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益建筑不应成为个人纪念碑庄惟敏访谈作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和总建筑师,庄惟敏身兼学者与建筑师双重身份,在与他的对谈中,我们既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学者丰厚的学识、严谨缜密的思维,又感受到一名优秀建筑师的才华与想象力,以及一份不可或缺的激情与社会责任感。 “世博会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目前展现在眼前的千姿百态的建筑,我们更关注的是世博会之后,它持续性地给城市带来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 记 者:这次上海世博会集中地把外国最新的建筑艺术展现在国人面前,对我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对从事建筑艺术的人乃至普通民众,产生的冲击很大。从建筑学家的角度,您如何解读世博会建筑? 庄惟敏:我觉得世博会可以从两个层面来
2、看。一个层面是,世博会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另一个层面是,如此密集的各国的最新建筑在瞬间展现在国人面前,作为艺术的、 “凝固的音乐”的建筑坐落到了我国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老百姓如何看待? 先说第一个层面,世博会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什么?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看到仿佛是一瞬间在上海浦东浦西建起了如此多的建筑,但这只是一个2表面现象,世博会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更加开放的、面向民众的一种姿态。具体而言,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浦江两岸一些原本的工业厂房拆出来了,这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了。这是件城市建设的大好事,是老百姓最应该感受到的。为什么呢?以前上海的建筑师沿着黄浦江浦西、外滩
3、改造,但只是黄浦江的一小段。这一次才真正的是把浦江两岸还给老百姓,还给城市,我觉得这是关键。这是世博会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的好处。这件事的影响也许短时间内未必能看得到,但长久来看,却是可持续发展之举。是对城市景观的拓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对老百姓休闲空间的营造、生活品质的提高,这一点必须要大力宣传。上海市政府有远见,投入了这么多的财力、物力和智力,老百姓应该通过这次世博会的繁荣的现象,看到这个层面的内涵。以后世博会大量的建筑都被拆走了之后,留下来的有一部分是供开发的,有一部分是公共的绿地,是还给城市的公共空间。所以说,世博会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目前展现在眼前的千姿百态的建筑,我们更关注的是世博会之后
4、,它持续性地给城市带来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层面是,一瞬间这么多国家把他们最重要的、最想向世人显耀的本土文化、艺术、技术成就和建筑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艺术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世博会才能体现,而且这次的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德国汉诺威世博园 0.75 平方公里,而我们上海世博园是5.28 平方公里。所有的建筑老百姓都可近距离地去看。这些建筑在完工前后我都去看过,给我的体会是,各国的展馆确实是代表了这个国家不仅3仅是建筑水平而且还是文明程度的一个综合体。例如,英国馆的设计是非常巧妙的,体量不大,所展现的概念是以小博大、以巧博力。它并非只是展现亚克力杆件本身的光与质感,在亚克力杆
5、件的里面一端、头上放大注入的是各种种子,展现了英国在世界上种子研究领先的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世博会的建筑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是看建筑的外观,一定要看里面,全面地进行解读。再如丹麦馆、西班牙馆之类,它们体现的都是一种生态的理念,这种生态观是自下而上的、自内而外的,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像西班牙馆,就是拿藤编起来再一块块贴上,但这并不只是一个建筑表皮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态的思想。再如瑞士馆上面挂的红色小球,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制成,类似塑料,但是可以降解,意味着它回归大地,可持续发展。再比如说卢森堡馆用的锈板,用锈板来做建筑现在也不少, 以锈板的特色来做建筑装饰实际上是一种理念,是用材料表达一种历史的沧桑
6、感,它并非有意做作。许多建筑的设计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展现。老百姓需要看这些,不仅仅是看一下建筑外观,而是要读懂这些建筑的内涵。 记 者:也就是说,除了建筑的新奇外观,这次世博会的许多外国展馆,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建筑、文化乃至生活理念? 庄惟敏:是的。这些国家所带来的这些概念,有的是很巧妙的,我仔细看了,它们其实很少在建筑上表达一种很宏大的思想。中国馆有宏大思想表达的一面,这是因为它位于世博“一轴四馆”的控制位置,在世博整体4规划层面起决定作用,而且东方的文化通常追求一种精神的象征。除了此之外,很多馆的设计都不是形而上的,更强调给人亲切、实在的感觉。就这次上海世博会来说,有
7、一个标志性的“一轴四馆”就可以了,太多形式上的东西跟这次的世博的主体不大相符。中国馆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群中的地标式建筑,从建筑的形式感出发,还是需要的。 总体而言,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核心理念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很多发达国家的馆的建筑都很有特点,但不是特别张扬,体现环境友好。而有些发展中国家的馆,倒是希望表达科技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事实上,世博会的发展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从第一届世博会开始,像英国的水晶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等都是代表技术和国力的,但现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表达环境友好,要回归自然,要表达天人合一。 “如果一个建筑能够引起争论、能够在文化层面引起讨论,我觉得它
8、在文化建设层面就有意义,比搞出来的东西都千篇一律、一模一样要好。” 记 者:建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备受国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一系列“尖叫”式建筑在北京出现,成为外国建筑试验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针对这种状况,您是怎样看的? 5庄惟敏:建筑艺术当然是公共艺术,不像摆在角落里的一幅画,或是个人收藏品。建筑实际上是有一种政治性倾向,这是不能否认的。从中世纪以来,那些教堂就是为宗教、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什么时候都没有摆脱政治性色彩,哪怕是一幢住宅、一栋别墅,都有政治倾向,这种政治倾向或者体现为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国家形象、文化形象。 但同时我认为,建筑
9、是需要细分的。有一些属于国家级的、在城市空间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如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这些带有象征性的建筑,确实要有政治的因素表达在其中,因为它们代表了一个国家,它们的形式感上的因素和意义确实超越了其功能上的、娱乐上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它们设计上的难度就在于形式如何去理解。东方人的形式感以及对建筑的理解与西方是不同的,现代人的形式感与古代人的形式感也不同,几代人之间对建筑的形式感也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对建筑的争论。我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没有必要争论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是,现时现刻需要一种什么建筑,这里面也体现出一种执政者的因素,准确地讲它
10、体现了我们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审美取向。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一项特权,在任期间可以以总统的身份批准一项建筑,所以,巴黎图书馆、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加建等,都代表了一种执政的力量。领导要有魄力,认为自己站在国家的角度、领袖的角度,所作出的决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但除了那些代表国家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外,是那些公益类的建筑。公益类建筑包括学校、医院等等。这种建筑一定要严格控制,要强调其功能性、经济性,其投入和产出,其使用6的便利性,是不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点绝对不能含糊。在国外,这些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拿公益性建筑作为个人的纪念碑,不能拿它来练手,这是绝对不行的。不能以艺术性盖过功能性,因为它们是公益性建
11、筑,来不得花哨。为什么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后来被公众所诟病?因为这个被网民称为“小鸟巢”的办公楼已然超级豪华了,已然不像是一幢政府办公楼了,所以受到公众的指责。在百姓心目中没必要把市政府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市政府是为大家服务的,国外叫做市政厅,老百姓都可以去办事,甚至婚礼都可以去那里举办,是一个很市民的空间,不是衙门,也不需要按照一个艺术品来打造。在我们的民间有一种怪异现象,就是一个二、三线城市,市政府办公楼非要修建的很高大宏伟,甚至仿建一个“白宫”一个美国“国会”,这完全是将建筑世俗化和娱乐化了。 除去这些公益类的建筑,对于那些标志性建筑,做一点有创意的探索,我觉得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记
12、 者:您认为现在这些标志性建筑成功么? 庄惟敏:我认为评判它们不应是从外观,而应该从它们带来的社会效益的角度。如果一个建筑能够引起争论、能够在文化层面引起讨论,我觉得它在文化建设层面就有意义,比搞出来的东西都千篇一律、一模一样要好。我希望建筑能够引起争论,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是要掌控的,要绝对避免低俗的审美取向。 7在标志性建筑和公益类建筑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我认为,政府没有必要加以限制,确实可以百花齐放。只要规划部门审查通过了建筑的容积率、限高、交通分析等,其他的都可以发挥。我觉得现代建筑、包括文化,多元化是一个趋势。原来的一家之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
13、建筑将来在国际上一定会有自己的位置。不光是古代建筑,中国的现、当代建筑也会有一席之地。 ” 记 者:我国自己的建筑师目前处于世界的什么位置? 庄惟敏:在建筑创意上,我认为我国的建筑师一点都不差,这与我国深厚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说水立方的创意就是我国建筑师的杰作,鸟巢的建筑中,中国艺术家的贡献也很大。但是与西方相比,我们落后在技术层面,落后在综合层面。如何把技术集成,把技术作为建筑的语言体现出来,这方面相对而言较差。我国的建筑施工能力通过奥运会和世博会有了很大的提高。像鸟巢、CCTV 大楼都很难施工,但是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去完成的。中国的建筑进步很快,一方面市场大,带来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很多中青年建筑师视野很宽又有闯劲,不少有出国留学的背景。每两年的建筑双年展都涌现出很多中青年建筑师。 8记 者:将来的发展趋向呢? 庄惟敏:趋向很乐观。我觉得中国的建筑将来在国际上一定会有自己的位置。不光是古代建筑,中国的现、当代建筑也会有一席之地。不用害怕西方人的东西进来。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很多西方的东西进来了,但是日本通过本民族的文化把它们融化消解,所以日本现在的建筑既很现代也很有民族特色。日本的现代建筑你一看就觉得它很有日本味,但是又很新,包括其绘画也是如此。这些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