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鸽迷”的故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53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个鸽迷”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半个鸽迷”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半个鸽迷”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半个鸽迷”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半个鸽迷”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半个鸽迷”的故事纪录片鸽迷播出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拍摄前后的故事仍历历在目,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儿。 信鸽协会欢迎我 2002 年年初,当我第一次走进上海市信鸽协会时,我不曾料到这部40 分钟的纪录片将带给我的种种收获。对于信鸽参赛,我常常在想,信鸽参赛离家之后,鸽子的主人该怎样焦急地等待和盼望它们的归来呀!如果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观众应该会感兴趣吧。 通过查询 114,我来到了位于武进路上的市信鸽协会。待我说明来意,鸽协的工作人员马上七嘴八舌说开了:好呀!还从来没有电视节目展现我们养鸽人的甜酸苦辣呢。对呀!以前只要电视里出现关于养鸽的新闻报道,肯定是负面的:不是养鸽子影响了环境卫生,就是

2、养鸽引起了邻里纠纷什么的。难得有个正面宣传我们的机会,太好了。听着众多鸽子迷的心声,我的心里初步有了底:一部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和情感的纪录片,应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我“以点代面”的构思,鸽协的同志推荐了会员王文林父子。王文林时年 72 岁,是一位慈祥、和善的老人。从 1953 年开始养鸽,他与鸽子相伴已经整整 50 年了。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也成了铁杆鸽迷。2在这样一个鸽迷之家,每个人说起鸽子都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听说要拍片子,老人乐开了:自己养了一辈子鸽子,虽然在“业内”人士中知名度颇高,还常常有不少海内外鸽友专程前来讨教鸽经,但媒体专门来报道,还是头一遭。正在他家讨论鸽经的鸽友们也

3、都很兴奋,像遇到了知音,热情地为我介绍种种养鸽之道,让我这个外行很快入了门:比如,赛鸽最讲究血统,它父母的血脉和赛绩基本决定了它今后的发展;又如,赛鸽要称“一羽”而不是“一只”才专业,等等。 王文林老人的鸽棚 正式开拍是在 2002 年 6 月初。当时王家的八羽信鸽已经报名参加即将举行的 3000 公里超远程比赛。为了拍出王家人养鸽的常态,摄制组特意在比赛之前介入。没想到片子刚开拍,我们就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当其冲是拍摄条件差的问题:王家住的是闸北区石库门老房子,鸽棚就搭建在顶层三楼的阳台上、盖了个小二层。每次拍片,我们都要顺着吱吱呀呀的木梯爬到最上面,站在不足一平方米的一块水泥台上。水泥台三面

4、悬空,周围没有设置任何栏杆,下面则是窄窄的石库门弄堂。站在方寸之地往下看,我们心里忍不住扑通扑通地跳;但为了拍摄需要,水泥台上往往要站三到四人,所以每次大家都非常小心谨慎,唯恐有任何闪失。我们相互打趣说:“可得小心呀,否则就光荣了!” 进入鸽棚内拍摄,情况也不乐观,当时正值最热的季节,鸽棚里异味刺鼻。鸽子们并不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一点儿都不配合。它们在窄3小的鸽棚里扑腾来扑腾去,弄得我们没少沾鸽毛和鸽粪的“光” ,有几次还差点啄到我们身上或者扑伤眼睛。每当这种时候,王家人总歉意地表示:“条件不好,辛苦你们了!”我们赶紧说:“没关系,没关系!体验生活。 ” 说真的,当初王文林老人正是看中了这个顶

5、层的阳台,用一套二十多平方米的新公房换来了这间老房子,一住 30 多年,无怨无悔。平日里,他们不仅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喂养好这些小精灵,还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到左邻右舍的感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痴心不改,令人动容。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我们拍好此片的决心。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们和王老伯走近了。老人话不多,但情感细腻。每次我们到他家,他会从冰箱里拿出积攒多日的鸽子蛋,让我们走时带回去。要知道,赛鸽蛋营养丰富,平时养鸽人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他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心意。 依依惜别 2002 年 6 月 17 日,上海所有参赛信鸽在虹口体育场集合。按照惯例,它们要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到达新疆鄯善,

6、再从那里飞回上海的家。鄯善到上海的空间直线距离有 3000 多公里,而鸽子实际飞行的距离还要远得多。这次超远程比赛不仅对信鸽来说是一次极限的挑战,对养鸽人的心理极限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呢? 这是一次鸽迷的盛会。上海老资格的鸽友都到齐了。他们相互打着4招呼,询问彼此有几羽鸽子参赛,然后万般不舍地把鸽子交到工作人员手里。 现场一片惜别之情。我心里也有点酸酸的。这些曾经在主人身边撒着欢、使着性的“宠儿”还会回来吗?这一程山高路远,前途确实难卜。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也已经进入角色,为鸽子的命运揪起心来。 望眼欲穿 6 月 22 日清晨,上海信鸽从新疆出发了。王文林父子的心也就此提了起来。在等待信鸽回家的几

7、十个日日夜夜里,他们经历了情感上的大起大落:时而对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赛鸽信心满怀,时而又忧心忡忡。毕竟,这次的比赛不同以往:不单距离远,鸽子返沪途中更要跨越多个气候区,既有天灾,如恶劣的天气或被老鹰、鹞子吃掉;又有人祸,如鸽子可能被人为捕杀等等。 那段时间,我们和王家一直保持着热线联系。每隔几天,我会打电话询问鸽子的消息。每过十天半月,我们会扛着摄像机登门。比赛的最新动态、王家父子近来的心情,一一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那个炎热的夏季,收看各地天气预报不仅成了王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变成了我的习惯。有意无意中,我都要看一看新疆到上海沿线地区的天气情况,猜测着鸽子们应该飞到哪儿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

8、淡忘了自己拍摄者的身份,和王家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同伴们戏称我是“半个鸽迷” 。的确如此。每每看到空中飞翔的鸽子,我都会由衷盼望:5是王家的鸽子该多好! 截至当年 9 月 8 日,参赛的 4500 多羽信鸽只有 36 羽归巢。王家的8 羽鸽子杳无音讯,王文林父子还在苦苦而执著地等待着 引起共鸣的故事总贴近百姓 鸽迷于 2002 年 9 月 12 日在上视“纪实”频道播出后,观众的反响出乎我的预料:很多观众纷纷来信、来电告知,自己家里飞落无名信鸽,不知是否是“老伯伯”家的。如果是,请尽快通知他,因为他在那儿等得很焦急呢。 11 月,该片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重播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上海

9、周边地区的观众也表达了同样的关切:“老伯伯”家的鸽子回来了吗?家里飞落了受伤的信鸽,怎么办?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老鸽迷收看节目之后,费了一番周折打电话到电视台。恰巧我不在,他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和我那位接电话的同事谈了半个多小时鸽经,一再表示这部片子道出了广大鸽迷的心声。第二天,那位同事把这件事转告了我。我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有无言的感谢。 不久,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编导看中了这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经过重新编辑,该节目于 2003 年 4 月播出。外地的鸽友们看后纷纷向王文林老人表示祝贺 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激励着我继续努力。作为一名纪录片编导、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只有真正地走进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6活实际,分享他们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才能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无愧于这份工作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应该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 【注】纪录片鸽迷获 2002 年度上海文广集团“小百花”社教类专题节目二等奖;获 2003 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华荟萃”评奖活动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