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高考试卷看课堂教学一、2010 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的特点 今年是吉林省参加新课改以来的第一次以新教材为基础的一次高考。试题的基本特点在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历史素养。历史为现实服务,2010 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又体现了它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特点。 1.知识覆盖率比较低,突出主干知识和能力要求 在没有参加新课改以前,高考复习非常注重历史知识的梳理,以确保“万无一失” 。但是从 08、09 年的新课改地区历史高考试题来看,高考考查内容的覆盖率都是比较低的,因为文综考试,受时间和试卷长度的限制,不可能照顾知识的覆盖面,而且
2、实践证明,有限的考查内容同样能反映中学历史教学的实况,今年的高考试题也就再次证明这一点。通观历史试卷从选择题到材料题,直接考查的知识点很少,以至于有很多同学认为“考题太脱离教材了” 。其实不然,这是我们没有领会高考的精神。如第 24 题考查到了西周时期分封制问题,这既要求学生掌握分封制的含义的同时,还要掌握必修一的历史地图以及各省份简称的来历等。这里山东省的简称“鲁”源自西周时期“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山西省的简称“晋”源自西周时期“封成王弟叔虞”于晋,这是一道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的典型试题。所以今年的高考题,强调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除了第 24 题之外再就是2第 34 题 1950 年的中苏友好
3、同盟互助条约,以及第 40 题中第一问“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第 46 题第一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等等。这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方式将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建构学科知识主线而非面面具到。其次在能力考查方面,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如选择题的第 27 题,“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的三项比较问题;第 28 题,“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问题的比较;第 30 题,19 世纪中期,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 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
4、性因素是什么?第 35 题,关于中日两国对1894 年的丰岛海战的不同记述说明什么?这些比较题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深入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再如第 40 题,这个材料题通过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去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阶段及阶段特点。它立足基础,突出能力考查;既紧扣教材主干知识,又关注社会热点。再比如选作题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即对曹操的评价问题。这又是一个比较分析题。答好此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的主干知识,更要学会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不能单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更不能单纯的去死记硬
5、背,而是要学会运用知识比较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能力和素养。其实这种倾向在 07 年的中日关系、08 年的罗斯福新政和 09 年的统购统销等题目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它能否得高分并不取决于老师的押题,而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能力。 32.体现课改新理念,注重创新性和探究性 今年的高考试卷突出了情景设计和学科发展趋势,突出体现理解、分析、比较和概括等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有利于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和进行中外比较的能力。比如选择题中的中、日对战争记述比较问题;材料题中的中、英经济发展比较问题,选作题中的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不同人物思想观点比较问题等,使今年的高考“比较”观念特别突出。选作题的第 2 题,要求概括材料
6、的内容外,还要求分析两种思想不同的原因;选作题的第 4 题不同时代的人物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很多同学更是认为没有学习过,教材没有讲到或老师没有复习等,结果答不好。其实这种观念就是不符合近年的高考精神。新课标高考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标多本”,各地的“课程标准”是一样的,但各地的教材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高考命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超越教材,通过新材料去创设新情景,更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克服了死记硬背的缺点。 二、对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1.要转变观念。要把历史知识作为一个载体去思考和运用,要会学、会思、会表达。作为教师绝不能再去带着学生“照本宣科”,因为这既不符合今天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更
7、谈不上新的课程理念。我们教学的结果也绝非是看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背会了多少历史人物和事件等,而是要看学生在“历史”面前是否学会了“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能否“认识历史事物的(下转 88 页)(上接 89 页)本质和规律,并做4出正确阐释。 ”这是什么?这就是综合素质,高考和素质教育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历史”面前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反思,反思越多,进步就越多;反思越少,进步就越小;没有反思,也谈不上学习的进步。 2.要掌握方法,培养技能。要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多种方法获取知识,要把知识学活、用活,把书本上的理论观点内化为思维方式。任何一次考试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
8、,而今天的高考更加趋向于科学合理地检验学生的同时去反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一种意识,即时时不忘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学会“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等等。无论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问题,对于它的产生我们都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它产生的条件。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新的史学观念,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学会运用不同的史观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思考现实问题。 3.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重视提高获取信息
9、的能力,尤其是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中都有一种倾向即要求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考查学生是否学会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因为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才能做到运用历史信息去“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54.要准确解读考试说明。往往在考试之前,我们才想到了考试说明,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当常读、读懂考试说明,让它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在考试中才会更有收获。因为考试说明是最权威的备考指南,同时也指引我们的教学方向,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准确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势。在考试说明中,尤其需要反复研读“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最好能够师生共研共读,争取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使之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长春市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属实验校) 责编 / 郑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