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43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学新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决定派出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前往重灾区绵竹。这支实践队伍的任务之一,是担任志愿者,在急需教师的灾区帐篷小学承担教学工作;另一任务,则是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报道灾区的重建工作,观察震后社会的生长和运行过程。目前,部分报道已经完成,除现场特写震灾两月,绵竹平静中重生已发表于扬子晚报 、新浪网外,其他报道将按照计划在凤凰周刊等媒体陆续发表。 从 7 月 7 日到 7 月 20 日,这十余天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是一次极大的锤炼,与灾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自内部观察和思考灾区的方方面面:从所住学校教室的漏水开始,他们层层

2、调查灾区板房设计细节的不足;在垮塌学校,他们执着追问工程的质量;在灾民居住点,他们采访中国科学院心理学者,力求准确反映灾民心理现状;进一步地,他们讨论和思考当前灾民安置问题统筹安排的合理性,并且通过对日本震后社区重建专家的采访总结出对汶川地震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了解和理解了社会现实,并且领会到自己的职业责任,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传达”与“担当” 。 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们所想要见到的教育成果,它比起发表一两篇报道更加重要。 在有关新闻学教育的争论屡屡见诸报端的今天,斯坦福大学新闻学2教授吴惠连曾经指出,技巧本身并不能保证你写出有深度和有社会意义的报道。学生一要成

3、为出色的专业记者、编辑和摄影师,否则,他们就不能取得出色的成绩;二要认识到新闻学的意义不是新闻学本身,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方式,一种用艰苦的工作、勇气和独立提供的事实、信息和思想的方式。这也正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目的。 一、逼近真实:“情境式教学”替代“记忆式教学”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报道实践并非始自今日,早在 4 年前,教授新闻学相关业务课程的五位教师,就打通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本科生教学的改革实验,策划组织了一次大型采写活动“行走淮河” 。活动中,一百余名师生分为十组奔赴淮河流域农村地区,进行淮河水污染状况及沿淮农民生存实态调查,足迹遍及山东、河南、安

4、徽、江苏等省,对肿瘤村、沿淮污染大户等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深度报道。活动结束后,报道10 年,再走淮河,再次惊心以头版、二版、三版近三个整版的篇幅在南方周末刊出,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随后对“学记团”所报道的“肿瘤村”进行了追踪报道,新浪网、搜狐网、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也纷纷跟进,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注淮河、关注水环境的热潮。此后,发表于南风窗的2004:安徽 9 县农民秋收报告 、发表于?t 望东方周刊的苏北化工园毒杀海岸线 ,以及对南京民国建筑的调查等,都获得了较大的反3响。 2006 年 5 月,我们尝试将新闻教学实践与其他学科全面打通,整合南京大学雄厚的社会科学学术资源,与

5、社会学系联合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报道活动。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运动中农民声音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全面反映中国农民的所思所想和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及建议。由于使用了社会学方法进行抽样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前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报道先后在南方周末 、 中国青年报 、 决策 、 人民日报 、 社会科学报 、江苏电视台等一系列权威媒体发表,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教学改革活动取得的初步成功,正是以“情境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并重,在课堂内外成功营造出一个真实的采写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内体会和反思教师所传授的采写方法和技巧。 所谓“情境式教学” ,

6、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 ”就新闻教学的角度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正是无法营造出真实的采写情境,难以模拟在实际新闻采访中所遭遇的各种细节,而这些细节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电话采访的技巧” ,虽然也能够就如何草拟采访提纲、如何预约、如何提问等进行原则性的讲解,但如何将其恰当运用到实际采访中,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修正,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4要求的

7、。实地进行的采写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完全真实的采写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反过来这种理解和运用,又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助于全面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完善。 二、无限可能: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南京大学新闻实务教学改革的设想之一,是力求克服过去“你教我学” , “你问我答”的对立状况,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将“回答问题”变成“共同研讨” 。这个过程被学生们生动地总结为“一个不断探讨可能性的过程” 。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型: 1课题选择阶段: 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定下报道主题,初步设计好总的采访和写作提纲,并且与同学们共同

8、讨论,在课堂的教学互动中进一步完善采写计划。 2分组讨论阶段: 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结组,细化本组的采访和写作要求,各个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采、写、编、评、摄影、摄像、组织、外联,乃至安全防护等各方面选择自己承担哪几项任务,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的规划,并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老师则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进行各小组报5道的前期背景资料收集、采访提纲设计、摄影专题设计和摄像脚本设计、写作预构,乃至安全预案和对于突发情况的预想和应对等,在出发前由老师进行审阅和修改。 3具体操作阶段: 外出进行预定目标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带队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实

9、地采访,每天晚上和同学一起互相交流,进行采访总结。 4报道写作和编辑阶段: 在采访结束回到学校以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写作和进行编辑工作,并且将报道投到较为适合的媒体。 5.报道回顾阶段: 通过采访手记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心得,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例如,在淮河行动中,老师仅仅要求该组学生前往淮河源桐柏山,其他访前预备工作全部放手交给学生来做。出发前,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详细了解了当地的工矿企业分布,查找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源金矿、镍矿的具体方位和背景资料,就明访和暗访作出了两套采访方案,还讨论了在金矿暗访时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很多金矿矿主是带枪的) ,作出了比较妥善的安全防护计划。最终,学

10、生们在带队老师的妥善考量下同时执行了明访和暗访两套方案,不仅顺利进入了金矿内部,还成功拍到了金矿后面的污染河流。 坦率地说,执教教师从未设想过这样一群毫无实战经验的孩子能够成功进入金矿内部当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时,他们所表6现出的想象力和实战能力真是令人震惊。 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新闻理论得到了具体和生动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独立判断。同时,学生和老师并肩作战,一起想办法甚至当面争论,双向的互动使教学充满了丰富的可能性。当然,对这样的采访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应有足够的估计与防范。 三、批判性思维:由“知识教育”转向“智识教育”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智识”更甚于“知识

11、” ,以“智识教育”代替“知识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因此我们强调,应当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中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批判性思维,注重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度。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激烈的争论时时可见。从如何公平选拔外出采访人员,到如何全面展现新闻事实,不一而足。例如,固镇采访小组曾经非常激烈地争论:在“大高村事件”的再调查中,对曾经抓走 50 多个抗税村民的公安民警,应该怎么评价?如何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事件? 在大高村:不再上访,但无法忘却中“记者手记”的结尾,经过数稿修改,固镇组师生最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记者注意到,在解释当年何以需要动用 32 辆警车、消防车和约

12、 200名警察前往大高村“解救”被围困的干部时,马理和高学文不约而同地强调着“大气候” 。高杨氏和高宗朋不会使用这个词语,但他们也本能地7知道,如果 7 年前就执行今天的政策,他们就能够安安稳稳地种地,本本分分地上税,不会上访到灵璧甚至北京。同样,现在的政策只要执行得好,这起被灵璧县法院定性为“暴力阻止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的事件就不会重演。 在这个 10 年来罕见的暖冬里,记者正作别大高村。就在此时,我们想起了 2600 多年前管子在五辅里曾经说过的话: “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 。 对于一个社会事件来说,质疑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固然重要,但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将个人置于该事件中的不

13、合理的制度。 有时,是制度的设计导致了事件某个事件即使不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种情境之下发生,它也完全可能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另一情境之下突然爆发。只有当制度的设计不仅合法,而且合理,同时,官员的问责制能够切实得以实施,类似的事件才不会再次上演。 大高村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这一部分未能公开发表的报道内容或可说明,我们的学生正尝试在“智识教育”的过程中,与教师一起,自现实生活观察更多复杂的事实,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分析和求解。如爱因斯坦所言, “科学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社会现实的不确定性,而非自教师处索取所谓“标准”答案,对新闻教育而言至关重要。 四、育人为本

14、:发现自我,并认识世界 8在历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最为深刻的感受是:活动带给学生的决不仅仅是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而是促使他们开始非常严肃和慎重地思考: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记者,应该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于新闻人而言,除了新闻上的专业技巧,更需要培养的是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伦理观。我们认为,新闻教育应该体现对于民生的深切关怀,弘扬新一代新闻人崇高的职业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绵竹支教行动” 、 “行走淮河”和“2004:农民秋收报告” 、 “新农村建设调查”等,都在实践中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新闻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理念:正义、公理、勇气和怜

15、悯之心。 在“行走淮河”活动中,有 4 组学生先后被当地污染企业扣留,受到跟踪和威胁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但是,同学们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按照事先所草拟的安全预案,及时化解了危机,甩开跟踪者,机智果敢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在绵竹市区,学生们将赈灾义卖的学生报纸款项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灾区学子;在富新二小,学生们斗智斗勇,想方设法搜集学校建筑质量问题的资料;在灾区帐篷,学生们冒着大雨挨家挨户了解灾民的急迫需求;一位同学因急性胆囊炎被送进医院挂水,但挂完水后,竟直接赶往火车站追赶已经出发的队伍;为寻访癌症高发村,学生在一天里跋涉几十公里,进入肝炎高发地区,挨家挨户核对死亡名单深入中国民间社会,使

16、这些不谙世事的,甚至“只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过9农村”的大学生真正走出了象牙塔,理解了“民生之多艰” ,并树立了关心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关怀弱势群体的职业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都有着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闪现出令教师们为之感动的、在深刻体察中国社会现实之后经过锤炼的理想主义的光辉。 王丽榕同学的随笔需要的是积蓄力量也许能够说明这一点: 我感受到生民之多艰,行事之多难,人世之多苦。胸中盛满苦难,那么我将不会忘记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良知,我将永远不会失去前行的动力。 我变了,变得冷静,勇敢了,成熟了。我遇到问题懂得分析判断,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记得那天深夜,我辗转反侧,彻夜

17、难眠。下午从四点到晚上九点,我们沿河寻寻觅觅,望断秋水,看不到一家污染企业,而黑暗中的狗吠还在令我心悸。现在毫无线索,我们真的要回去吗? 还是要在这异乡的河边彷徨吗?我们能够在一天内找到我们的目标吗? 王婷在邻床轻轻问我:“你也睡不着吗?” 于是整夜,我们的手紧紧地拉在一起。 所谓“大学精神” ,在于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以实际行动去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年轻人。大学生只有理想是不够的,但缺乏理想的大学生则决无可能担当社会栋梁的重任。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如这些怀有新闻理想并勇于面对社会现实的年轻人自豪宣称的那样:“我们是与事实距离最近的人”因为最大程度地逼近了新10闻事实,他们也就在大学的学习中最大程度地接近了传媒的使命: 传播信息,担当责任。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摘自北京“21 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纪要,参阅新闻记者2002 年第 6 期, 新闻与写作2002 年第 7 期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4 期 苏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诸问题第 177 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