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子与现代社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心” ,有理智,有情感。这是人之所以“尊贵”之处,也是人之所以烦恼和痛苦之处。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活节奏空前加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五光十色纷繁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诱惑,人的精神显得疲惫紧张。人类这种异化必然导致人自身主体性的丧失。人如何能在这个社会上活得“自在” ,活得轻松,不仅是思想家们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普通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人既要避免沉溺于物欲而陷入动物的行列,又要有精神的超越以及心灵的安适与快乐,就必须在此二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我以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这个平衡点。 老子的思想基
2、本包含在今本老子一书中,他对社会问题作了深刻分析研究。有人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的第一人,他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极力地抨击了文明的异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反对文明异化的第一人。 ”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老子认为人应该保持自我内在的主体性,不要为外在的东西迷惑和驱使。外在的存在对于成就人自身的“德性”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外在的规章制度是人类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人们自己创造的礼乐和规章制度是对“道”治天下的反动,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为吾有身”(13 章)。我们有作为人之“身” ,有智慧,有好恶的情感,我们不满2足于现状,总想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总想体验我们不
3、曾体验的感觉,总想发表我们关于外在好恶的看法,这样我们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一切对老子来说是不能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的,也是违反以“道”治天下的原则的。因此,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无身” ,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 章) 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天真纯朴的婴孩。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 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55 章)他还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49 章)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0 章)婴孩是德性最充足的人,小国寡民的社会是大道流行的社会,所以他们就成为人和人类社会理想的状态。 老子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对“道”的预设基础上的。在老子中,作者对“道”的性状作了大量的描写和规定。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5 章)“道常无名”(32 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虚静” 、 “柔弱”的,但就其功用而言,它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5、,是大地万物得以生养的根本力量。正如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4 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3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 章)实体意义上的道是不可见的,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个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反者道之动。 ”(40 章)他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所以老子强调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16 章) 如何才能虚静无为?如何才能达到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呢?根据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具
6、体的方面。 一、 “为腹不为目” 。老子鉴于外物对人的诱惑,提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 “为腹”则自我充足, “为目”则自身必然为物所累。 “为腹不为目” ,就是要知“反” ,要人目力内视而不外驰,将人的注意力从外物的牵制中解脱出来。老子提醒人们力戒像动物那样寻求官能的刺激与发泄,摒弃外部物欲生活的诱惑,务内而不逐于外。所以他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 章) 二、 “绝圣弃智” 。老子认为智慧是人类罪恶的渊薮,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 。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7、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9 章)因此他也主张“不尚贤” 。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3 章)所以他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5 章) 三、 “知足者富” 。老子告诫人们要知足,要超越名利的束缚。在常4人看来金钱名位最重要,并为之不懈追求,甚至不惜身败名裂。老子却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 章)他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4 章)认为过分的爱名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招致惨重的损失
8、。这就是要把人的注意力从名利的牵制中拉回来,把自身看作是最重要的、自足的。 四、 “贵以身为天下” 。人们为了追求官能的满足而不惜损害生命,老子鉴于此批评了“益生”(纵欲贪生)、 “贵生”(厚养生命)的观念。认为“益生曰祥(灾)”(55 章),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 章)。老子希望人们遵守“长生久视之道”(59 章)。 “长生久视之道”根本上就是要“啬” ,所以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 ”(59 章)“啬”就是爱惜生命,内敛其精神,言外之意即不放纵自我,不使自己沉溺于欲望的追逐中,而是要养精蓄锐,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对于统治者来说,要“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 章)。 历史已经证明,老子主张人类回复到婴孩的真朴状态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中去,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已不可能。但他教给人们要学“道”虚静无为的样子和少思寡欲、知足、贵身的方法,无疑对现代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和官能满足的人类来说有着清醒作用。这有助于缓解当今人类因努力向外追逐探索而带来的精神苦楚。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