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06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这段话时常被人们引用作为“无痕德育”的依据。但是,若由此仅解读出“无痕德育” ,似乎有失偏颇。其实, “看不到教育的发生”仅是教育过程的“无痕” ,而“无为”乃是“大为” , “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则是“有为”和“有痕” 。学校德育应该追求“有痕”与“无痕”的统一,以“无痕”的“有为” “大为” ,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对“无痕德育”和“有痕德育”的认识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2、、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知、体验与践行,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品质的教育活动。其中,作为德育过程与方法, “施加影响”有时需要教育者隐藏教育意图,以具体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感悟和体验,在不露痕迹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但有时仍然需要进行“有痕”的道德原则讲解,强化道德认知。因此, “无痕德育”与“有痕德育”是德育的两种基本形态,有着方法和过程上的根本差异。 从方法层面来看, “无痕德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为防止学生心理设防,故意隐藏教育意图而开展德育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而2“有痕德育”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旗

3、帜鲜明地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从过程层面来看, “有痕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包含与“无痕德育”相对应的德育过程方面的特征,而且也包含德育目标和结果方面的特征。 “有痕德育”的目标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要求,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导向明确、清晰具体;“有痕德育”的结果是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变成认知与行为的准则和习惯。 只有明晰“无痕德育”和“有痕德育”的不同含义和特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将它们统一起来,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 二、以“有痕”的德育目标、内容引领 学校德育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不少德育工作者

4、整天忙忙碌碌地处理着日常教育事务,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工作的目标和价值问题。其实,德育研究只需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德育什么,二是怎么德育。两者是目标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关系,方法手段必须以目标内容为导向并为之服务。 (一)明确德育目标内容,为学校德育工作确立方向 德育目标和由它展开的德育内容,决定着德育方法的选择、德育效果的评价。德育作为育人活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德育过程中无论是运用“无痕”的还是“有痕”的方法手段,不管教育意图是隐蔽的还是外显的,都必须服从于德育目标和内容,围绕那些“有痕”的目标内容3来实施。 我国施行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 ,确定了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国

5、家还多次以德育文件的形式对之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国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中小学课程目标之中,特别是将中小学品德课、政治课定位为德育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其核心目标,并结合学科知识提出明确的德育内容。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日益清晰,内容日渐丰富,做到了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围绕国家制定的德育目标,深刻领会德育内容,以“有痕”的目标内容来选择和确定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日常德育工作有的放矢,不因是否“隐藏意图”而迷失方向。 (二)细化德育目标内容,为学校德育行为树立标

6、杆 作为国家层面的德育目标内容一般都是概括性的、统一性的和原则性的,多数都比较宽泛和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例如,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要“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但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水平的父母,其意见和教导可能存在质的差异,什么情况下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什么情况下应该坚守自己的想法,就无法通过条文加以具体界定。 尽管如此,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我们仍然需要在“形而上”的基础上指导“形而下” ,需要将那些比较模糊的德育内容细化,转化为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要求,为具体的德育活动树立标杆,用以规范德育工作、4衡量德育效果。 首先,教育者要从生活的实际来细化道德准则。德育内容源于具体生活,又必须

7、回归具体生活,只有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转化成因时、因地、可操作的德育准则,才会更有生命力。例如让妈妈吃鱼头是孝顺呢,还是给妈妈吃鱼肉才是孝顺?又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 ,但在一定条件下,谦虚礼让、 “与世无争”也不失为一种美德,何时要竞争,何时应谦让?这些宽泛的道德问题只有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结合起来,形成细化的标准,才有实际意义。 其次,教育者要从发展的实际来确定道德准则。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社会历史性,道德内容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形成适应时代变化和实际要求的道德准则。例如,今天我们倡导孝敬父母,已经不必要求学生

8、去“卧冰求鲤”了。又如,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步好转,一些地方的野生动物大量出现,候鸟啄食、野猪毁粮事件时有发生,是驱鸟杀猪来护粮,还是牺牲粮食来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在保护自然或维护自身利益面前做出的选择,不可能一成不变,具体道德标准要随着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教育者要从个体的实际来调整道德要求。人的社会化是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的过程,但人的社会化并不否定人的个性化,由于先天或后天条件的不同,造成不同人的巨大差异,细化德育内容既要坚持一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德育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使德育标准更具人性化。对于同一德育目标或内容,并不能要5求所有学生以同样的程度达到同等水平。以公

9、益捐款为例,有的同学只捐一元,而有的同学捐了一百元,但他们只要尽心了,同样都是美德的表现。对于某些德育原则,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个体确定灵活的评价标准,而不能千篇一律。 总之,教育者应该在国家法律规范和一般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抽象化与具体化相统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具体有痕的“度量”标准,化抽象为具体、变原则为标尺,才能有效地进行劝导和培育,让德育过程有据可施,让德育结果有尺可量。三、在“有痕”和“无痕”统一中强化 学校德育效果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过程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这个过程必须遵循道德认知与道德实

10、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配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统一等原则,并在“有痕”与“无痕”的统一中对已有德育方法进行创新。 (一)活用无痕德育方法,在学生生活中处处刻痕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往往是以简单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的外显性、教育手段的直接性容易激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影响德育效果。正因此, “无痕德育”在目前备受重视,许多教师学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如人文关爱法、案例启示法、情感陶冶法、评价激励法等多种方法和策略。教育者可以根据预定的“有痕”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从中6优选或整合相关的方法策略,并结合具体教育问题加以创新,以德育智慧化解孩子

11、心中的设防,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性情陶冶、人格感化,使看似无痕的德育,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痕迹。 (二)无痕与有痕紧密配合,在学生心中深刻留痕 学生对德育要求的“融入”印迹越明显,心中留下的痕迹越深刻,德育的效果才会越佳。强化德育结果的有效性, “无痕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作为德育的另一种手段“有痕德育”也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活用“无痕德育”方法之外,我们还应该研究“有痕德育”的方式,并做到无痕与有痕的有机统一。 1.坚持必要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认知教育,为学生思维定向搭架 我国德育是一种包罗社会意识形态、个人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内容的“大德育” ,德育内容中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养和个人

12、心理素质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形成的机理不同,不能以相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人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方面的素养,更多地与人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相关,它们一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更适宜采用“无痕德育”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属于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等高级社会需求,它具有更大的公共价值和社会效应,但它们一般远离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抽象性,教育过程往往需要依托一定的理论分析与逻辑论证,需要“有痕德育” ,通过旗帜鲜明的教育,为学生道德发展打下基本的底色。 2.进行必要的惩戒教育,保证学生牢记道德底线 “无痕德育”反对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惩罚与制裁。其实,必要的7惩戒历来都是教育的必要手

13、段,一味地“表扬”与“赞赏”往往会适得其反,当今不少教育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某些不当言行,特别是学生跨越道德底线、出现原则性错误时,我们必须亮明态度,不能含糊其辞。这时,正确运用批评与处罚,进行谴责与惩戒,其效果往往好于其他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是直接、有痕的,但道德惩戒和道德谴责能为价值选择确定基本的准则,只要教师在“无痕”意识指导下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和智慧,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上进行“美丽的惩罚” ,让每位学生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才可能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3.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内在道德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4、,其中的传统美德资源丰富、思想深刻,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学校德育的宝贵源泉。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德育方面简单抄袭和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远离了民族文化,这是当下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苍白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学校德育必须积极挖掘传统美德资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赋予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以新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学校应通过传统美德故事会、家风讨论会、案例合作探究等“无痕”的手段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感悟,通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等“有痕”的方式进行正面教育,并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文化经典

15、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体会孝悌恭8亲、仁者爱人、谦虚礼让、诚实守信、严己宽人、敬业尽责、清正廉洁、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特别要加强义利观教育、廉耻教育和敬畏教育,引导学生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通过情境学习感受美德的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内化德育的要求,从传统美德中吸取营养,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增强道德实践的内驱力,自觉地将德育要求融入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现以行,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 “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是学校德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 “有痕”中有“无痕” , “无痕”中有“有痕” 。它们既是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的统一,又是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统一。教育者只有以“有痕”规范“无痕” ,在“无痕”中落实“有痕” ,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使德育之痕在学生心中刻骨铭心,学校德育才能做到抓铁有痕。 【刘文川,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