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忆里一场不散的宴席(一)我搜寻到的这些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系列课本已有百岁,当年读它的学生多已不在。捧读课文和边角的笔划,我能感受到历史的体温。当早先的中国文化界还在为“白话文优劣”激辩时,商务印书馆已用这些大量出版的白话文课本,为争论划上了句号,接上了未来至我辈的读书气场;1932 年,已可和世界上任何大型出版企业媲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本飞机轰炸毁于一旦。侵华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曾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以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些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则永远不能恢复。 ”在战火废墟中重整旗鼓的商务喊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重印“国难版”图书,编
2、印复兴教科书 。 纽约时报评论它:“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 ” 当年的小学课本,任何一家民间出版社都可编篡出版,市场竞争,民粹沉淀。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多讲孩子们能理解的身边事,滋养后生从小就不可缺失的礼仪和精神。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义、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之中。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张元济、蔡元培等半世纪俯身耕耘其间,如今回溯反思,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义和宣言。 在世声喧嚣躁动的今天,灯下翻阅这几册泛黄的线装老课本,想那课本的小主人、教书的老先生,看那民国的世俗图、国民
3、的生存录,我已进2入当年的课堂,信手在有图画有趣味的上百篇课文后,涂抹后辈的观感和致敬。历史在母语里孤独地站着,在我们的血脉里隐隐回响。 联想到一位负笈他乡多年的游子,回溯远逝的亲情故爱,其母语汉字的眷痛溢于言表: 爱的筵席,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宴席,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燕子 1906 年,中国留学生沈心工填词了一首早期的学堂乐歌“燕燕”:“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方便,我也方便,久远意相
4、投。 ” 1957 年,中国大陆电影护士日记的一首插曲风靡一时,“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旋律一直回荡于我的童年,文革中遭禁,罪名好像是小资情调靡靡之音。 再后来莺莺燕燕的歌放开唱了,可城乡也开始大拆大垒了,檐和檐下燕都少了。鸡倒多了。 国人有一句调侃语:关你鸟事?从燕子麻雀的沉浮看,偏偏鸟事就回应了人世。 3天地日月 中国版本学和目录学大家顾廷龙先生回忆童年读书,最先想起商务版这一课“天地日月” 。 那些如日如月的象形汉字,那些天广地阔的意象,尽在启蒙时分。 古人称,盘古一斧劈开混沌,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沉为地,天地由此分开。读书升腾着
5、清气;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 插秧 二三寸秧针,分列成行,缩影着中国阡陌纵横、汗水雨水的农业社会。唐布袋和尚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满田的粮食、希望和禅意。 贾易 母子守爱怜,冬夏生春秋。 记得古人有诗“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 ”沉郁深切,切入肌肤。 许多成大业者,曾经孤儿寡母。 物事颠簸,终归平衡;人间得失,悲喜转换。萧索尽头是寥廓,春在村头荠菜花。 4蟋蟀 知识也是故事,童年也如童话。姐弟秋夜,旷野唧唧。 美妙的不只是虫鸣,而是知虫如何鸣,并共鸣。 爱世界爱姐弟爱自然也爱虫鸣,爱有回声。 我也一直以为蟋蟀是口鸣,小时候在坟茔草丛深处捉得一两只黑头于罐中囚了,以虫草逗它张牙而鸣,便以为嘴越大声越亮。而今回想童年斗蟋蟀那年月,正值父兄们也如在大罐中被一根阶级斗争的草反复拨逗着,冲去厮杀,撕腿咬颈,罐里惨烈一片,罐外欢呼一片。 所幸当今青年,身心解放,尽可展翅四方。 或许,一只蟋蟀的率性鸣叫,终究不是发自口,不是发自翅,而是来自一颗自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