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生代”评书,走出记忆的乌托邦邓乐迪 80 年代出生,现在一家数码文化公司做运营总监。上世纪90 年代,他跟着父亲在前门西大街附近的老舍茶馆听书,听着听着便入了迷“好这一口儿的”翩翩少年,总幻想着和身着藏青长袍的师父行走江湖,享受那“一人独语,无它物件,惟惊堂木一块,纸绸扇一把”的快意恩仇。 藏匿于浮华中的坚守 邓乐迪的堂伯父兼师父邓举,曾师从赫赫有名的评书大家吕正三。小学时,耳濡目染的邓乐迪就经常给街坊小伙伴们说书,后来,18 岁的小邓考入北京市文化局办的曲艺学员班,随后在评书社团工作。 邓乐迪在大大小小的广播里出声,还曾为电视台录过几部书。有创意的他说书时不像老辈们一样正襟危坐,却喜欢
2、闲聊天儿似的透出随意自在。观众们稀罕这个“新生代”冒出的奇思妙语,那些“老阎王爷抱女鬼,乐一会儿是一会儿” , “郑和打落的水贼后来逃到非洲,代代改良,就成了如今的索马里海盗”之类的趣味点评,均融合了现代语境。有几回,邓乐迪在清外史中提到了慈禧太后,说老佛爷因为某事心花怒放,“恨不得能跳起脚儿蹦,她不蹦踏我都得替她!”说时迟那时快,邓乐迪真的单手撑住四方桌,双脚离地,在座位上来了个 180 度反身鱼跃,真是有点街舞青年的范儿。 位于白云路的京味茶馆广韵评书分社原本运作得还略有赢余,可近2几年来开始变得门庭冷落。 “北京是艺术青年的天堂,大家周末去新街口听摇滚,到人艺看话剧,往小西天欣赏文艺电影
3、,甚至去美术馆看展览,可为什么就容不下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评书呢?”邓乐迪和师父邓举一样,割舍不下那份情怀。 2009 年,属于邓举名下的评书分社越开越小,最后不得不搬迁至后海,这个藏匿于闹市中的桃源仍坚守着老北京的习性爱好。 “很多人眼中,评书与京剧、昆曲、武术一样都是国粹,国粹固然令人肃然起敬,可不免又贴上了另外两个标签:疏远与落伍。我以前也抱着这样的想法,但当我真正来评书社听过一场评书后,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我发现传统的魅力。我爱听评书,不因为它顶着国粹的名头,而是它真真正正带来的快乐。 ”这是一个 80 后观众在留言本上写下的一段话,从这里邓乐迪仿佛看到了曙光。 不如办“票友会”开坛授艺 广韵
4、评书分社不缺少热忱的追随者,邓乐迪认为,其出路的关键还是在于改良,即突出亲民特性,以此发展受众形成粉丝团。 师父邓举也同意徒弟的意见:大多数 80 后都拥有孩提时在电视、广播里听评书的美妙回忆,不过那些其实不算真正的评书,因为评书关键在于“评”字。没有评就名不副实,只能算是讲故事。电视和广播给评书设置了太多条条框框,令说书人发挥的空间有限,讲好故事已属不易,更遑论评点了。而这两年大火的各类“讲坛”倒是有很多精彩的“评” ,可教授们一般擅长评议,在叙述故事方面远不如评书演员有声色。所以,邓举认为仍是夹叙夹议的评书更胜一筹,而且只有在书馆里,才能让观3众听到原汁原味的“评” 。 很快,评书社尝试在
5、周末设立了票友会,除了开坛授艺让观众交流,还讲一讲评书的悠远历史和深厚文化。 “老话说, 说书无评,师傅无能 ,当年我师爷爷吕正三在说书时就常会批解些典故。比如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是优、娼、皂、卒、批、捶、奴、划、剃 。优就是优伶,排在下九流头一位。评书演员便是优,比天上人间的娘们还是强一点儿。 ”每每听到这个包袱,台下都引发一阵哄笑。 来评书社学评书的 80 后观众,大多是刚进入职场没几年的,他们从鲜活的交流形式中悟出不少竞争策略与见识,于是也在自娱自乐中加入
6、点评。 “隋唐演义说到尉迟恭得罪了太宗李渊的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险些遭到两个小王陷害被斩。我们在公司尤其是私企里混,也一定得跟老板的亲戚搞好团结,要不然,就等着走路吧!” “那说得不错,记得单雄信犯军纪,大帅下令斩首,这时,求情的众将们哗啦啦跪倒一大片,就连平素不怎么服他的程咬金也跪下。为什么?因为这都是互相的,如果你这回不跪,不但显得你不仁义,下回你犯错别人也不会帮你。 ”评书蕴含了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经过年轻票友们的再加工,真是比 MBA 案例还精彩。 搏出位转战“数字读物” 评书社渐渐有了名号,邓乐迪开始和一些数字文化公司联络,希望在时下制作出声色俱全的电子评书。 “网络时代,只需一台录音
7、机器、一4个安静的环境、一位表演者和一部评书,通过电脑的剪辑和修补,即可完成产品。排除质量因素,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制作过程。 ”于是,转型后的邓乐迪负责运营“爱有声”网站,批量制作有声书,除了传统评书,还添加相声小品、武侠小说、都市言情、人文社科等十几个类别。 有声评书网站经营得不错,邓举和徒弟们也拿起了一部书六位数的酬劳传统与数字化网络成功接轨,邓举在得意之时也感觉到了其中的浓厚商业味道,他的理念渐渐与邓乐迪有了分歧。 “我师父推崇传统评书,除了热闹、听的就是一个功力,像当年师爷吕正三一样,喜欢表演不动书 。 不动书就是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个晚上,到结束时观众才反应过来,情节竟然原地踏步。那一晚上
8、都说了些什么呢?就是闲白儿、书外书。别看书没动,观众照样听得如痴如醉,那闲白就把观众的神给拢了。 ”听评书就像喝功夫茶,只有沉下心才能品出味道,邓举回想起以往说白眉大侠的时光,从 2007 年冬天开书讲了三年多,才完成四分之三。这么慢,就是因为在书里夹杂了大量点评,里面蕴含着功力。 依然守望着精神麦田 2011 年,邓乐迪和师兄们在网上推广有声评书,邓举则回到评书社坚守自己的田园。5 月的周末,笔者随着邓乐迪来到后海银锭桥,这里有个大金丝胡同,顺着胡同往南走约莫 100 米,就能见到那三层高的中式楼宇。正下方有一条狭长的甬道,甬道再往里走显露出一个中式大杂院,即京味茶馆广韵评书分社。俗话说得好
9、,酒酣不怕巷子深,书香不愁院门高,乐观的邓师父总是调侃, “我们这儿属保密书馆,一般人根本找不着。过了冬至天黑得早,乌咕隆咚的胡同那么窄,知道的是听书,不知5道的还以为当暗门子” 。 旧时有人说“看得起戏、听不起书” ,意思说听一回书比看一场戏便宜,但听书细水长流,日积月累下来花费自然不菲,广韵评书分社为了回报常客,特意设了月票。夏天的时候,说书的书台就设在院子里,观众们在葡萄架下一边儿吹着电扇,一边儿喝茶听书磕瓜子,细心的师母还会在每张桌子下点燃一盘电子蚊香;天儿凉了书场就搬到屋里,室外寒风瑟瑟,室内却是热气腾腾,各位表演者的朗朗书声、客人们的笑声掌声,驱走了逼人的寒意。 表面上,邓乐迪和师父是分道扬镳,可他从没忘记那个广韵评书分社。邓乐迪经常在网站上搞活动,吸引新朋友来分社听书,师父有了原创的脚本,他也不忘将表演录音和文字整理后放在 VIP 区供人下载。邓乐迪知道再好的玩意儿也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总不能像佛爷般被高高供奉。他与师父的愿望是一样的:在将来,有更多年轻人不把评书束之高阁,而是如看话剧、听摇滚一般,将新式评书当成生活中的平常乐趣。 责编/夏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