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192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公民表达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人肉搜索”是相对于机器搜索而言的,与机器依赖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不同, “人肉搜索”主要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和纽带,由网民积聚力量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对一些问题或倡议进行解答及回应。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汇聚网民的力量来寻知答案的一种搜索方式”,这里所说的人肉,是指利用网民的参与来替代或补充单向度的机器搜索,从而获得更准确、更有效、更丰富的信息之搜索机制。可以说,这是现实世界人际交往关系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投射和延展,它克服了传统人际搜索和机器搜索的某些局限性,高效、及时地利用广大网民的力量,将搜索的触角扩展到更深远的社会角落。以 2001 年“陈自瑶事件”为标志,

2、 “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一路质疑、批评和指责,它也呈现出诸多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在提供公民表达平台、推进舆论监督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 “人肉搜索”展现了极大的能量和效力。 “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向 一、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 “人肉搜索”的源起应该追溯到虚拟社区中的问答模式:网友提出某些问题或倡议,其他网民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亲身经历等进行解2答、帮助和回应。许多网站都提供了这样的问答平台,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 “人肉搜索”这一名词正式出自猫扑论坛(http:/) 。跟许多论坛一样,猫扑论坛也经常有人提出各种问题,同时,猫扑有种虚拟货币叫做 M

3、p,可以购买网站的一些增值服务。当网友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会发帖并许诺一定数量的 Mp 作为酬谢。很多赏金猎人看到帖子,就会去寻找线索或答案,回复帖子,这种搜索机制被猫扑命名为人肉搜索。然而,猫扑的人肉搜索与论坛的差异并不明显,确切地说,在猫扑,人肉搜索只是论坛的一种扩大应用而已,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原来的运作模式。需要人肉搜索服务的人首先必须是论坛的用户,这也降低了用户普及度。 经过“陈自瑶” 、 “虐猫” 、 “铜须门” 、 “功夫少女色情照片” , “华南虎” 、 “王菲、姜岩案” 、 “辽宁女”等一系列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后众多网站联合发起的“寻找灾区的亲人”专项搜索, “人肉搜索”机制

4、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也极大增强,催生了专业的“人肉搜索”引擎,比如人搜网(http:/) 、人肉搜索引擎() 、人肉搜索网(www.ren-)等,这些专业引擎从论坛、虚拟社区的综合式服务中独立出来,致力于“人肉搜索”专项服务,取消或简化了用户注册等门槛条件,并将服务和运作方式推向更加便利、快捷、高效和人性化的方向。 二、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 “人肉搜索”最初主要是网友之间的简单信息互动。在某个虚拟社区,网友可以发帖等形式就自己的实际需求提出问题。比如寻找某首歌3曲、某部电影、某些资讯;抑或询问某些难题的解决途径,如电脑病毒的清除等,网友基于虚拟悬赏制度或热心,予以解答和

5、帮助,基本上是静态信息的提供。随着“人肉搜索”的普遍运用,其范围和功能也随之扩大,网友从提供简单有用的静态信息发展到提供动态的信息追踪。 “虐猫事件” 、 “铜须门”丑闻等的演进过程,都是网友逐步发现和披露事实的真相,对虐猫女、铜须等展开批评,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机制下,信息有一个连续的动态运动过程,是网友不断“追寻”的结果。三、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议程设置 可以说,娱乐事件是“人肉搜索”的试金石。2001 年,有人在猫扑贴出一张美女照,并声称是自己的女朋友。敏锐的网友迅速指出,该女孩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这成为中国“人肉搜索”的标志性事件。在这桩事件中

6、,网友们揭露贴照片人的谎言,他们用事实真相和个人评论来讽刺、嘲笑撒谎者,将其荒诞、无聊的行为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早期的“人肉搜索”事件大多是以这样的娱乐性或问题解答的实用性为目的。 随着“人肉搜索”的演进和升级,它逾越了单纯的娱乐或实用性目的,发挥了议程设置的功能。某些事件特别是具有公共性的事件,由于网友快速复制、传播,完全被暴露于大众的目光之下,甚至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成为一段时间内大众关注、议论的焦点。换言之,许多搜索事件是民意的表达,是公众自发设置的议程,有评论指出:“林嘉祥案体现了典型的民意表达,它真实、充沛、有根有据,既有集体想象4的成分,也是感同身受的结果。因而,要摒弃一种傲慢

7、的观点,那就是把这桩丑闻及其社会反应概括为激愤之语所引发的激愤之举这是一起偶发事件,却暴露了一直以来存在我们周边的社会背景。这是一次民意的爆发和宣泄,折射出民众的苦闷。 ” “猥亵门”与舆论监督的新阶段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意见或态度。 ”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于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制约以及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约束等。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人肉搜索” ,将媒体肩负的舆论监督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近发生的“猥亵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2008 年 10 月 29 日晚 8 时 40 分许,一中年男子以问路为由,采取卡脖子手段将 11 岁女

8、孩挟持进男厕。面对女孩父母斥责,该男子竟叫嚣“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大不了赔付10000 元了事”监控录像还原了其蛮横态度及嚣张气焰。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网友于第一时间启动“人肉搜索” ,对该男子的身份及相关信息进行追踪,于是该男子系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的事实很快被大范围曝光。广大网友不仅对他的身份、电话号码、车牌号等予以公布,并对其恶劣的行为表示了愤慨和批判,对相关部门的公正处理提出了希望。10 月 31 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给予林嘉祥停职处分,同时为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派专项调查组赶赴深圳。11 月 1 日,深圳海事局召5开记者通报会,向受害者家属及公众

9、致歉。11 月 3 日,交通运输部党组决定,免去酒后语言和行为失控,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影响的林嘉祥党内外职务。11 月 5 日,根据交通运输部、深圳市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和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林嘉祥酒后在公共场所言辞不当,行为不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交通运输部党组研究决定,给予林嘉祥撤消党内外职务的处分。11 月 6 日,深圳警方认定林嘉祥的行为不构成猥亵儿童罪,但其在公共场所举止失当、行为不检、出言不逊、态度恶劣,建议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受害人父母表示不接受警方结论,不排除向检察院控诉时至今日, “猥亵门”事件并没有结束,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人肉搜索”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诸多拓展。 首先,它将监

10、督的范围延展到一些可能被权力遮蔽的角落 在沸沸扬扬的“猥亵门”事件中,网友通过自发搜索和追查,使事件责任人林嘉祥的真实身份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大白于天下,强大的斥责和愤概的讨伐迫使有关部门、机构不得不正视问题,采取果断行动;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报道力度。在以往情况下,类似敏感事件往往会遭遇封锁、淡化或隐匿。而在这次事件中,网友积极的行动,使“特权”在公众的注视下变得胆怯、无力,回避、遮掩的暗箱操作无法再继续,推动了整个事件调查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监控录像、对话录音逐步曝光,包括开始未被曝光的部分录像也最终被揭示;深圳海事局甚至召开记者通报会,公开致歉;深圳市公安局也将调

11、查结果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予以公布,并允许电视台直播。 其次,舆论监督的主体从“代表性”机构传统媒体转向广泛6参与的网民、公众 媒体与民主的作者约翰?基恩认为,人类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集会式民主,代议制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第三种民主形式是与网络提供的参与平台紧密相连的。 “人肉搜索”很好地展现了这种参与式民主的形态: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发言、评论、行动。这无疑是对代议制民主的推进,保障了公民更广泛的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使公民能够自由地提出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猥亵门”中,我们可以发现,沉浸式参与是“人肉搜索”的重要特征。高级官员林嘉祥涉嫌猥亵 11 岁小女孩引发众怒,处于不同地域、不同背

12、景、不同身份的网友会集于虚拟空间,相互沟通,共享信息,自觉地介入事件当中。网友的关注和参与是推进事件调查、还原真相的动力。很多网友的参与是主动与自愿的,他们积极寻找线索、帮助调查、发帖表达态度及看法,甚至直接参与了现实的事件进展。有网友就亲自跑到事发地的酒店,对整个事件“还原现场” 。 “王菲、姜岩事件”也是如此,很多网友不仅通过发帖等方式谴责王菲的不道德行为,还通过电话、邮件、直接上门等方式质问王菲。甚至有网友不远万里从上海、深圳等地飞往北京旁听诉讼庭审,大多网友已不是置身事外地旁观事件,他们都卷入到事件当中去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沉浸式参与方式,他们已不是按照传统模式,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

13、他们本身就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再次,舆论监督的力度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在“猥亵门”中,我们可以看到, “人肉搜索”不是以某种单一的传7播方式(比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抑或大众传播)进行的,它是几种传播方式的融合。10 月 30 日,监控录像在网络曝光以后,整个事件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的媒体环境中扩散开来。有认同感和参与兴趣的网友反馈源信息,而这些反馈又继续扩散,在动态信息的追踪过程中,相关信息和线索的传播和补充越出原有的领域,进入更广阔的网络时间和空间,波及更多虚拟社区和群体。比如 QQ 群、同学录等,甚至跃出虚拟的世界,直接进入现实世界,最终使源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和拓展,成为问题解决的推动力。

14、 这是一个发散式动态化传播的过程,它的运动轨迹有从点到面的传播,有从面到点的回归,也有集群间的互动,兼容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方式。同时,它的传播形态是多元化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和图表等等。形式上的多元和信息链的打造使信息更加丰富、真实,特别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加入,增强了信息内容的形象性和真实度。监控录像、林嘉祥的图片、录音,使公众更切实地了解了事件始末和是非曲直,从而吸引更多社会关注和社会行动,舆论监督的力度得到极大的增益。事发时间是 10 月 29 日,10 月 31 日林嘉祥就被停职,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这不能不说是“人肉搜索”推动和促进的结果。“虐猫案”与社会价值

15、体系建设 人肉搜索不仅仅是搜索,它还是价值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公民的8一种表达。通过连续的搜索,那些体现正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发掘与张扬。一方面,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价值,搜索才能进行到底;另一方面,围绕整个搜索过程,能够建立起价值共同体。搜索把不同地方、不同年龄、毫不相关的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在网络上表达相似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观联结了每个参与者,散乱的个体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真实的力量,能跨越虚拟的网络步入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影响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虐猫案”便是一个明证。2006 年 2 月 28 日,一网友在网上公

16、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不久,有网友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公布于“猫扑”网,指出“踩猫”视频出现在网站 。又有网友在“天涯社区”上贴出踩猫女的照片,提议网友举报。到 3 月初,一些网友又提供了许多资料,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其时距离最初网友的发帖不过 6 天。基于广大网友的舆论压力,虐猫事件的责任人公开致歉。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虐待动物者的处罚条例。但无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残忍地踩杀小猫无疑是一种违背道德、亵渎人性的做法。广大网友对施虐者的“人肉搜索”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于该事件及责任人的看法、态度和意见。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广大公众对于这类现象的看法很难获得公开表达的渠道,而

17、“人肉搜索”为表达开辟了一条畅通的途径。其中展现的价值取向就是提倡人性、爱护生灵,注重仁爱与良心,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时代精神的支柱。在事件9演进过程中,这些价值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认同,并教育了大众。 培养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不能靠行政手段、靠文件的上传下达,而是靠公民对某些价值观念的自觉接受与认同,使之成为法律之外的另一种约束的力量,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人肉搜索”等传播方式无疑为社会公德的构建提供了现实路径:网络为公民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一些体现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各种意见的碰撞中沉淀下来,被大家所接受、认同,最终形成凝聚我们社

18、会的精神力量。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人肉搜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惩恶扬善”型,如“虐猫案” 、 “王菲、姜岩事件”等,网友的初衷是发扬美好、善良的民族品格,谴责罪恶的行为。二是助人为乐型,它致力于帮助某些网友解决实际问题。在汶川地震后,这种类型的搜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在地震后离散的人们借助网络平台和网友的热忱帮助重获亲友的消息。三是揭示真相型,针对一些公共事件,网友提出质疑,并自发地探究真相,具有舆论监督的特点。比如“华南虎事件” ,网友首先对陕西农民周正龙的虎照提出了疑问,并根据各种线索最终揭示了这一骗局。又如“猥亵门”事件,等等。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肉搜索”都是本着“提供帮助”的目的

19、形成的,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积极意义,它带来了公民表达权的实现途径和对舆论监督的推进。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学现象, “人肉搜索”伴随着非议一路走来。有学者指出,这种参与式民主也可能形成军队、法律、监狱等之外的“网络10暴力” 。比如“人肉搜索”某些“恶人恶事” ,往往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引起人们的愤慨和不满。而一些蛊惑人心的虚假信息更可能误导大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然而,任何事物皆有利弊, “人肉搜索”也概莫能外。如何更好地规范网络行为,趋利避害,以德治网,以法治网,引导网络中参与式民主的健康发展,利用网络强大的资源和网民的力量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议题。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注释: 陈朝晖:透视“人肉搜索”的发展演变 ,载传媒观察2008 年第 7 期 在猫扑,通过回答问题挣取 Mp 的人被称作赏金猎人 参见 http:/ 参见林嘉祥案民愤起于凌辱民意亦可除暴 ,http:/ 参见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 5254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8 年 10 月约翰?基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讲演中谈到了该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