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58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会议报道:走出“礼仪化”的藩篱今年 3 月 28 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 ,继而中央领导集体又作出“国家主要领导人和部级负责同志出访不在机场举行迎送仪式、不举行答谢宴会或答谢招待会”的决定。5 月 26 日胡锦涛主席出访,开始实行新的出访礼仪规定,没有举行仪式。这一次由党的最高领导层作出的决议以及胡锦涛主席带头实行的礼宾改革,向人们传达了一个务实的信息。对新闻界来说,我想这或许可以作为再次探讨会议报道改革问题的一个契机。 会议报道的“礼仪化”及其特征 毫无疑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会议是相当重要的新闻源,会议新闻一直占据着各种媒介尤

2、其是党报的重要时段和版面。但是,会议报道的礼仪化也一直严重影响着其中的重要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什么是会议报道的“礼仪化”呢?我们不妨从某家党委机关报上的一条会议新闻说起: 本报讯(记者)3 月 29 日上午,春意融融,市领导来到黄河饭店与政协委员一起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共谋本市发展大计。 2市委书记李在市政协主席祖的陪同下,参加了科技组委员的讨论。 科技组的委员们在讨论中发言热烈,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民营科技借贷、国有企业改革、市科技馆扩建、农村科技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谈到市科技馆的扩建问题,李指出,城市建设要有超前意识,尤其是重大的基础设施

3、、公共设施建设,目光一定要放长远一些听到有的委员提出创建工作要注意小街小巷的卫生时,李深有感触地说,扫地也是搞经济,卫生环境也是投资环境一个没有人才的地方,是没有竞争力的。 在讨论结束时,李语重心长地说,他希望今后继续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本市的各项工作做好。 市领导郝、杨、王、常王分别参加了民革、民建、民进、农工党台胞台属等小组的讨论。 市政协副主席张、张、王王也同时参加了讨论。这是笔者简要摘录的一家市委机关报某日的头版头条新闻,虽然由于篇幅过长的原因略去了一些内容,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会议新闻及其报道模式的认识,相信这一类报道也早已为广大读者所司空见惯。本文

4、引用这条新闻并没有批评记者和这家报纸的意思,不过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我们不妨由此观察一下这种报道模式是如何呈现出一种礼仪化的。 3首先,就会议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会议新闻注重渲染和交代的是开会的场面及其程序,而不是从受众的角度报道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信息。像上面这条“新闻” ,从开会时的天气(“春意融融” ) 、主要领导人进入会场的方式(“陪同” ) 、会议的若干议题、领导的几次讲话到列席会议的机构及人员都做了全程的、有序的交代。显然在这里记者的职能不是在报道新闻,而是向受众描绘开会的过程及情形,突出的是会议场面及其进展的程序。当然它刻意交代的也许还有会议上热烈的气氛和壮

5、观的场面。 其次,就信息选择和传播的重心而言,会议报道注重选择和传播的是会场上的领导人,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言谈话语及其神态、仪态等方面的信息。如上面这条新闻中就用了“认真” 、 “深有感触” 、 “语重心长”等词汇来表现会议上领导人的仪态;为了显示领导人讲话的分量,记者的用词也常常是“认为” 、 “指出” 、 “强调”等等。其实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用词并无益于新闻价值的展示,它的作用也许仅仅在于突出领导人的威仪。我们并不是一概反对这些用词,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否起到突出新闻价值的作用。遗憾的是在类似上面的会议报道中,我们发现领导发言都是如此这般,很难看到这些用词在表现新闻价值上的作用。这说

6、明我们的记者在报道会议新闻时所持的传播观念已经很成问题。再次,就会议报道中记者的职能而言,他(她)已经偏离了会议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定位,只是起到了类似会议主持者那样一个司仪的作用。正如会议的主持者是会议现场的司仪一样,记者是将会场延伸到4媒介上来的一个司仪。我们由引文不难看出,记者是站在会议主持者的立场上,尽可能地将会场“复制”到媒体上,以期报纸的读者能像会场内的听众一样,领略到会领导们的仪态风采。从这一角色出发,记者往往还不会忘记将列席会议的职务较低一级的领导们,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悉数写进报道,以显示会议的壮观。 最后,这种报道往往还占据各类媒介的重要时段和版面,在编辑方式上还注重调用各种编

7、辑符号作强势处理,诸如运用音响、同期声(电子媒介) ,多行标题、套红、加黑(印刷媒介)等手段强化视、听觉冲击力。由此可见,这种会议报道追求的是一种会议的全境“仪式”的再现,而不是会议新闻的传播。将这种会议报道模式称之为“礼仪化” ,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确认会议报道“礼仪化”的普遍性,笔者曾对中央级及省级的一些大报进行过一个时期的抽样,发现其会议报道不仅占据头版的5060分量,而且其报道模式也几乎一如上引新闻那样,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这种长期的、大量的礼仪化报道的存在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会议报道的礼仪化 笔者在翻阅了大量西方的有关文献及参考消息上外国通讯社的会议报道

8、,发现这种“礼仪化”的会议报道还确实是我国新闻媒介上所独有的现象。有关文献显示,这种现象大约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的解5放日报 ,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理论和业务规范全面形成的时期,会议报道的“礼仪化”堪称党报的一个业务传统。 会议报道的“礼仪化”现象如此普遍存在,很容易使人想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中国一向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确定政治秩序和人伦关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治系统由于一贯强调上下级别及其关系,因而对这种礼仪信奉有加,其目的在于促进政治及某种伦理观念的社会化。这种等级森严的形式一旦被赋予特定的内涵,并在生活中反复运

9、用,就会积淀到人们意识的深层而成为社会观念的一部分,进而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合法性和社会规范的一种普遍心理。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不独议政(会议) ,就连祭祀、结婚、生子乃至丧葬等都得例行一定的仪式,其目的就在于全方位地捍卫宗法制的皇权以及相应的社会秩序。其实,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意义上来看,现实中的礼仪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传播行为(其中的仪式也不妨视为麦克卢汉(Mcluhan)眼中的媒介) ,它不仅意味着当事人双方对这种礼仪符号及其含义有共同的理解,而且他们也清楚地知道礼仪行为的教育和感化作用。不过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传播范围毕竟有限,因此当科技进步催生了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之后,礼仪的

10、推广和教育就有了更为先进的工具。政党出于对其权威合法性的最大化追求,在体现政府工作运行的各种会议中利用报刊以强调其政治礼仪,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已经 50 多年了,其间她领导6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其合法性已经不容置疑,没有必要再将各种会议予以大规模的礼仪化的宣传。尤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新闻媒体已经面向市场,为数众多的媒体依然刊播大量的礼仪化的会议报道,显然是不利于开发并巩固其受众市场的,对地方党报来说更是如此。 “地方党报不宜以人民日报报道中央领导人活动的模式处理本地领导人的活动报道。我们共同维护的政治权威只有一个,不能多中心

11、。对于地方领导人的活动,报道是党报的责任,但要突出指示精神、简略活动过程。视察、开会、座谈的过程大同小异,重要的是新的精神。有些形式主义的会议,开是必要的,但报道只要起到社会知晓的作用就够了,应尽量避免套话空话。 ”目前不少调查表明,会议报道的“礼仪化”已经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反感并成为党报发行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产业的传媒只有通过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方能参与市场交换,进而回收其利润并进行再生产,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而会议报道的“礼仪化”相当程度地切断了传受之间的通道,虽然表面看起来它是在履行传媒的“喉舌”功能将党和政府的有关领导的活动报告

12、给广大群众,但实际上它所传达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试想一条难以完成传、受链接的会议报道怎么能很好地履行其“喉舌”功能呢?大量的、千篇一律的这种会议报道不仅败坏了受众的胃口,还造成了传播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媒介改变会议报道思路,从受众需求出发,将会议中有用的信息遴选出来传播给他们,这就不仅能够促使媒介顺利地参与受众市场的交换,而7且其“喉舌”功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挥。 善于学习,改进会议报道模式 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开始挑战我们既有的报道观念和方法了。如果说以前的会议报道模式还可以借口是由领导人的礼仪观造成的,那么,最近党中央领导作出的决议以及带头实行的礼宾改革则完全可以让我们打消这种顾虑。对媒

13、介从业者而言,创新会议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操作方法已经刻不容缓了。 一、树立信息观念和受众观念,下工夫挖掘出会议中的新闻。新闻,即受众通过新闻传播机器而了解的关于事实的信息。受众为什么需要或愿意了解有关信息呢?无非是用以满足他们的某种效用期待,而信息恰恰正是帮助人们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诚然, “礼仪化”的会议报道中也不乏信息,但问题是“礼仪化”的报道消解或淹没了其中有用的信息,麻痹了人们的信息知觉,以至于人们对会议新闻的解读变成了一种费力而无益的行为,这显然是不符合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有效和省力原则的。因此,会议新闻的采编人员应本着对受众有用、让受众省力的观念,在吃透会议精神的前提下,挑

14、选会议中的重要信息加以报道,才符合新闻传播的本义。 二、打破“礼仪化”的会议报道模式,以信息系统的固有逻辑来写会议报道。要说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当属西方不少通讯社的有关报道。他们总是将会议中的重要信息挑选出来,再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报8道。拂去了信息的泡沫,使得受众一眼便能看出这次会议到底传达了哪些重要信息。关于这种写作方法,不妨可以拿参考消息上西方通讯社的有关报道来认真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三、摈弃陈腐老套的会议新闻用语,代之以朴实而又不失个性的语言(画面或其他符号) 。毋庸讳言,我们的会议报道长期以来充满了空话、套话以及永远不错的废话,这种陈词滥调不仅败坏了人们的阅读欲望,而且也败坏了文风

15、。其实,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就需要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四、编辑要严格把好会议新闻的见报或播出关,控制好会议新闻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的数量之比及其位置(时段)的安排。如果会议新闻总是数量居多且又常常安排在重要的时段和版面,不仅容易造成受众接受心理的疲劳,而且也不符合媒介“监视环境”的客观要求。 另外,领导机关那种习惯以稿件篇幅大小和位置的前后来衡量受媒介重视程度的做法也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只有回归新闻的理念,用真正的新闻传播代替会议的“礼仪化”展示,才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传媒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 注释: 人民日报 2003 年 5 月 28 日 陈力丹:谈谈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定位 ,见新传播资讯网 赵心树:新闻业务 (活页版) ,1982 年(12 月 7 日)第 26 期?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