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还是表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66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默还是表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沉默还是表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沉默还是表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沉默还是表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沉默还是表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沉默还是表达?2005 年 4 月 17 日,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报道称,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随着这则消息的飞速传播,高露洁在中国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跌。截至 4 月 19 日上午 8 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 10。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该市两家颇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大卖场进行专题调查显示,4 月 1

2、8 日至 4 月 24日这一周,高露洁牙膏每天的销售额比上周同期的降幅达到45%65%。 然而,随后的追踪调查表明,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 ,不过是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导致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4 月 19 日,这一发现的研究者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 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威克斯兰说,事实上,自己在环境科学技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只是称:在洗手液中发现的三氯生以及含氯的自来水在实验条件下可以产生反应,进而生成“哥罗芳” 。原文中并未提到包括高露洁在内的牙膏品牌。 2简单地讨伐媒体浮躁无聊或是跟风炒作,对于奋

3、力于新闻前沿的记者与编辑们似乎有失公允。本文想要关注的是,缘何国内众多媒体,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在此次事件中集体发生了信息传递失真的错误?是媒体审辨新闻真实性的技术不够还是高强度的新闻竞争压力导致?是媒体被接二连三的公共卫生事件吓得草木皆兵还是新闻传播伦理的缺失使然?理性的分析虽未必能阻止同类新闻风波的重演,但或许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体应对类似事件时的症结所在,在求解的途中向规律更靠近一点。 回首此次风波的始末,从多家媒体异口同声报道高露洁可能致癌,到声称部分商家高露洁产品已经下架,再到转引国外专家澄清声明,可以发现国内众多媒体始终保持着惊人一致的姿态。高度相似的声音决不仅仅是偶然的

4、巧合,在巧合的背后,应该有某种看似规律性的东西在支撑着媒体们的选择。 一、 “匆忙中的真实”:在时效与真实之间权宜 庞修斯?派拉特(据圣经 )曾问:“什么是真实?”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人都须努力给予回答的。因为预算的强制要求、发稿截止时间、读者的期望、编辑惯例及利己收益等因素的存在,新闻常常被说成“在匆忙中的真实” 。 “面对一条可疑的新闻,我们宁可延缓 24 小时刊载” 。几乎所有新闻学院的学生都对这条编辑方针耳熟能详。然而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3今天,任何一家媒体面对一条可疑的重大新闻,要延缓 24 小时刊载,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一时间”这一概念在新闻界日趋受宠,这一点从多家媒体

5、将其作为主打栏目的名称即可见一斑。面对某一重大事件,媒体稍稍保持沉默,就可能因失去最佳报道时机而被舆论讥为“反应迟钝” ,而成功抢占“第一时间”不仅仅意味着单个新闻报道的成功,也意味着维护在受众心目中一贯形成的快捷媒体形象。遵循这样的报道逻辑,媒体业已习惯的做法是,在时效与真实之间不断地权宜。在这种权宜的过程中,真实又往往处于较量的劣势,最终为时效让步。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在第二局女排比赛后,国内某著名网站即发出题为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 20 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假消息,可被视为真实向时效屈服的经典案例。此次国内媒体有关高露洁事件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一家非主流媒体旗帜晚报 (The

6、Evening Standard)4 月 15 日一则题为牙膏的癌症警告的新闻。然而,绝大多数媒体在报道之前未能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研究者Vikesland 本人。为抢在第一时间发稿,媒体在时效与真实的权衡之间又一次选择了前者。 如果不是存心自毁,相信没有哪一家媒体有意识地发出一条错误信息或虚假报道。 “但新闻采集中欺骗是一种持续性的诱惑,因为它常常使获得消息的过程简便化。 ”被简化的采访调查过程使得新闻时效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使得未经核实的信息从新闻把关人虚掩的大门中悄然溜进。 4二、坏消息才是好新闻:新闻价值论的误读 “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 、 “事物的常态

7、不是新闻,变态才是新闻” 、 “人们都在工作不是新闻,罢工才是新闻” 、 “官员奉公守法不是新闻,贪污腐败才是新闻”与中国传统媒体奉行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同,西方新闻界一向秉承报道和评论负面题材的“曝光” 、 “揭丑”传统。在第 86 届普利策新闻奖的 14 组获奖作品中,负面题材的有 12 组(“9?11”恐怖袭击和阿富汗战争占 8 组) ,占总数的 80%以上;中性题材 2 组;正面题材一组没有。 近年来,国内不少媒体有意识地向西方新闻界的这一传统看齐,自觉担负起环境“?t 望者”和“监测者”的角色。从劣质奶粉事件、嘉禾野蛮拆迁到前不久的苏丹红事件,媒体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

8、作用。 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对西方新闻界这种揭丑传统进行了片面的误读,一味地将所谓“负面题材”视为赢得发行量与提高收视收听率的制胜法宝。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舆论监督不再是出于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捍卫公众的知情权,而异化为获取一己之私利的手段和工具。正如展江教授指出,由于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年度流行语,不少走低端市场路线的媒体便从中“悟”出一条路线,通过制造恐惧心理来吸引读者。 “这些媒体没有这些内容的话,很可能就做不到有保障的发行量了。 ” 媒体时常在商业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陷入两难境地,争取受众5继而争取财源的强烈欲望与职业伦理的缺失最终会形成合力,将原本打算成为精英与主流的媒体

9、引向“煽情主义”的危险边缘。客观地看, “坏消息才是好新闻”具有片面的深刻性。 “坏消息”突出了事实具有某种违反社会常态的特质,可以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因而具备成为“好新闻”的潜在可能。在此, “好新闻”是指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即事实本身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素质较多,较容易产生显著的传播效果。但必须看到的是,一味地竞相追逐所谓“坏消息” ,会导致传媒过于集中地传播具备这一类特质的事件,从而将新闻价值的全部内涵简化为丑闻与黑幕。正如李普曼所言,我们经历的环境只是通过媒介简单化之后的虚拟环境,而对“坏消息才是好新闻”的误读无疑会加剧“虚拟环境”的虚拟性,进而造成受众不必要的恐慌。 三、

10、沉默还是表达:面对预警性新闻的困境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北京日用化学工业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认为,媒体的非理性,催化了事件的恶化。孙宝国说,日化产品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一点也不能马虎,能否对人体造成危害,多大剂量会造成危害,造成什么危害,必须有准确的科学数据。现在国家卫生部门还没有定论,个别媒体的炒作会让老百姓产生误解。与此观点相反,也有文章认为,此次事件彰显了媒体在商业社会的表达自由原则。 当某一新闻事件尚处于被怀疑阶段,有待进一步证实时,媒体是保6持沉默直至“定论”出台还是坚持自由表达?选择前者可能威胁到公众的知情权,选择后者又可能制造不必要的信息恐慌,这似乎已成为媒体的二律背反

11、。面对重大新闻,更多的媒体甘冒越位的风险,还是坚持了自由表达。 我们认为,媒体坚持表达自由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此次事件来看,虽然由于草率发布不实信息对公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但客观地说,媒体的“反应过度”也促成了有关部门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这对于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机制起到了一定的良性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尚不十分确切的预警性新闻时,媒体的自由表达应以下列前提为基础: 1尽力交待原始信息源,作为受众有效判断的依据 媒体在自由表达时,应尽力向受众交待所传播的信息由何人或何机构发布,如是受众较为陌生的信息源,应适当补充背景介绍,以帮助受众判断其可靠程度。这既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

12、,也是尊重受众知情权的应有表现。 2坚持传播新闻事件的多个方面,平衡处理信息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原则已从早期的外在、僵化的规范演变为应内化于新闻从业者自身的职业理念,它要求媒体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全面和理智的报道。坚持从多元视角传播新闻事件的多个方面,平衡处理所接收的正向和负向信息,是媒体自由表达的重要前提。 73报道中尽力避免使用含有价值判断的语言 在现代大众传媒中,阐释性报道正成为日趋流行的一种分支文体。随着新闻报道中阐释性成分的加强,含有价值判断的主观语言也会相应增多。当新闻事件尚处于不甚明确的发展阶段,媒体应尽量回避使用含有价值判断的语言,以免误导受众。即使受众有时需要一定的阐释来了解

13、新闻事件的意义或发展趋势,这种阐释的任务也应该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承担,而不是由媒体根据不可靠的经验作出不负责任的主观判断。 4.建构持续的信息链,不断填补第一次报道所留下的信息空白地带 由于时效性的压力和媒体信息源的有限性,新闻报道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传播活动,媒体因此而造成的传播空白是可以理解的。它需要建构持续的信息链,不断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以填补第一次报道所留下的信息空白地带,并对先期传播时所发出的不确切信息负责地加以纠正。这样,媒体才能在面对预警性新闻时既不至于沉默失语,也不至于在“匆忙的真实”中引发受众的信任危机。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讲师。本课题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注释: 王原:高露洁“致癌事件”续:上海销售量出现下滑 , 青年报2005 年 5 月 9 日 8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 54 页,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展江:普利策新闻奖:“乌鸦嘴”的荣耀与误读 ,http:/,2004 年 12 月 10 日 转引自沈柬贝:四月一日愚人节的笑话 ,http:/,2005 年 4 月 22 日 危剑侠、冯岚:专家:媒体应客观冷静报道 , 新京报2005 年 4 月 28 日李富成:商业社会的表达自由原则 , 法制日报2005年 4 月 2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