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65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谈话要有感染力【摘 要】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声画合一,恰当地运用人物谈话的同期声,让采访对象直接面对观众谈观点、讲感受,可以与电视画面相互映衬,使新闻报道层次分明,更有说服力、更具感染力。人物谈话与其他音响相比,能够直截了当展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更好地凸显主题。因此,人物谈话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谈话 舆论引导 真实自然 电视新闻是视听结合的讯息媒介,人物访谈同期声和画外解说词作为声觉形象元素,与画面这一视觉形象元素融合并存,共同完成传播效能。因此,人物谈话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为报道“增光添彩” ,提升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如果运用不合理就

2、会造成新闻报道拖沓臃肿、逻辑不清、喧宾夺主等,难以让观众听懂看懂,新闻报道就谈不上有感染力了。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了解、掌握运用人物谈话同期声的规律和技巧,适时采用人物谈话,使之与解说词和谐统一,与画面相互呼应,从而提升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人物谈话同期声在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中是不可或缺的,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视性,但不是说所有的电视新闻报道都要有人物谈话在其中。笔者认为,下列几类新闻报道中应该采制、运用人物谈话同期声。 1.正在发生的、进展中的新闻事件,现场感强。比如,记者在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重大庆典活动、体育赛事、大型文艺演出,或一场火灾、2一起交通事故等等,这样的新闻事件现场感很强,记者可以在现场出

3、镜,作为参与者讲述事件进展。然后,现场采访组织者、目击者或亲历者,让他们述说事件的始末。报道中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典型的现场音效,这样新闻作品就会更丰满,将受众带入事件现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2.为妥善解决社会关注的“难点”和涉及百姓民生福祉的“热点”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每年年底召开的“人大” “政协”会议,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营口广播电视台在“两会”的采访报道中,组织多路记者深入采访,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采制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物访谈。代表、委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有理有据的阐述、切实可行的措施掷地有声,

4、催人奋进,组合式人物谈话同期声的使用,多侧面、多角度地形成创新发展、深化改革的舆论声势,为加快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调查类新闻报道中应用人物谈话同期声可以将其作为事件真相的“佐证” 。2011 年初,营口广播电视台开办了视点栏目,这是一档新闻调查性节目,曝光一些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通过深入浅出的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制作这样的节目,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精准调查、核实事实真相是关键。否则,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引发严重后果,甚至惹官司上身。因此,视点的记者边调查边采访,将事件各方当事人说的话、知情人和相关专家或者群众的点评、看法原人原声地记录下

5、来,作为佐证。恰当地3运用人物谈话同期声,让各方发声,报道做到客观公正。这样,既表明了记者的立场、观点,也使报道更鲜活、生动,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 4.在人物类新闻报道中采制采访对象谈话,可以展现、烘托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连续在春节期间推出新春走基层的系列报道,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例如, 庞姐:守着浮桥过好年 岳彬:坚守岗位的“城市美容师” 黄河守护人-冰凌观测员等新闻,纪录了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舍小家为大家,放弃春节休息,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的动人故事。这些报道采用伴随式采访方式,记者与采访对象同吃同劳动,摄录下现场音效和他们的谈话同期声,生动、

6、自然地展现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让电视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作为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人物谈话同期声的运用能给受众带来时空再现的真实感,可以客观地反映事实,提升新闻的可信度。然而,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人物谈话不尽理想,或呆板、或冗长、或松散,影响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要采制好人物谈话,使其具有感染力,笔者认为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变做作、呆板为真实、自然。人物谈话最能直接、真实地反映采访对象的思想情感。因此,真实、自然是人物谈话同期声必备的两个条件。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谈话,会增加可信性和亲切感。在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中,有的人物谈话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官腔,听起来很不舒服

7、;有的过于做作,很不自然。对于这些,观众当然很反感。 4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而人物谈话的真实与自然又是密切相关的。本来很生动的事,如果一字一板地去念,就显得紧张、呆板,减弱了真实感。因此,谈话者把握住语气,使其朴实、自然,也很重要。当然,人物讲话的自然、生动与准确、清晰之间,往往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好要在保证准确、清晰的前提下,为采访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赢得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赖,建立起访谈的融洽关系,让新闻人物轻松自在地畅所欲言。记者要积极进行启发、诱导,使讲话人把话说到点子上。要避免人为“导演”摆布人物讲话,不要按照记者的思维和想法写出谈话内容,限定被采访者的思路,让他们“照

8、本宣科” ,这样做会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此时呈现给观众的被采访者拘谨、呆板、无所适从,让人看了感到别扭、矫揉造作。如此,报道就没有了真情实感,让受众信服更是无从谈起。 2.变冗长、空泛为精练、充实。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讲话长而空,是一大通病。特别是有的领导同志讲话占了很大比重。记者一句问话之后,便是“三部曲”式的回答:单位概貌及发展状况,经验体会、今后的打算。大段的讲话如同一次工作总结,时间虽长,却似一杯白开水,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有些人物专访者讲话也很平平,人物自身一些生动、感人的事迹被淹没在面面俱到的平铺直叙之中,抽象说理,故事情节少,个性不鲜明,很难打动人。 要使人物讲话精练、充实

9、,言之有物,首先,应当围绕主题,采制能够反映出采访对象个性特点的、启迪人们思想的讲话。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劳动力市场有个戚大姐 ,讲述了戚秀玉多年来为近万名5下岗人员找到工作的故事。作品中有戚秀玉一段肺腑之言:“通过我们的工作,有更多社会上的单位,了解了下岗职工的不容易和政府的再就业措施、政策,能有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儿。”观众听到戚秀玉自然、朴实的谈话,看到她脸上真情流露的神情,可以感受到戚秀玉心系下岗失业人员的情怀。同时,被她的言行感染着。报道中还采访了多名下岗再就业人员,他们在镜头前讲今昔对比、谈感受,直接与观众交流,加上下岗再就业人员欣喜的笑脸,让受众真切地感

10、受到戚秀玉独具的人格魅力。然而,去掉这些人物访谈,单靠解说词和画面是难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其次,记者在与采访对象谈话时,应当避免一般性的提问。如:“请您谈谈你们单位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 “你们在改革中有哪些经验体会”等等。这样笼统去问,答者无从说起,并且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只能泛泛去谈。记者提问时,应当抓住关键、抓住特点,问话内容要精,采访者不能随心所欲,被采访者也不能信口开河。如果采访对象讲话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化整为零,把讲话变成记者同对方交谈的方式,使之重点突出,内容具体。 3.变松散、突兀为紧凑、和谐。人物谈话的松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物谈话内容的松散。有的主次不明,游离了

11、报道主题,有的谈话各层次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二是人物谈话与现场音响、文字解说之间的衔接过于松散。有的新闻报道在热热闹闹的现场音响之后,便是冷冷清清的人物讲话。 突兀,主要是一些人物谈话前后,没有必要的承上启下的交代,就6突然接上另一个人物同期声。 怎样才能使人物讲话紧凑,通篇和谐呢? 首先,主?思想要明确,围绕主线,潜心构思,详略取舍,心中有数。采访时,记者要把自己的意图、要求,向采访对象交代清楚,使谈话者事先理顺思路,讲话时一环扣一环,具有逻辑性。 其次,前期采访固然重要,但后期编辑对于用好人物谈话同期声也至关重要。如果,报道有必要采用较长的人物谈话同期声,应该适时覆盖上与谈话内容有关的画面

12、或视频资料,把人物讲话作为画外音,视听结合来延展新闻的信息量,使受众更深刻地理解讲话内容,同时也可以消减观众观看人物谈话同期声的视觉疲劳感。 实践证明,根据报道主题选准、选好采访对象的同时,记者还要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上下功夫,通过针对性强、言之有物的提问,挖掘被采访者的“思想宝藏” ,采制出鲜活、富有情感和影响力的人物谈话。 综上所述,人物谈话同期声的应用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采制过程中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灵活使用人物谈话同期声,将其真正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使人物谈话与整个新闻浑然一体,成为报道的点睛之笔,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情感上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反映电视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