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一线教学已 10 余年。曾亲历过语文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曾见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还曾竭尽全力地去实践。但时至今日,当我走进语文课堂,却依然困惑:不知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回首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教轻导。阅读课文,学生干看;整理字词,教师包办;段意中心,教师全管。学生的职责就是依葫芦画瓢,全部照搬照抄照记照背。教师在前面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呆若木鸡,索然无味,一节课下来师生俱觉身心疲惫。可是这还没有结束,临考前字、词、句、段、中心的反复训练,更使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全无。这样的语文课堂何谈
2、情感熏陶?怎能培养悟性?又如何实现读书积累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千呼万唤始出来” 。面对新课程,广大的语文教师对其新思想,新理念拍手欢迎,倾心认可。为了拥有跨进新课改大门的底气,我一遍又一遍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揣摩,深入思考,与同仁不断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实践新理念,但是在这几年的摸索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1.新课改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为了适应新课程,于是教师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2性,可还是有很多学生
3、一脸迷茫,无所适从,人云亦云,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在学生合作、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活动中,真正参与其中的凤毛麟角,其他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最终流于形式,未见成效。 2.新课改倡导“重视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联系实际,倡谈感悟”等环节,力图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余,通过谈自己,谈人生,谈社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是这一来,问题又来了:语文课堂变了,意境没了,语文味淡了,甚至演变成了一节思想政治课。学语文应是一
4、种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这样的说教课怎能让学生喜欢呢? 3.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为此老师们在课堂上注入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对他们能想而别人所不能想,他们敢说而别人不敢说的观点大加赞赏,以至于有时老师也会被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牵着走,结果背离了教学目的和思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基础知识、课文内容的讲解却在课堂上悄然隐退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中错字、别字比比皆是,病句连篇,不知道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没有太大提高。 4.语文课改的最大亮点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
5、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老师扣住课本的单元综合性学习,上起了语文活3动课。一节课吹拉弹唱,相声小品,演讲辩论,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学生喜欢,老师高兴。但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是语文课吗?这不是班会课吗?那么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呢?这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深思。 通过对语文课改的实践、总结和反思,我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 1.语文课改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当我们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掌
6、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何时让学生自主学习,何时让他们合作、探究,以及采取怎样的形式,最终取决于教学目的。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里的平等不是与学生平起平坐,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又高于学生。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言论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评价。3.新课改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这不是要求我们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生硬地设置相关的学习环节,而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及语文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4.新课改要求“学生动起来,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这里的动不是表面的热闹活泼,形式花样的繁多,只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沉浸在文中,这就是动。 4回首我的语文教学生涯,几多欢喜几多愁。现在反思过后,冷静之余,我依然在揣摩语文究竟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真正收获知识,启迪灵性,提高修养?我知道,语文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 责编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