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外报纸上的上海世博会2010 年 4 月 30 日晚,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中国人的百年世博梦终于实现。这是世人瞩目的一次盛会,世界各国摄影记者早就披挂上阵、进驻上海采访。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大多报道了开幕式盛况。 法国费加罗报使用了“上海约会全世界”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大字标题。报道称,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历史上留下印记,上海雄心勃勃地要在约 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召集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德国柏林邮报赞叹道:上海世博会乃是新超级大国打造的一个富丽堂皇的超级展览。如果把以前的世博会跟上海的比一比,它们就都有点卑微渺小、其貌不扬了。比如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占地面积还不到上海世
2、博会的 1/3。观众当时为 1 千 3 百万,但上海期待的将是 7 千万观众。英国每日电讯报写到,约 7000 万游客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各自国家的顶级成就,从中窥探未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将是他们感受世界各国生活的机会。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德国南德意志报就写到:中国借世博会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其表现手法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09 年 60 周年国庆大典如出一辙。但当今世界并不讲究过分摆排场。 更有一些报纸把上海世博一幅幅精彩的照片发在头版,让各国读者更2直观地共享盛世美景。为了报道世博会,各报编辑们从图片选择、版式设计到标题制作都煞费苦心,努力推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版面。 1.
3、突出中国元素 国际重大活动的开幕式大都是以盛大的焰火开始,又以盛大的焰火结束,以营造喜庆的气氛。也正因为如此,世博会开幕式图片才更加不好选择。选择不好,就会给读者造成似曾相识的雷同感。因此,有中国特色或者有本届特色的世博建筑就成为摄影师们摄影构图的最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也成为各国报纸编辑最看重的画面元素。 哥伦比亚的旁观者报(El Espectador)、 世界报(El Mundo)和时代报(El Tiempo)不约而同选择了以中国馆为画面主体形象的照片。红色的中国馆、红色的焰火,再加上被焰火映红的天空,整个画面红彤彤一片,极富喜庆气氛。这样的照片甚至不需要看文字说明就能让多数读者准确接收照片传
4、递出来的新闻信息。这是 2010 年 5 月 1 日旁观者报头版局部(见图 1),照片紧挨着报头放在头条位置,而且给出六分之五宽的版面,非常醒目。为了避免主体形象变形,摄影者选择了一个相对较高的视点。这是拍摄大型建筑常用的做法:广角镜头加较高视点,这样既可以突出所拍建筑,又可以避免主体形象的桶形畸变,还可以避开前景中杂乱的游人。唯一遗憾的是,由于距离主体建筑太近,只能采取仰拍,天空中绽放的焰火大多被主体建筑遮挡,作者有意留出的大片天空没有了焰火。一片“空白”的天空,倒给编辑留出了压图制作标题和内容提要的空间。 在头版使用类似照片还有美国华盛顿邮报等一些主流报纸,只是3这些报纸世博会照片用的都比
5、较小,或者只是在新闻导读中使用一张小图。被使用最多的世博会开幕式照片,是在距离中国馆很远的一个比较高的视点拍摄的。画面采用典型的黄金分割构图法则,将上海世博会的两个标志建筑中国红的中国馆和世博轴的阳光谷分别放在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上。黄金分割线有四个交叉点,摄影构图上称这些点为画面趣味点,或者叫趣味中心点,是摆放主体形象的理想位置。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四个点中,右上角这个点最为理想,其次是左下角的。这幅照片中,右上角是中国馆,左下角是阳光谷。视点选择精准,构图堪称完美(见图 2)。美国洛杉矶时报 、日本朝日新闻等主流报纸都选择了这个视点拍摄的照片。 各国报纸大多选择红颜色的焰火,以体现喜庆热烈
6、气氛,但也有一些报纸选择偏冷色调的焰火图片,比如黎巴嫩的白天报(An-Nahar)(见封二图 3)。这份阿拉伯文的报纸平日里在头版使用照片的惯常做法是“多而小”,一般情况下照片不会少于五幅,一般性的新闻照片在八栏的版面上仅能占到两栏宽。而 5 月 1 日,该报头版只使用了三张照片,一张世博会开幕式照片就占四栏宽,可谓超规格了。 同一天的科威特阿拉伯时报(Arab Times),虽然把世博会开幕的照片放在了头版的最下方,但是在图片的使用上,依然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内容的照片。这是一幅法新社编发的照片,在开幕式的世博文化中心现4场,身穿中国旗袍的女演员集体演奏琵琶(见封二图 4)。图片说明是:他们在
7、“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传统民乐” 。 在世博会开幕的前一天,奥地利克莱恩报(Kleine Zeitung)和奥地利新拉日报(Neue Vorarlberger Tageszeitung)不约而同在头版以杂志封面式的设计使用了一张“中国红”照片。这是一张由美联社编发的照片,摄影者用广角镜头拍摄中国馆前一群小演员的合影。背景是“中国红”的中国馆,前景是一群身穿中国红颜色演出服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画面充满了喜庆气氛(见图 5)。 开幕式之前,经过了 6 次开园试运行,曾一度出现混乱,网络上也有大量报道。但是,在笔者每天关注的 800 余份国外主流报纸头版上,却未见相关图片报道。2010 年 4 月 27
8、日,德国纽伦堡新闻(Nuernberger Nachrichten)头版刊登了世博园试运行的大幅照片,但是内容并不负面。画面上是准备上岗维持秩序的军人(文字说明中误写为警察)正在中国馆前集合,摄影者却把画面大部分空间给了中国馆,这在构图上显得不合规矩,却突出了中国红。另外,在军人形象的表现上,作者采用了对立统一的构图法则:从他们的侧后方拍摄,抓取了其中两个士兵转身兴致勃勃欣赏世博园美景的瞬间。一片侧背影,突然出现的两张笑脸自然就成了画面上最吸引人焦点(见封二图 6)。照片的文字说明写到:上海世博会试运行期间,中国警察正在中国馆前集合。 2.海外华文报纸争奇斗妍 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成真,这对海外华
9、人来说意义非凡。海外华文报纸5早早就进入上海世博会的报道阶段,有的报纸还在头版左上角设置了“世博倒计时” 。在图片的使用上,更是格外舍得版面。美国侨报是这方面的典型。 世博会开幕式分为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形似飞碟的世博文化中心内进行开幕仪式和文艺表演。另一部分是在黄浦江两岸“四围之合”区域内进行室外灯光喷泉焰火表演。 侨报编辑们注意收集世博会开幕式彩排的照片,在开幕式的当天(倒计时 1 天)的头版就抢先使用了彩排时候的焰火照,而在开幕式的第二天,海外许多报纸都在使用焰火照的时候,侨报却选择了开幕式的另一个会场世博文化中心内的演出照片整版刊出。这是很聪明的做法,体现了新闻竞争的快、先、新的发
10、稿特点。许多华文报纸对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报道采用了超常规的图片使用方法。 5 月 1 日,侨报出版了上海世博会特刊,并拿出四个版面做了两个通版设计刊登开幕式图片。T1 和 T8 的通版,刊登室外焰火照片,横跨两个整版的多幅照片,五彩缤纷,美丽夺目(见封二图 7);T2 和 T7 的通版,刊登文化中心内的演出照片,丰富多彩,吸引眼球(见封二图 8)。 3.国外报纸更关注本国馆 除了开幕式,国外报纸大篇幅报道世博的图片不多,即便报道,也着重选择与本国相关的新闻。比如 2010 年 6 月 17 日,哥伦比亚 Portafolio报头版刊登了一张哥伦比亚咖啡全球形象代言人 Juan Valdez 游
11、世博园的照片(见图 9)。Juan Valdez 在中国馆前露出他商标式的微笑,并作出6胜利的手势。Juan Valdez 并不是一个自然人的名字。1960 年,哥伦比亚咖啡协会从普通咖啡农中征选形象代言人,并将其命名 Juan Valdez。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名咖啡农担任这一形象大使,其职责是环游世界推广哥伦比亚的咖啡文化,来到中国还是第一次。现任这一“要职”的是 43 岁的卡斯塔涅达,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咖啡农,经过历时两年的层层选拔于2006 年 6 月 29 日赢得了这个角色。 6 月 18 日上午,上海世博园哥伦比亚馆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向游客推介该馆的两个参观亮点。身着 Juan Va
12、ldez 标志性服装的卡斯塔涅达也出现在发布会上,因为和远道而来的咖啡大使合影就是哥伦比亚馆推介的两个亮点之一。 再如,2010 年 5 月 3 日,卢森堡 Point24 报头版使用了一幅大照片介绍卢森堡馆,画面是在卢森堡大公国馆前排队参观的中国游客(见图 10)。 平心而论,上述两张照片拍得很业余,谈不上任何技术含量,但是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永远是在技术价值之前排第一位的。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人民摄影 “老郭图谈天下”和“老郭谈影”专栏作者) “养生门”:媒体何以身陷其间? 罗建华 尽 管各种牌头的“养生专家”仍然炙手可热,一个靠绿豆、茄子红遍天下的“神话”,被媒体戳
13、穿后气泡般消逝,“悟本堂”前排队挂号的人流瞬间退潮。 7城管部门说:“悟本堂”是违章建筑,开拆;医管部门说:张悟本是无证行医,取缔;医疗机构说:张悟本不是中医研究院员工,叫停;医学专家说,绿豆绝不能包治百病,辟谣;这多少可以让那些还在喋喋不休兜售“养生经”的大师们心底发怵,曾经趋之若鹜的“发烧友”,也不由恍然大悟:“豆包”终究不是“干粮” 。 新闻媒体再次显示了其揭示真相的独特作用,一正视听,立马见效。所谓“守望社会”,就是要作为老百姓的眼睛,站在高处,细察潜流暗波,营造扶正祛邪的舆论环境,最终造福公众。 不过,恐怕张悟本要暗自感叹:我这个“中医世家”,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也。想当初,他好不风光
14、,开讲座、上专访,不少媒体跟着转、撵着跑。据称,想发条消息,打个电话就有记者上门。上当受蒙骗的消费者,事后也找着“理”儿:当初我们不就是相信报纸、相信电视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有市民就闹不明白:“既然是假的,为什么电视台还要播呢?” 事实上,今天的张悟本,昨天的刘太医,前天的林光常,更早些天的胡万林,一度都是“媒体宠儿” 。他们被策划、被包装、被热捧,似乎很有“范儿”,一个个颇具“百家讲坛”学者的风度。光鲜夺人的身后,有些媒体人就是重要推手。 据新京报披露,包装张悟本的中澳公司,大手笔请的策划团队堪称“超豪华”,其中就有央视热门栏目赢在中国的全国推广总监,昔日的辉煌是大国崛起的策划人之一。
15、 除了央视,另一家权威媒体也侧身其间。直到 5 月 30 日,张悟本在各大图书榜雄踞榜首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书名下赫然列着“人8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上海青年报直言这家权威出版社扮演的角色“相当尴尬”,卖了书号,却对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未尽审核之责,而人家扛了金字招牌,“一下子卖了 100 万册”(也有 300 万册之说)。 此书问世之前,早有一家电视台为张悟本举办连续讲座,那个栏目名字很牛大国医道 。那边讲罢,这边就出书,而操刀者就是人民日报市场信息中心的一名策划主管。整理出 30 集讲座脚本的是他,然后编撰成书的还是他,两度引爆受众的“兴奋点” 。 这还不算,书一走俏,其他电视台纷纷
16、快速跟进,先是北京电视台城市栏目推出“民以食为天”,令张悟本好不风光。随后,湖南卫视那档红火的百科全说也亮开了聚光灯,张悟本登堂入室,大展“脱口秀”,借势进一步放大“轰动效应” 。 实际上,那些煞有介事的“养生经”,这么多见过世面的人再怎么走眼也能轻易看穿。是“失察”呢,还是“装傻”呢,或者就是“同谋”?担负“把关人”角色的媒体,有的不仅为之提供传播平台,还唯恐不能“一炮打响”,想方设法去罩上各种光环:什么“排毒大王”,什么“健康教母”,什么“地瓜王子”,什么“太医之后”,什么“中医世家”,什么“神医圣手”,很难说哪一张“标签”不是媒体人贴的。 究竟是什么遮住了我们的双眼?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
17、,发行量、收视率仿佛悬在头上的剑,逼着大家都疯了般扎堆找“致富之道” 。有的节目,原本教家庭主妇做做家常菜,又朴实、又贴近,一看“养生”火了,不跟进就赚不了“眼球”,赶快改弦更张。 媒体报道某些特殊事件,常拿“XX 门”说事,这么多媒体身陷“养生9门”而“浑然不觉”,利益机制的后面还有什么?有内中人称,反正绿豆什么的死不了人,权当“养生娱乐”闹着好玩。这种轻率、麻木,把关乎人命的药品、食品视为儿戏。殊不知,非科学的东西被权威的媒体传播之后,谬误流传,不胫而走,妨碍人的正确认知,无异于“谋财害命” 。 “养生大师”在那儿指鹿为马且信誓旦旦,一般受众雾里看花沉醉其间,弄得良莠难辨、真假莫识,整个民
18、族的科学素养水平会受到影响。何况,像生吃泥鳅这种“秘方”,一下放倒的人数以百计,已然贻害一方。 不容讳言,媒体也是市场主体,特别是从媒体营销学的角度看,也需要营销“卖点” 。传媒大亨默多克曾开诚布公道,他办报纸为了赢得利润而不是赢得尊敬。但是,媒体,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媒体,具有其鲜明的特殊属性,是一个常识。即使一般企业,尽管生产的不是精神产品,也要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负责。须谨记温家宝总理的至诚之言:“企业家的血管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 媒体传播真知。一切向公众发布的信息都应当真实、可靠、健康、有益,引导受众合理调节自身行为。媒体唯其公信力、美誉度,也才能植根于一方沃土,永葆长青。由于种种原因,受众可能会一时徘徊于误区,媒体的责任恰是指点迷津,甚至击一猛掌,让一切回归理性。否则,媒体这种社会公器就演变成某一利益群体粉墨登场的戏台了,那后果就不简单只是“养生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