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31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这句名言,今天用在“传媒的未来”这个题目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一方面,作为传媒发展支撑的物质和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为传媒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媒体开始走向衰落。英国全国性报纸的发行量普遍下滑;日本的主流大报经营出现“赤字”;美国的报纸发行总量和广告收入双双下降,多家报纸已停出印刷版;加拿大的“媒体业正经受着地狱般的煎熬” 报业的衰退趋势,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提出的“报纸消亡论”,并从理论上探讨“报纸消亡”的动因与可

2、能性,以便寻求对应之策。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争论 早在 1994 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 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2004 年,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预测:到 2043 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2008 年,他又在美国新闻学评论发表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强调:“日报报纸读者数量将更加急剧地下滑”2,事实上,“最后一个每天读报的读者”的消失时间将早于 2044 年 10 月。” 迈耶教授的以上预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

3、大的影响,比尔?盖茨和鲁伯特?默多克等媒体大亨都曾对此加以引用。日本每日新闻前总编辑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 年;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于 2005年 11 月做出了“在 30 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的预测;2006 年他再次提出:“在 2030 年2035 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 当然,对此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不绝如缕。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此表示了异议;瑞典增长最快的报业集团地铁报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恩伯格(Pelle Tornberg)认

4、为:报业生机勃勃并且活得很好,这足以证明关于报纸即将消亡的报道被极度夸大了;2008 年 11 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每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 ”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消亡的新闻工作者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以至于没有对面临的机会感到激动。 ”他说:“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 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则它不再会以今天被扔到我们门前台阶上那种方式存在,但它砰然落地的一声闷响,将在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各地发出长久的回声。 ” 中国业界和学界对“报纸消亡论”大多持反对的态度。早在 2000 年,中国人民

5、大学教授喻国明就提出:“今天又出现了网络,这也是一种新媒体,3而且是更先进的媒体。但即使再先进,也不会把报纸完全吞掉” 。北京日报社长梅宁华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会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者菲利普?迈耶教授曾从事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并作为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的记者,于 1967 年与同事分享普利策新闻奖。淡出新闻界之后,他在北卡大学执教,并曾做过今日美国报的顾问。1973 年,他因出版精确新闻学一书而在学界中获得荣誉。2000 年,他获得美国公共舆论研究会颁发的“特别杰出成就奖” 。获奖评语认为:“他的一个简单的前提是

6、:如果新闻记者采用一些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工具,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犯错误。 ” 迈耶的学术背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都说明他在预测报业未来时不可能信口开河。他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的后记中说,该书是为了警告报纸从业者,“并使他们更有信心” 。这说明,他有关“报纸消亡”的预测,不可能出于炒作的目的,而是基于对媒体未来的忧患意识。 “报纸消亡”的动因和可能性分析 2009 年 5 月 27 日,世界报业协会主席加文?奥莱利(Gavin OReilly)在世界报业广告大会上指出:“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死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因为尽管 2008 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世界报纸发行量仍上升了 1.3%”。这番振奋人心

7、的话,令许多不希望看到报纸消亡的人喜不自禁。 但事实上,金融危机并非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业界人士认为:4“金融危机导致广告下降,广告下降导致印量下降。于是,金融危机似乎成了报纸印量下降最好的挡箭牌。这观点有其合理性,但要仅仅以此来解释报纸印量 16 年来的首次下降,那只能说是仅看到了问题的皮毛。 ”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报业衰退的实际拐点出现在 2005 年,这一年全国报纸的跌幅为 10 年之最。而在“1995 年2004 年全国报纸总印张年年增长,其幅度均在 15%左右,其中最高的 2000 年达到 25.62%”。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络的影响力的上升。 扬州晚报总编辑徐向明直言不讳地

8、指出:“全国报纸 2008 年的印量下降,深层次地看,我认为就是报纸市场影响减弱的一个表征,这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让报人感到可怕的是,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由此看来,报纸的衰退与新媒体的崛起与冲击、报纸影响力减弱有直接的关系。 “金融危机只是催化剂,并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 2009 年 5 月 6 日,曾斥资 1060 万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并拥有其10%股份的股神巴菲特也不无悲观地称:“对于美国的大多数报纸而言,我不会以任何价格收购它们,因为它们可能将持续地亏损下去。没有看到衰退结束的任何迹象” 。 应该说,无论从感情还是阅读习惯上来说,“报纸消亡”都是许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2007

9、 年,一项针对中国四川、重庆两地 6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报纸是否会被其他媒体取代的问题上, 78%的教师认为报纸不会被取代,总体上仍认同报纸的生命力” 。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如果报纸消失,仅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会很“想念” 。但这只是被调查者的一厢情愿,报纸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既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5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而繁荣。 抛开对“报纸”的感情因素,下文从学理的角度对“报纸消亡”的可能性做如下分析。 1.从传媒的发展规律看报纸的“宿命” 报纸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瑞典延雪平大学的罗伯特?皮卡德(

10、Robert Picard)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 4 个阶段:15 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 世纪初至 19 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 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 21 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 。联系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报纸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比西方晚,但在21 世纪的头几年,报纸同样进入了“衰落期” 。2005 年,由于全国报纸印刷总量的陡然下跌,业内惊呼“报纸印刷遭遇寒冬 ”。而在美国报纸行业陷入困境的 2008 年,我国报纸的印刷总量也同比减少 2.45%,为 16 年来首次下降。 回顾传媒发展史可知,电报、寻呼机等曾先后领新的传播媒介之风骚,但在

11、20 世纪后期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作为同为传媒家族一员的报纸,恐也难摆脱传媒演化的规律。不过,消亡的是“paper”,而并非“news” 。 2.从传播技术的替代性看报纸“比较劣势”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最明显的优势是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道。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这三大优势曾成为报纸与广播、电视竞争的“比较优势” 。其后,电视和网络新闻的长足发展,使得“深度报道”这6一报纸的“专利”也受到挑战。今天,随着 3G 手机和大屏幕电纸书的出现,其信息容量、易携带性和声画合一等诸多特色,已使得报纸的比较优势风光难再。 据花旗集团的数据显示,2009 年

12、第一季度,北美印刷图书市场已有近10%的份额被电子阅读器 Kindle 所占据。5 月,亚马逊公司更推出适合阅读报刊的大屏幕电子阅读器 Kindle DX。它具有 A4 纸大小的电子墨水显示屏,存储容量达 3.3GB,重约 535 克,最多可存储 3500 本书。它还设置有PDF 阅读器和 3G 通信,并带有朗读功能,视觉效果与纸质书报相似。 在我国,与 Kindle DX 类似的“汉王电纸书”正在热销。其广告语称它“结束了蔡伦以后无纸不成书的历史,缔造了万卷图书三两轻的神奇!人类的传统阅读方式面临颠覆,纸质书籍或将消失”尽管充满了商业促销的用语,但其技术优势、环保效果和市场潜力确有较大的竞争

13、力。因为 Kindle DX 和多种 3G 手机可以在线阅读 PDF 文档,商务人士可以随时在携带的终端设备上“翻阅”报纸版面;而随着未来几十年电子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公交工具和公共场所广泛配备大型的户外阅读设备,则电子报纸在全社会代替印刷报纸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3.从阅读习惯变化看下一代的读者选择 菲利普?迈耶和刘建明教授预测“报纸消亡”的关键指标都是“读者”,美国著名报纸发行人威廉?迪安?辛格尔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吸引较年轻的读者,在全部老读者死光后,我们将会失业” 。 根据 2009 年中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目前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

14、763.9%,这一数字令许多人对报业的现状感到乐观。但是下一代的报纸读者呢?2009 年 1 月 13 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8 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2.98 亿,其中 1830 岁的青年人普及率一直领先于其他年龄段,而且已经趋于饱和状态(98%)。再过 30 年(即普通认为“一代人”的年头),也就是到 2040 年前后,这一占 98%的网民群体的年龄就是 4860 岁,涵盖了社会上最具话语权和购买力的主流人群。他们和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人(1830 岁)都是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决定了其传媒接触的偏好必定是“在线阅读” 。 其

15、实,在有些国家,这一趋势已经提前显现。如 2008 年 9 月发布的2008 俄罗斯阅读:趋势和问题报告显示:“最近 15 年里,报刊和图书的阅读人群急剧减少。接受调查的成年人中,有 55%不买书,46%根本不看书” 。 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报纸的读者以 2%的速度逐年下降。到了 2007 年,这种下降又开始加速。而 22%的美国网民表示,由于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他们不再进行任何报纸订阅活动” 。 4.从产业成本来看,与新媒体相比,报业是成本极高的产业 报业的成本远远高于互联网,而这高出的部分主要是新闻纸和印刷设备。其中新闻纸占报纸成本六七成。对于我国的报纸来说,每多 1

16、 万份的印量就等于增加 300 万元人民币的开支。因此,绝大多数的报纸发行都是亏损的,必须靠广告收入来弥补。而广告费又极容易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8正是由于这个缘故,2006 年 6 月 1 日,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央日报不堪多年亏损而改出电子版;2008 年 3 月,西雅图时报成为美国只出版印刷版的第一张大报,步其后尘的还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等。 美国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 2009 年 5 月 4 日说,政府现阶段没有计划援助处于困境中的报纸行业。他引述奥巴马总统的话表示,“美国应该维持强大的媒体,但诚实地说,我也不知道政府能做些什么” 。 对于一个连美国总统都无能为力的难题,报业恐怕只能自救。虽然全球报业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衰落趋势。但报纸“衰落期”并不意味着“死期”,而是一次生存的考验。如果报纸从业者对“报纸消亡论”不是一味地拒绝,而是“宁可信其有”,并防患于未然地提出对策,那么,即使“paper”式微了,“news”则永恒,报业的未来并非那么悲观。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