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纪念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教育创办 25 周年暨体育新闻理论研讨会”2010 年 5 月 21 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会议旨在加强体育界和新闻界的交流、学界和业界互动,总结我国体育新闻学科专业建设的历史经验,加强国内体育新闻专业的工作交流,探讨当前体育新闻教育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 8 校体育新闻专业负责人和中国传媒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体育专业负责人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学者及部分业界专家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对中国新闻教育以及体育新闻的优势
2、与特色作了专题报告,他认为目前国内体育新闻已经成为界限清晰、颇具特色的专项新闻品类,在新闻报道、新闻教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肖焕禹围绕国内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作了主题发言。 回顾:体育新闻教育应运而生 1985 年,上海体育学院为适应新闻媒体的需求,经专家论证在全国率先试办体育新闻专业。当时,上海体育学院从在校的 83 级学生中选拔了16 名政治表现好、热爱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每周 10 节的新闻写作2专业理论课;1987 年,该校体育新闻写作班从 87 级新生中挑选了 11 名高考成绩好的体育类学生从一年级起开始培养。1989 年教育部批准上海体育学院
3、在全国率先成立体育新闻专业,并于 1994 年正式成立体育新闻系。随着 1999 年新办本科专业权力下放到各省一级批准,不少体育学院相继开办体育新闻专业,一些综合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也开设体育新闻方向和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进行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高校共 22所,其中体育院校 11 所;综合类大学 8 所(含只开设相关课程);其他院校3 所。 25 年来,国内的体育新闻院系体育新闻教育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上海体育学院 2007 年修订的本科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教学和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该系利用上海国际赛事较多的优势,鼓励学生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体育赛事采访报道,提高英语口语和体育新闻采访专业能力。
4、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体育新闻)专业从 2006 年开始,根据学生就业取向和课程间的关系设置模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其中的两个完整模块,模块内的课程有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整体上适应某一领域的就业需求。 2004 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成立,2005 年起每年举办年会,这为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本科生培养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先后于 1997 年和 2000 年招收了体育新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之先河。 3创新:体育新闻教育顺势而上 在新闻教育创新方面,各个体育新闻院系做了不少探索,并取
5、得了很好的效果。 1.关于课程教学改革 体育院校办新闻专业,要在新闻通识的基础上体现体育特色,因而新闻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数量、结构等问题需要解决。经过创新,各个院系摸索出适合本系的体育专业知识类课程。 西安体育学院主要由体育公共教研室为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体育公共课,讲解赛事知识。广州体育学院开设体育观赏和竞赛规则两门课。成都体育学院原先让术科老师开设体育项目课程,但是项目多,占用课时长,效果也不好。之后开设赛事报道概论课程,这门课程内容包括 4 个方面:热门项目介绍、世界知名赛事的介绍、世界知名俱乐部的历史发展、体育史等。上海体育学院开设了运动项目分析课程,介绍一些运动项目的规则等。沈阳体育学院
6、此前请 10 个项目的专业老师给新闻系的学生上课,但效果不佳。现在通过选修课为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让学生在 10 个项目中选 2 个项目,学精学透。 2.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成都体育学院的数据显示,早先该系有 60%的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其中 60%是在体育媒体;现在这两个数据分别为 40%和 30%。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体育新闻专业特色之一。 4广州体育学院利用 3 个暑期的 3 个月时间进行课外学习。大一学生暑假进行社会调查,配备指导老师,完成调查报告;大二学生暑假开始到媒体实习,发表作品;大三则进行大实习。在课堂上,则增加采写编评、非
7、线性编辑操作、电子排版等课程,把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习和实践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北京体育大学尝试开设一门高端课程,把所有需要实践的部分拿出来,统一开一门实践课。如让学生从策划开始,从头到尾完成一期报纸或者一部DV。沈阳体育学院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学时不够,课后靠老师义务加班也不现实,因此尝试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如编一张报纸或拍一部 DV来代替传统毕业论文等。成都体育学院设立了“新闻艺术节”,安排两天时间,进行“5+1”模式的比赛。 “5”是指主持人、网页设计、DV、摄影和新闻作品的比赛,“1”是变化的比赛项目,如舞台剧、诗朗诵等。78%的同学至少参加过一个项目,所有裁判都是媒体或广告公司等
8、人员,这样不仅让同学觉得很专业,也加强了专业和用人单位的沟通。 展望:体育新闻教育迎难而进 在研讨会的分组讨论中,一些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从业界角度对体育新闻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各抒己见。 海峡消费报社长林永龙 1987 年毕业后在福建日报先后在 8个部门工作,他认为新闻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人的个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文新报业集团的季方认为,现在对于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通5过三四年时间培养全能型人才可能性非常小,因此需要多掌握些技能性的知识。语言方面,除英语外,他希望学校能够多开设些小语种的选修课。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之夜制片人李宝石提出,体育最为核心的是应当遵守规则,学生应该理解体育对人的塑造。 深圳特区报体育部主任陈强认为,大学的四年时间主要是掌握学习方法,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打算。他建议学生可以考虑到二线城市发展,并利用体育学院毕业生网络资源。上海电视台的汤敏认为,体育学院新闻系在体育报道中有很好的人脉基础,这对今后的采访非常有用。 长江日报体育部主任付岳强建议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利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多读、多看、多思考,尤其多看人文潮流方面的书籍,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体坛报副总编徐勇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进行差异化竞争,建议大家学好新闻专业知识和体育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与重点院校学生竞争。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