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22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记者节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2000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记协将 11 月 8 日确定为记者节的意见。职业节日的设立会提升公众对该职业的关注程度,该职业的形象也往往因节日而凸显。因此对于这一节日,不光有庆典,也应该有反思。 有关记者节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对这一节日的认识,由此也可作为审视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意识的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统计和分析两次记者节的报道,对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状况作一些反映。 我们分别选取了北京、上海和广州有代表性的 9 份报纸北京日报 、 北京晚报 、 北京青年报 、 解放日报 、 新民晚报 、 文汇报 、 广州日

2、报 、 羊城晚报 、 南方都市报和国内较权威的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作为分析对象。所取样本的时间为 2000 年和2001 年的 10 月 30 日到 11 月 18 日。 统计中,将有关记者节的所有报道(不包括图片新闻)划分为一般消息类和综述评论类,以便将事实和观点区分开来。消息类又根据其报道内容划分为关于庆祝活动的报道、反映记者职业活动和形象的报道、以记者节为新闻背景的报道和其他类报道(主要是介绍记者节的设立和由来等背景的报道) 。综述评论类报道也根据其论述的侧重点划分为关于2记者使命和责任、记者权利、记者职业道德和技能

3、三方面的报道。 总体描述 1报道总量分析 在总的报道量方面,2000 年有关记者节的报道共有 231 篇,其中消息 196 篇,综述评论 35 篇;2001 年的报道总量却大幅度减少,只有 99篇,其中消息下降到 81 篇,综述评论下降到 18 篇。报道总量大幅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是 2000 年为首届记者节,新闻价值更大。 2报道内容分析 就两年的整体报道数量而言,2001 年的记者节报道有明显减少趋势,但从不同主题的报道类别来看,报道量却是有增有减,变化幅度也是参差不齐。由此 2000 年和 2001 年的记者节报道体现出不同的内容构成。 1)消息类报道: 2000 年关于记者节的

4、一般消息类报道中, “庆祝活动”共有 113 篇(占报道总量的 577) ,所占比重最大。而 2001 年此类别的报道量只有 32 篇(占报道总量的 395) ,降幅达到了 717,从而使关于“记者职业活动和形象”的报道成为占比重最大的一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 2001 年关于“记者形象和职业活动”类别的报道中出现了对记者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报道,如没文化傍大款捧官僚暴露3某些记者的“小秘密” ,这种对记者自身职业修养的反思是 2000 年的报道中所没有的。 此外,2001 年还增加了表现媒体技术进步和提高记者业务技能的报道。比如北京青年报以我是记者我先行为主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

5、了新闻媒介不断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进工作的情况。新华网2001 年 11 月 11 日则以首都新闻界业务技能大比拼为题报道了北京新闻界所进行的词语辨析、文字录入、校检大样等业务技能的竞赛活动,希望通过这项活动来推动各新闻单位从业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在“记者节为新闻背景”这一类型中,2000 年主要是新闻书籍出版和新闻奖评选,而 2001 年则是大量关注舆论监督和新闻维权的报道。新民晚报还做了一个以永远铭记的使命“中国记者节前夕”聚焦舆论监督为题的专版,反映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遇到的困难,呼吁新闻立法以保障记者权利。特别是记者节前夕发生的罗侠被打事件,恰好成为在记者节报道中展开此

6、类讨论的导火索。 “其他”类报道主要是对记者节设立过程的报道和记者节由来等背景资料,2001 年没有此类报道属于合理现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中,多家报纸都以专版形式对记者节的方方面面加以关注,其中对历史上和当代优秀新闻工作者职业活动及形象的回顾和描述占了很大部分。通过这些回顾和描述,我们对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认知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新闻工作者常常被看作是“信息的敏感的采集者和传递人、握有社会武器的干预者以及塑造社会现状4的精神生产者” 。因此我们用“纪录事实” 、 “舆论监督”和“宣传鼓舞”来概括记者角色的三种最主要表现。据此,我们对记者节报道中反映记者角色的篇目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7、排除各报纸及网站间的重复报道,反映一种以上角色的报道同时计入多个类别) 。 涉及记者角色的报道(篇) 记录事实(篇) 舆论监督(篇) 宣传鼓舞(篇) 2000 年 37 9 15 17 2001 年 12 4 7 0 可以发现,2000 年的报道对记者的各种角色表现都有反映,其中“宣传鼓舞”和“舆论监督”强调得最多。在 2001 年,没有文章特别提及记者作为“宣传鼓舞”者的角色, “舆论监督”则成为被报道最多的记者角色。对“记录事实”这一角色的反映,在 2000 年和 2001 年的报道中都没有占据首要地位。这反映出新闻工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事实者的角色,而是倾向于更加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

8、发挥监督舆论的作用。 2)综述评论类报道: 综述评论类报道往往以其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说理,更鲜明地反映出新闻媒体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因此,对综述评论类报道作详细的内容分析,更能显示出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自身职业意识的认识状况。 我们把所有的综述评论类报道按其关注的主题分为三部分。其中“记者使命和责任”主要是关于从业者对新闻传媒性质、社会功能的认识和评价,其中包括对历代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和光辉形象的缅怀。 “记5者权利”这一块的报道主要是关于记者如何行使“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舆论监督”等职业权力,以及针对目前社会上日益增多的新闻侵权和记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要求加强新闻立法的呼吁。最

9、后关于“记者职业道德和技能”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对新闻从业者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讨论(见下表) 。 记者使命和责任篇数(比例) 记者权利篇数(比例) 记者职业道德和技能篇数(比例) 2000 年 25(71.4) 5(14.3) 5(14.3) 2001 年 4(22.2) 10(55.6) 4(22.2) 变化幅度 21(84) 5(100) 1(20) 从上表可以发现,2000 年的报道中以“记者的使命和责任”为主题的综述评论最多,占了总数的七成以上,而“记者权利”和“记者职业道德和技能”都仅占 143。2001 年,评论的总量虽然下降,但“记者权利”的报道量反而比 2000 年增加了 5 篇

10、,占当年的 556,数量最多,增幅达到 100,内容上主要强调的仍然是新闻的舆论监督。 “记者职业道德和技能”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为 222) ,而“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则减少到了 222。这也反映了记者对职业权利的自觉意识和要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6和创造性,是敬业乐业的前提。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认知与职业意识正是他们对新闻事业兢兢业业、积极奉献、任劳任怨、不畏艰难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t 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

11、人也指出: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在表述一种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认知与职业意识。总结对两年记者节报道的比较和分析,从记者节报道数量和内容上的双重变化,我们在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方面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状况。 1媒介“服务人民”的功能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体现与重视。 在我国,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媒介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便是“深入持久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这种信念在 2000

12、年“记者使命和责任”这个类别的综述和评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说明。反映在对记者角色的认识上,则是当年对“宣传鼓舞” 、 “舆论监督”这两种角色的凸显。 在作为“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的两种角色同时,新闻媒介更强调的是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功能,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创建以来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然而不可否认,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实践这一功7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宣传教育色彩过浓、忽视服务人民实际生活的倾向。因此,2001 年记者节的主题被定为:“走进社会,服务人民互动时代:媒体与大众。 ”对它的报道也普遍突出了对“服务人民”这一新闻工作的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关注。在消息类报道中,媒体响亮地提出:要“与大众

13、真心面对” 、 “与大众互动” 。相关评论也以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 、 时刻不忘人民群众利益这样的词句为标题,进一步突出了对“关注民情,服务群众”的重视,自觉地把深入大众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到党的事业发展的立足点这个地位。不管是记者还是媒体都更多地站在受众角度,强调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人民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单纯地站在传者角度,居高临下地进行宣传教育。 2借助记者节,新闻工作者开始关注自身权益和职责。 2001 年记者节前夕,新闻媒体普遍把目光聚焦在重庆商报女记者采访遭毒打的事件,并引发了各地媒体对记者舆论监督权的关注。如何维护记者合法权利,保障记者采访时人

14、身安全的问题,成为新闻界人士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 记者节的报道不再是一片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的庆祝活动了,新闻工作者开始从如何实施舆论监督的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角度提出一个沉重的话题:在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现代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谁来为这个“监督”提供有效的保障和保护?这种对自身职业权利的关注,说明新闻工作者逐渐开始8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感受到在这一职责背后所存在的法律缺失现象。借助记者节的集中报道,新闻工作者希望社会舆论对记者的工作和生存状态引起关注。 3新闻工作者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视有所加强。 2001 年有关记者节的消息类报道中出

15、现了对记者自身职业修养的反思,还增加了表现媒体技术进步和记者职业技能提高的报道,这些内容是 2000 年的报道中所没有的。在综述和评论类报道中,以记者职业道德和技能为主题的比例也由 2000 年的 143上升到 2001 年的 222。 在媒介技术和各方面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更加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而记者节报道中关于技能培训内容的增加,应该不是一个偶然的变化,从中体现新闻工作被看作是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职业,并且获得这些技能也显然越来越需要专业的训练。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方面秉承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把媒介视为社会的良心,而另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从业者也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利益的

16、诱惑。这使得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状况存在一种观念与行为的背反,某些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存在偏差,记者节的报道,也是新闻工作者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反省,反映出他们对改进职业道德状况的要求和愿望。 4新闻工作者对设立记者节的意义认识程度不深,报道上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9比较两年各类别报道在绝对数量上的变化,可以看到 2001 年消息类报道中的“庆祝活动”类减少最多,为 81 篇。其次是综述评论类报道中的“记者使命和责任” ,减少了 21 篇。两者合计减少的幅度达到了 2000年报道总量的 44。仔细分析一下这两类报道的特点,我们发现在 2000年庆祝活动的报道中,由各级宣传部门组织新闻单位举办的庆祝

17、活动,各级政府领导讲话、接见为主要内容的庆祝会议占了很大比例。而 2001年这类报道的数量很少。 透过这一现象,我们感到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节日关注并不明显,这在具体报道中也有反映。例如,有报道说:许多记者“知道是个自己的纪念日,但是这个日子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怎样参与这个日子,就丝毫不知道了。 ”新闻工作者对记者节表现出来的某种冷淡,再加上多年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新闻工作机制的惯性,使得关于记者节的报道在数量上发生了一个忽大忽小的急剧变化,也使媒体在处理记者节报道中产生了一种简单化倾向。这反映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意识中一直存在的一种宣传惯例,各种节日都围着出席庆祝活动的领导人转,党和政府对某一

18、节日重视,报道量就上升,反之则减少。而且在这种变化背后更让人深思的是,某些媒体和记者并没有意识到国家设立记者节对新闻工作所赋予的重大意义,而只是把这一节日等同于其他每年都要过的纪念性节日一样,来进行一种程式化、仪式性的报道,使得设立记者节的初衷和实际效果相违背。因此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中,仍存在不够清楚完善的方面,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修正和提高。 10注释: 人民网 2001 年 11 月 8 日报道 北京青年报 ,2001 年 11 月 8 日 新民晚报 ,2001 年 11 月 4 日 陈桂兰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教程第 38 页,复旦出版社 神圣的使命崇高的责任 ,人民网 2001 年 11 月 8 日报道 新闻的权利:记者节上一个沉重的话题 ,新华网 2001 年 11 月9 日报道 今天,商家打记者主意 , 北京晚报2001 年 11 月 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