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13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孔子论语中“学”的内涵“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谩弊帧砩鳌端滴摹罚骸?茫?觉悟也。从教,冖。冖,尚?也,臼声。学,篆文?檬 !倍斡癫谩蹲? ,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从而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的源头。从已经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学”在商代只是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由于“学”作为一种意义符号,它本身的内涵和性质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在周代,人们逐渐摆脱天命鬼神的迷信束缚, “学”不再只是和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而是以学

2、习礼乐知识为主了。随着周代礼乐文化体制的崩溃,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对“?W”赋予了一种新的涵义。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学”有关的话语,其中很多和礼制有关。学礼也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活动,至少在青少年时期,“子人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所问的无非是礼制,所以孔子有“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话。孔子认为礼是“立身之本”,他也始终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反映了孔子的春秋时代,虽然礼坏乐崩,但是礼制依旧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礼”在孔子学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孔子的心中,恢复周代礼制是

3、他一2生的梦想,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但是礼制的破坏是客观的现实,为学以礼,尽管是孔子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礼制的运用和实践却遭受到了挫折,他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和精神,但还是遭到了别人的嘲讽和不理解。他曾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论语?八佾),甚至他的弟子子贡也不遵守礼制,当子贡想把礼制中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的羊免掉时,孔子便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可见, 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学”其基本内涵不仅仅有对礼制知识的掌握,还有将礼制视为行为准则、实现对礼制的遵循和践履。 礼制在西周时期得以推行很久,至少需要一个

4、强大的中央政权,但是随着平王东迁、西周王权的衰落,礼制的维护开始陷入了困顿。可以说,正是因为时代原因,孔子教学的内容礼制已经开始不合时宜,即使践履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学”什么和如何“学”成为孔子所面临的重要选择。可以说,时代的变迁和需要成为孔子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力,也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经世致用”的精神。在王权衰落和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何将礼制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孔子对“为学”的权变性思考。于是他提出了一种“仁”的范畴。 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何谓仁?说文训“亲也,从人从二” ,意谓人与人要相亲。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但归根不外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族群、个

5、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仁不仅是孔子为学的内容,更是为学的精神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礼记?中庸引孔子语:“仁者人也。 ”孔子论人的完成,乃是3达到一种一天人、合内外的境界,如其所言“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可以说仁具有儒学本体的意义,突出了人本论的价值原则。仁的基本内涵是亲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还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孔子将这种具有“亲亲”的仁爱情感贯注到人的一切行为中,其中主要的表现便是将仁贯注到对礼制的遵循上,既突出人的自然属性,更突出人的社会属

6、性,并实现了两种属性的统一。如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 “仁”是本根,是践履礼制的起点,而礼制的实现是仁的最终归宿,只有心怀仁爱的礼乐制度才是完整的。可以说仁学便成了孔子“道体”的核心范畴。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其实曾子对孔子之道并没有真正领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意谓通过一个基本的范畴或逻辑起点使之贯通全部,而曾子却运用“忠恕”两个逻辑起点来解释,无疑不是“一以贯之”了,而实际上“忠恕”也并非完全是孔子的道德逻辑起点。曾参不聪颖,难怪孔子说:“参也鲁。 ”(论语?先进)

7、实际上,这个道德逻辑起点便是“仁” ,为仁的最终目的便是将仁的精神贯注到对礼制的学习和践履之中。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而孔子所言的“道”其实也便是以仁为核心的“一天人、合内外”的治己安人之学。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就在于“立己”和“达人”(论语?雍也4),突出了自觉和觉人的两面。所以很多学生问“仁” ,孔子便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于为仁更突出了一种道德境界,所以孔子所言的“学”已不仅仅是学习、实践礼制了,更主要的是强调实践过程中发自内心的自觉精神,即“为仁由己” ,这种精神要求自觉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视为一体,能够做到这一点

8、可以谓之“德” ,就是君子了,那么就可以实现“仁”的境界。所以,在孔子论语中, “学”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对“仁”的体悟和践履,在孔子看来,只要这么做,便是好学了。 可以说,为学不仅始终心存“仁” ,还要将仁视为为学的境界和所要达到的理想人格君子乃至圣人的基本要求。这种境界和人格的达成,其实与对社会伦理制度的自觉遵循密不可分。可见,孔子为践履礼制赋予了一种道德化的内涵,礼是仁的外在体现,而仁是礼的内在规定,这种“仁”与“礼”的相互规定,具有一事两面的特征,反映了孔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与人文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文化创造。这种思想直接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并成为儒家学说发展的基本理想。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