的叙事理想,以电影影像艺术作为叙事媒介将改革开放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4、人生百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种底层展示并非具有批判意义的、对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制度的诋毁与讽刺,恰恰相反,第六代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底层展示寄希望于明天,希望通过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影像画面启迪人心,让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保持自己纯真、善良的本性,不要在社会的转变带来的影响之中丢失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因此,第六代导演的镜头更多的是对准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人,探究人们在这种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当中彷徨、失落、无助和纠结的精神世界。 贾樟柯也身处第六代导演之列,同王小帅、路学长、娄烨、张杨、王超等人一样,其电影创作扎根于对于现实主义的执著追求,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的观察,探索了人
5、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3道德与内在联系。但是,与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 、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和卡拉是条狗 、娄烨的苏州河 、张杨的爱情麻辣烫以及王超的安阳婴儿不同,贾樟柯并没有将叙事主体纠缠在个人情爱的挣扎与堕落的残酷主题上,而是将情感基调定位在了更为宏大的故乡情结之上。因此,贾樟柯凭借“故乡三部曲”小五任逍遥和站台 ,真正成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对于故乡情结的影像叙事的关注,并不是因为他不屑于关注小人物的爱情世界,对于故乡情结的表现正是源于贾樟柯对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在社会变革中产生的一切内心情绪与精神世界的动荡的关切,将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摸爬滚打和心灵成长都聚焦在关切的镜头画面
6、之中,并且通过对 80 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当时的文化氛围的复制和重现,赋予其电影更加深刻的故乡情结与怀旧情绪。 因此,对于生活与人物的真实描摹成为贾樟柯电影创作的主要方式,将小人物复杂的人性进行纯粹的展现,以实现其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由此来看,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是对于生活真实与人性真实的理想诉求,怀旧叙事并非消解了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反而让人们看到了变革给中国社会、中国家庭、中国人带来的变化与希望。 二、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影像现实 在贾樟柯的电影艺术视野当中,处于社会上层结构的成功人士并不受到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具有悲情色彩的小人物是贾樟柯电影镜头密切追随的叙事主体。
7、透过真实、淡然的镜头语言,众多底层人物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被打开,流动的画面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内心变化的和思4想认知的发展走向,探索并追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源所在。 同时,贾樟柯现实主义创作之初的叙事内容带有明显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故乡三部曲” 小五 任逍遥和站台的故事发生地都是在山西贾樟柯的故乡, “故乡三部曲”的叙事内容融入了贾樟柯早年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而“故乡三部曲”浓厚的怀旧情绪也倾注了贾樟柯对于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家乡的无限眷恋。虽然故乡中的小人物身上发生着琐碎而可笑的事情,故乡也从来不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存在,但是相对于贾樟柯身处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都市而言,家乡的人、事、物才
8、是让他最怀念的,才是他对于现实的残酷而生发的对于理想世界的想象与怀念。 (一)人物与故事的真实 “故乡三部曲”几乎全景化地展现了小人物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表达了贾樟柯对于社会改革变化之下的人性异化的排斥,对于在改革大潮中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纯粹的小人物的精神世界的赞美。 小武中的小偷梁小武活得自在、洒脱,自信于自己的“手艺” ,在山西的边城中凭借偷窃技巧的高超而成为众多小偷的头目。虽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并依靠偷窃谋生,但是小武为人仗义、重情重义,虽然身份是社会所不容和鄙夷的小偷身份,但是其心比天高,将传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情义关系看得比谁都重。因此,他向小偷好友小勇许诺,自己要在小勇结婚时送上六
9、斤重的礼钱。但是,小武眼中比什么都重要的友情却随着小勇的金盆洗手而落空。小勇不做小偷以后,靠走私烟草开了公司发家致富,但是他却羞于自己的过去,开始以正经的生意人自诩,自然而然地也割5断了与曾经的兄弟小武的友谊,为的是告别过去,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小勇结婚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小武。而小武失落地在街上偷了钱以后包了红包送给了小勇,但是小勇脸上的迟疑和尴尬让小武明白了世态炎凉和人情世故。依靠不正经路子发家致富的小勇在金钱的迷惑之下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割裂了自己与过去的记忆和曾经拥有的友谊。同时,失去友谊的小武获得了歌厅小姐梅梅的爱情,但是这段爱情很快也随着梅梅“傍大款”而告终。小武的友情与爱情理想
10、都在金钱与现实的双重挤压下粉碎,生活的残酷现实将小武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对于纯真情感的坚持让小武这一人物形象显得十分可笑。虽然是小偷的身份,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更重情义。在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崩塌的社会环境当中,小武是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存在,可笑的是大家都在金钱的蛊惑下变了,生活富裕了,精神世界也追求“高尚”了,小武仍然拘泥于过去,生活没有变化,傻里傻气地讲义气、重情义;可悲的是小武内心的纯粹与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然被整个社会抛弃,他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严重“脱节” ,被时代甩在了后面,这也正是影片结尾小武被锁在电线杆上任众人唾骂对于现实的讽刺。 不仅小武这一人物形象极具真实性
11、真实的性情与接地气的形象,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是真实的背弃过去的小勇,见利忘义、追随“大款”的舞厅小姐梅梅,都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被冲击的代表人物。 任逍遥中失业的工人子弟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底层小人物形象;站台中接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思想和文化艺术熏陶的崔明亮和张军;小山回家中被北京餐厅老板解雇的民工王小山寻伴返乡无果,将自己一6头长发留在了北京作为被大城市抛弃的祭奠;世界中在世界公园中工作、生活的几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形象,等等,贾樟柯塑造和呈现的人物形象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先去体会这种变革的人群,他们有的执著于自己单纯的精神理想,有的做着大城市的成功梦,有的勇于突破传统
12、的生活开始新生活。但是,这些人物身上都丝毫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们真实地反映着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欢乐或痛苦,呈现出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性描摹。 (二)视听语言的真实 贾樟柯擅长在电影当中创造一个极具时代感的叙事空间,复制并重现故事发生时代的文化氛围,在电影中表现为其构建起来的极致的视听语言的真实表达。电影小武与站台中,都利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将电影的叙事空间进行点缀,伴随着画面不断流淌出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也将电影烙印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文化元素与音乐在影片当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表达人物情感和情绪的功能,但是音乐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更多的是作为文化符号和时代印记对叙事空间进行构
13、建。 影片小武中,小武走在街上,街头传来的是屠洪刚的霸王别姬 ;影片站台中,崔明亮和着屋里乐手合奏的是否的旋律,低声哼唱着;同时站台中,街头巷尾的商店里传来邓丽君的歌曲,等等。在贾樟柯的眼中,音乐具有的时代感和情感共鸣是极具艺术张力的。在霸王别姬的音乐当中,小武失落的形象正如同一个失意的将军一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完败。可以说,在贾樟柯的眼中,小武也是一7个属于变革时代之前的旧时代的精神英雄。而站台中的崔明亮等人在离乡漂泊的过程中,丢掉了他们的爱情,消耗了他们的青春,粉碎了曾经拥有的个人理想,其面对空洞黑夜低吟的是否更像是对于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拷问,极具现实主义艺术张力。 三峡好人中的失意男女,
14、面对生活对于自己的抛弃和爱人对自己的抛弃,背景音乐时隐时现的男声吟唱辅助现实取景的实拍画面,制造了空洞而凄凉的情绪氛围。 三、贾樟柯现实主义创作的现实意义 贾樟柯的电影虽然关注真实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着力展现小人物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的作品一直都保持着流水账一般的琐碎的生活叙事,通过底层叙事并未总结出在社会变革中各自求生存的众生如何能够脱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困境,如何走出宿命般的悲剧命运。电影中的人物大多数在经历被生活、社会与爱人抛弃的过程,小武被曾经的好友抛弃、被爱人梅梅抛弃;崔明亮因为动荡不安的北漂生活而被自己的爱情和理想抛弃;韩三明与沈红分别被曾经的爱人抛弃但是影片呈现出了这些人物在被
15、抛弃与被打压的过程中顽强的求生意识。改革开放造成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传统的道德价值标准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人们是否应当在金钱面前保持自己纯洁、善良的内心世界,是贾樟柯所竭力探讨的。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言,对于转型期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这并不是对于现实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对于更加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憧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流变,贾樟柯的创作也或多或少对于多元8文化的侵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同化现象。现实主义曾经是贾樟柯电影最重要的标签和符号,但是面对文化的流变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有别于改革开放初期的
16、意识形态,而其电影创作也应当做出适当的改变。通过他最新的作品,已经明显可以看到他创作方式的转型意向,不再对底层叙事与现实主义执著,利用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象与具有符号意义的影像进行超越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成为他逐渐在靠拢的创作意向。 参考文献 1 刘象愚,等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柳鸣九,主编.二十世纪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 卢俊兴.贾樟柯电影叙事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4 章玉玲.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洪严(1976) ,女,回族,河南开封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音乐、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