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汉服情结: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汉服与文化 2005 年,一套以汉服为蓝本设计的“中国式学位服”方案在网络上广泛流播,引发了人们对“复兴汉服”的普遍关注。2006 年,冯小刚古装巨片夜宴在全国公映,再度引发了人们关于“复兴汉服”的热烈讨论。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如今风靡全球的牛仔服与走红东方的韩服,前者得益于美国西部片,后者受惠于韩流。一国人倡一国之风,衣食住行皆成文化,牛仔服依凭其坚实耐磨、舒适自然的质地,成为美利坚民族敢于冒险、一往无前的精神象征;韩服亦倚重其流畅淡雅、落落大方的款式,成为东方民族温婉尔雅、内敛含蓄的精神标识。 中国自古即被誉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
2、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由此“华夏”二字,我想可以成立这样一个等式:华夏=礼仪+汉服。汉服为古老华夏文明所孕育,汉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宽袍大袖、飘逸流畅,一方面贴合了华夏民族的外在体貌,另一方面也呼应了民族琴棋书画、武术剑道、茗茶饮酒等华夏文化的特征。此外,设计精美,工艺高超,汉服曾一度引领世界服装风潮,它同为今日韩国韩服与日本和服的蓝本与雏形。 二、汉服与历史 2历史上由周至明,汉服均为华夏古国的主导服饰;而历经满清入关后,满人的旗装则堂而皇之地取代汉服而成正宗,此即为今日清宫剧中常被观众误作汉服的长袍马褂与束身旗袍。试想那马褂袖权遮肘、衣长至脐,本为方便游牧民族的马上
3、活动而创,又怎能成为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民族服饰的正装?另有旗袍,瘦削而颀长,非得穿在生得 S 形的苗条女性身上方恰到好处,又怎能贻丽天下、普泛民众?清朝被推翻后,参考洋装式样设计的中山装被奉为国人正装,以示遵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汉服再度被抛弃,几近消失。如今想来,也难怪在近一个世纪之后,时髦的观众会诧异于汉武大帝里飘逸美丽的汉式女装服饰,而后又对大长今中飘飘洒洒的韩服倍加推崇,汉服艺术已于故乡失去踪迹,反倒于异国他乡(日本韩国)如火如荼地生根繁衍,迄今叶茂根深! 炎黄子孙将祖传的服饰国宝遗弃了,大和民族与朝鲜族却将其代代承传、视若瑰宝。韩国在抢申端午为其“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
4、,又欲将汉服作为自己民族的服装再申“世遗” 。如果说大长今中韩人选用本国服饰韩服做人物造型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在其最新推出的古装剧朱蒙中,选用严格意义上的汉服为服饰,则是否在暗示与期许着什么呢?我们流失一幅女史箴图 ,丢失一件金石玉器,即便价值连城毕竟为具体个体,何况于异国他乡它依然完好保存。然而像端午、汉服这类携着民族永恒意义的华夏文明标识一旦遭掠,那才是民族文化永远无法弥合的裂隙与伤口!那将是整个华夏民族无尽的痛,永恒的悔! 3三、汉服与国服 如今每逢重要的节庆场合,日本人与韩国人都穿着传统的和服、韩服,以示该民族的礼仪风范与精神风貌,而泱泱大中国却苦无自己的国服以显华夏文化风采。就像 20
5、02 年红极一时的武侠片英雄 ,服装设计居然请了位叫作和田惠美的日本人。源自本土的武侠世界居然要外国人来参与经营,张艺谋弃长期浸润中国文化的服装师不顾,将古服设计交予了“外人” ,这是否亦在侧面暗示国人之于汉服的遗忘与漠视到了何许程度?泱泱大中华是本该有表征一己民族的正装国服的,否则实在有愧“华夏”称谓(因“华”为“章服之美”)!当某天诸国联欢、众国同庆之时,韩国人穿韩服、日本人着和服、欧美人披西装,中国人拿什么做行头呢?彼时,国服承载的就不仅仅为蔽体御寒、美丽装饰的表层而浅显的功能意义了,它更寓含着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众志成城、荣辱与共这一核心、凝聚力为题旨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富于中华民族特色(形式)且浓缩华夏文化内涵(内容)的正装国服,以彰显我们作为尧舜后裔、炎黄子孙的身份与骄傲!在遍布神州大地的诸多服饰中,能齐备这种形式与内容双重使命的当首推汉服,它与我国的悠久历史相依相伴,是最能代表华夏民族整体形象的普泛服装。此外,服饰文化也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与更新,而汉服的每一次改革均沿着方便、实用的趋向前进,这也为今日推其为国服提供了又一个便利因子。当然,国服不必简洁至如日常服饰的程度,毕竟我们少有须穿国服挤公交的时候;只需在传统节日、隆重场合穿着它,表征4我们的“龙之传人”身份,并彰显我们的龙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