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打造一个品牌 带来两个转变解剖一只乒乓球,随之凸现出一家老国企锐意进取、创造国际标准的发展轨迹;解剖一粒玉米,又清晰展现了一家民营科企坚持自主创新、追求科研成果产业化远景的创业路径。 这就是解放日报从今年 3 月 20 日起新创栏目解放调查的两个选题,在大约半个月时间里,相继推出“红双喜”和“玉米塑料”两组 5 篇解放调查 ,并且连续 5 个一版头条,突出处理,抢夺眼球,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 一、搭准脉搏,选准典型 这两组典型报道,是在上海科技大会召开前后陆续刊登的。记得 3月上旬,总编辑裘新和我一起同经济部负责人商议策划上海科技大会的配合报道。经济部负责人拿出了市经委提供的 12 份自主创
2、新典型材料。若是按照惯例操作,指派若干记者分头采写,一般说只需两三天,就会完成 12 篇典型报道。裘新明确提出这次要下功夫做好自主创新的典型报道,在新闻样式上也要创新。我提出与其推出 12 篇一般性的典型报道,还不如深入采访,用心用力写好一两个典型。裘新当即拍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这 12 篇材料中我们只选一个典型,我倾向“红双喜” ;另外请市科委再推荐一个自主创新典型。这次要组建两个报道小2组,分别由经济部副主任和主任助理带队,我和你们的分管领导孙洪康同你们一起下去采访。这次,我们要推出一个调查性的新闻栏目。这件事,我已经考虑很久了,这次一定要推出。 这次策划会后,市科委又向我
3、们推荐了一批自主创新典型,经过反复比较,仔细考量,我们决定将采访“镜头”再推进“聚合”玉米塑料的同杰良公司。 一家是冲破体制瓶颈,走出国企困境,在战略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中凤凰涅?的红双喜公司;一家是在新材料革命中敢于“亮剑” ,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崎岖山路上艰苦登攀的“同杰良”民营科技公司。我们认为,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选择这两个公司,解剖这两个典型,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有普遍社会意义的。 二、深入采访,深入发掘 这次,我们报社领导对两个报道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转变采访作风,首先要沉下去,花三五天或者七八天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事例、数据、观点、经验都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而
4、决不能刚刚蜻蜓点水,立即妙笔生花。 两个报道组这回在调查研究上确实下了大功夫,由经济部副主任何洛先带队的“红双喜”报道组和以经济部主任助理郑红牵头的“玉米塑料”报道组仅调查研究就花了五六天时间。他们沉下去,连续召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并深入科研机构、营销部门、车间班组实地3考察,逐个访谈,还拓宽视野,进行多侧面采访:如“红双喜”报道组对国际乒联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而“同杰良”报道组则对一直支持民营科企、并为孵化“玉米塑料”这只“金蛋”添薪加温的市科委一位处长作了访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般深入扎实的采访,终使这两组报道更加立体,更具说服力。 我们还对两个报道组提出了三个“写
5、出”的要求:一是写出新闻调查的一些特色,行文质朴、生动,要有鲜活事例、关键数据、生动对话,看似原汁原味,实为精心选择并提炼的;二是写出“这一个”的特点,叙述很细,细节很多,案例很实,要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透视,但重点写创新;三是写出深刻的有时代意义的思想,但这个观念、思想,是在这家公司的创业、创新实践中产生的,是有个性的表述。 裘新还特别叮嘱记者要“做好功课”: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调查研究的经典范文;要认真研读解放日报前辈名记者调查报告的精品力作。他还特别强调,这次一定要力戒浮夸文风,坚决不搞宏大叙事,而应着力提高新闻“像素” 。 有新闻学者提出记者好像是一个勘探
6、者,不但要从一般信息来源获取第一层材料,而且要通过深入采访、认真核实和仔细观察获取第二层材料,进而对上述新闻作解读、分析的第三层报道。因为“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它们意味着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这次推出的解放调查栏目,正是在有力地推进“第二层报道”和“第三层报道” 。 4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放调查是解放日报新创设的一个新闻栏目,从新闻体裁分类来看,基本上属于工作通讯范畴。而工作通讯是指采写经验、问题的通讯,是用通讯的形式来反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的成就和问题,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公众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调查类工作
7、通讯是我们党报的一种特有新闻文体,也是我们党报十八般武艺中的一件“重武器” ,对推广经验、指导工作、提高正面报道影响力,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此,对调查类工作通讯的诸多写作要求中,有两条特别关键:一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遍意义和迫切感;二是分析问题要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 然而,像这类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的调查类报道,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不多见了,而我们的青年记者对这类新闻体裁更是生疏。 这次在这两组解放调查的写稿审稿中,就经历了“伤筋动骨”的痛苦过程。 先说报道“红双喜”的解放调查 ,初稿写了 14 万字,我先预审,不甚满意,主要觉得一是缺一点调查报告的“味道” ,二是略嫌琐碎,要处不突
8、出。但考虑到记者的辛苦和原定发稿时间,就只提了一些修补意见。 此稿发给总编辑裘新审阅时,他明确表示不满意,态度坚决地提出要“推倒重来” ,并约我一起会同报道组共商修改事宜。在“会诊”时,5裘新反复强调,我们推出解放调查栏目,花这么大的版面,究竟要提出什么问题,宣传什么观点,这个必须要明确。我们是党报,当前在抓自主创新报道时,究竟要传达党中央和市委的什么声音,这个必须要弄明白。 这次会诊后, “红双喜”报道组组长何洛先彻夜不眠,梳理了报道思路,拟就了 1800 字的报道提纲,提出了“战略创新” 、 “机制创新” 、 “人才创新”的写作架构,我阅后拍案叫好:“成功了!” 再说报道“玉米塑料”的解放
9、调查 ,成稿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这组报道初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就写了近 5000 字。初稿也是在裘新处“卡壳”了。照旧是“推倒重来” 。在改稿“会诊”时,裘新提出可能是这次采访太深入,了解的素材太多,面面俱到,反而不够聚焦,能否就在“聚”字上做文章。我当即建议干脆写两篇:上篇写“同杰良”内部的产学研聚合催生了“玉米塑料”的科研成果;下篇写“同杰良”依靠社会资本、政策力量和高校资源的大聚合,期盼迎来产业化的第一线曙光。 “会诊”后,当报道组长郑红将修改提纲送我预审时,我一眼瞥见两篇标题分别是玉米“聚”变和玉米“巨”变 ,我一下子觉得“味道好极了!” 四、写出特色,写出思想 “红双喜”调查和“同杰良
10、”调查这两组报道在解放日报新创6栏目解放调查上之所以一炮打响,广受好评,创新栏目的突出处理,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两组新闻调查扎实的内容、智慧的闪烁和思想的力量。 “红双喜”调查 3 篇,充分利用“红双喜”自身品牌对广大读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卷就省却许多笔墨,直接切入其发展战略。这 3 篇调查笔调轻松,表述生动,行文流畅。它用故事引人悉尼中餐馆的一只搁筷子的瓷拱,触发创新火花,由此诞生了世乒赛上的“彩虹”球台;它用事实讲话“红双喜”历经波折,终于冲上浪峰,2000 年,国际乒联通过红双喜 40 毫米大球标准为国际标准;它用数据服众“红双喜”在岗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
11、例不到10%,40 岁以上的老职工占 90%,然而公司全员创新参与率高达 90%,每年产品更新率 30%。 而“玉米塑料”两篇调查,存在一定的写作难度。它没有“红双喜”那么高的知名度,也没有“红双喜”那么多的成功经验,况且玉米塑料从高技术而言,相当枯燥。然而经过记者的消化提炼,奉呈读者面前的“玉米”已经变成香喷喷的“爆米花” 。 在上篇玉米“聚”变的引言部分, “同杰良”用玉米塑料已经制成的杯子、梳子、小碗、光盘,端到了记者的面前,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继而,当读者了解到石油储量有限,而玉米可以再生;石油塑料百年不降解,而玉米塑料至多半年全部降解,至此,读者自然会更关注玉米塑料的发展命运。 也
12、正因为“同杰良”还不是一家完全成熟的企业,它的科研成果还7没有跨过产业化的门槛,一切都依然在探索之中,故这两篇“玉米”调查更具有调查报告的味道。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被调查人员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更加发人深思,更具社会普遍性。比如文中提到的“利益的合理聚合,是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的重要动力” 。再如“产学研项目要取得成功,高校要让一点名,企业要让一点利” 。又如“要把产业化道路进行到底,靠一个让字已经不够,学校和企业需要更深层次的互动” ,应实现“双向造血” 。这些产生于产学研一线的真知灼见,其珍贵价值,定将为今后的科研实践进一步证明。 在这两组解放调查策划、采访、拟题、写稿、审稿中,我作为全过程参与者,遍尝个中三昧,也悟出几点心得: 其一, 解放调查既不是工作性调查报告,也不是文学性纪实报告,而是一种调查类工作通讯,是“原汁原味”的调查和弘扬主调的新闻报道的有机结合。 其二, 解放调查既不是硬贴标签的空洞说教,也不是观点含混的琐碎说事,而是在透着活气的典型报道中,传达党的声音,奏响时代强音。 其三, 解放调查既不是自诩“倚马可待”之才的用武之地,也不是“蜻蜓点水”作派的立足之处,而是转变记者采访作风的有力抓手,也是转变报社领导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