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60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究综述摘 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又一马克思主义思潮,在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国内对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国内?W 者关于该思潮的研究及评价,对国内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并总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启示。 关键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特征;国内研究;评价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国家兴起的又一马克思主义思潮。国内学术界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始于80 年代中后期,直至 1992 年余文烈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一书才对分析的马

2、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使得国内学者对于这一思潮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将对国内学者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特征、研究内容,及这一思潮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国内研究有利于我们客观地掌握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了解我们在解读马克思理论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繁荣发展。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 关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国内主要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2第一种观点认为,从形式上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分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联姻”的产物。这一点与其他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的背

3、景是相似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广义上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分析的,就在于它运用了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哲学中几种思潮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方法;从狭义上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分析的,则在于它以微观分析的微观机制,去说明宏观现象的那种倾向。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来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分析哲学,还包括分析哲学方法在内的,当代西方哲学中能够使表述更为精确、论证更加严谨的方法。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英美地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只有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英美地区才拥有了丰厚的发展土壤。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4、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暴露出来。由此,英美的一些左翼知识分子试图从马克思理论中寻求为什么资本主义终将由社会主义取代这一问题的答案。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学术环境。自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兴起了几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包括新黑格尔主义的马3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5、、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英美左翼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对传统理论的长期斗争促进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冷战格局,英美以政治手段压制马克思主义的局面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才逐渐被打破,英美左翼知识分子在对传统理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试图以马克思的观点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第四,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流行于西方的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分析哲学是在英、美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哲学思潮。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及流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缺乏严谨性,为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必须运用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

6、的方法论。 第五,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发展逻辑自然延伸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得出的真理,但是真理具有相对性,在后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发展出了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在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些运动却失败了。因此,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十分广泛,并且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的基本原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余文烈指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严密的理论派别,它并不以其独特而又统一的理论体系和观点区别于其他学派。 ”国内学者对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持不同4意见,但就其根

7、本特征来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分析的”就在于将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研究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建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方法论、经验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规范理论。准确来说,这是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进行的划分。 (一)方法论:国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方面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语言与逻辑分析、理论命题数学化并且根据数理推导进一步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则”与博弈论的运用和功能解释。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推崇方法论的个

8、人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理论要成为现代化意义上的科学,同样要对事物和现象做出宏观描述。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出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把社会形态和阶级描述为具有它们自身发展规律的方法论的整体主义的观点。1张晓云指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从新的视角展开了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并且使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思维范式转换为分析范式。 曹玉涛提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试图运用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者想用文本来反对文本,犯了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只重分析,拒绝用辩证的文本解读方式,使得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陷入了“文本实用主5义”之中,这是他们的文本分析法错误的根本原因

9、。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强调分析的方法时走向了绝对化,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观点,甚至舍弃了一些观点。 (二)经验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国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恩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面赖特的阶级理论方面。 余烈文认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研究呈现各种观点,我们在研究中会根据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当批判地研究学习以推进学术研究。 孔圣根指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澄清了某些混乱和模糊;对唯物史观的重述,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评价,认为他们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加

10、清晰明确,也明确指出其可能性。 张之沧提出,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在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和发展既突出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经验性、现实性,也突出其历史性、逻辑性;在看到新时期的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的同时也看到了新阶级的不断分化与形成,以及新的剥削性质与剥削关系。曹玉涛在对马克思的两个尺度的论述中,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剥削争议做了简要描述,认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剥削问题上是混乱的。吕梁山认为,赖特的剥削理论在逻辑上存在缺陷,并且与资本主义的现实存在事实上的矛盾,因此他的观点必定存在疑问。 (三) “规范”理论或称道德理论: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公正的伦理哲学问题方面 6李佃来认为,分

11、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正义理论的重构上主要做了两件工作:一是将传统马克思主义几乎被遮蔽的正义原则彰明,从而呈现出自我所有权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二是在规范性的意义上重新阐释关于剥削的学说,进而使之过渡为一种趋向于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段忠桥认为,科恩从“在一个分配正义占优势的社会中,人们在物质方面可能得到的利益大致上是平等的”这一平等主义的命题出发,论证了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但他并没有证明正义社会的特征是由于刺激的不平等而导致的,同时也没有确立被罗尔斯视为正义的不平等的正义性。袁久红指出,柯亨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以其坚定的理论立场和突出的理论成就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进

12、行辩护。社会主义平等最终实现需要通过分配正义的社会制度的重新建构以及道德风尚的改变。埃尔斯特对局部正义问题的探讨,开辟了正义问题研究的新领域。埃尔斯特提出的局部正义的效应,是根据不同的动机来解释偏好的形成以及最终的分配原则和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机构的分配问题具有启迪作用。 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意义 段忠桥认为,第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尤其是英美地区的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在英美学术界有了一定影响;第二,分析的马克思7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使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一

13、定程度上得以深化;第三,探讨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并且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做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俞吾金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受欧洲那些哲学家模糊的语言风格所影响,对英美地区分析哲学的态度十分冷漠。目前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重新研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热潮,我们应该更加认真的对待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总结他们的消极影响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段忠桥认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主张是错误的,其大量具体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中,它的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反对辩证的思维

14、方法,由于其以分析的方法反对辩证法,导致其致命的弱点就是只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做静止的分析;另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提倡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从个人的不变的人性出发,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杨松认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过分专注于语言分析而较少研究历史现实,无法从社会实践中得出结论,仅仅就文本谈思想谈理论,只能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还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即?J 为一个事物要么是“事实” ,要么是“价值” ,把“事实”与“价值”割裂开来看。 从上述两个方面看,国内学者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具有进步意义这8一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具

15、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也有着致命的问题。 四、如何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结合到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不断有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学者对该思潮进行了解读。国内出版的各种相关书籍,主要侧重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特征、代表人物的著作及其主张,以及对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解读。从总体上看,国内研究学者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处于简短的评述阶段,对于某些问题的解读也比较简短,许多研究都存在重复的现象。 对于如何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结合到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避免重复研究的问题,还可以进行下面几个方面

16、的研究:一是关注国外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解读,介绍和翻译国外最新的理论著作等等,从西方国家对该思潮的解读入手研究,当前各个国家阶级的新变化;二是针对国内还未研究到的,或者是还未深入研究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述和解读,比如赖特的阶级理论,关于道德理论方面的社会公平问题等等;三是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辩证的解读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选择、改革有一定帮助。 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仍得以存活,是当今西方世界除“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外唯一的马克思理论研究主流。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描绘可能不再是吸引这批学者从事分

17、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理由,但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不9平等现象的批判仍然是推动他们研究的重要动力。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随时愿意对自己的论证进行“必要的修正和现代化”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最佳体现。 在现今这个日益全球化、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都不断地迎接着现实带来的挑战,同时也不断地印证着历史的推动是不可抗的。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否能协调共存,我们需要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吸取其追求严谨的态度,也要从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继承坚持实践的精神。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途径。为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8、,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汲取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现代成果,从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段忠桥.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7-177. 2 胡婉娟. 国内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J. 鸡西大学学报,2013,第 4 期 3 余文烈.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1-17 4 段忠桥. 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M.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89. 5 何京,王伟.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研究J. 梧州学院学报. 2014 年 4 月. 106 曹玉涛.

19、 略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J. 哲学研究. 2010 年,第 6 期. 7 余文烈.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评析J. 国外社会科学,1993(10):1-6. 8 张晓云.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探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07(2):43-47. 9 曹玉涛. 文本实用主义的陷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分析法批判J. 教学与研究,2009(9):51-55. 10 铁省林.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是分析的J. 齐鲁学刊,2013,第 4 期. 11 孔圣根.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评析M. 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00-102. 12 张之沧.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辩护J. 求实,2004(3):17-20. 13 曹玉涛. 剥削与正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及问题辨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17-20. 14 吕梁山.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基础-多种剥削论?u 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112-116. 15 李佃来.“正义”的思想谱系及其当代构建从马克思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J. 学术月刊,2012(44):49-58. 16 段忠桥. 拯救平等: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两个批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16-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