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45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的学者上届全国“两会”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新国策,掷地有声。指明了中国农村的康庄大道。农民,这个中国最沉重的字眼。数千年来,被当做生物链的最末端,无声无息游走在中华大地最底层。千年暗室,一烛即明,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把火。而手持火炬领跑者,正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林毅夫,全国政协委员,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主任,被境外媒体称作“中国智囊” 。1994 年CCER 成立至今,林毅夫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讨论,包括治理整顿、粮食问题、电信改革、WTO、收入分配、通货紧缩、宏观调控、土地问题、

2、农民工问题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背后都有林毅夫的声音。其生平更是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随着媒体的聚焦,一段尘封往事逐渐浮出水面。 殷殷游子,赤膊横渡台湾海峡 1979 年 5 月 16 日深夜,台湾海峡中的金门岛被沉沉的黑雾笼罩着。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上尉林正义看了一眼 2000 米外的福建厦门海岸,跳进了冰冷的海水中。 林正义自然明白此举后果,即使不被风急浪高的天堑淹没,也极易2被“党国”巡洋舰擒个正着。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林正义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此时此刻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除了怀中两个篮球聊做救生,他别无长物。有的,只是一颗赤子之心,恨不能插上双翅,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破晓,

3、凭着过硬的体能和超人的意志,林正义终于成功登陆。逃离了那个弹丸小岛。眼前一派宏伟山川。望着东方一抹鱼肚白,林正义感觉新生般的愉悦,想起父亲的庭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毅夫” 。 1952 年 10 月 15 日,林毅夫出生在台湾北部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县城宜兰。家中共有八个兄弟姐妹。林毅夫排行最小。上小学时,林毅夫的启蒙老师姓杨,毕业于北京大学。杨老师能把枯燥的历史、地理课讲得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让林毅夫了解到许多中华大地的风土人情。林毅夫对祖国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再往后,蒋氏父子出于“光复大陆”的政治需要。不断向台湾民众灌输“大中华价值观” ,反而激发了大众的思乡

4、情绪。那时,林毅夫早已超越狭隘的岛民心理,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他回顾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欺侮的历史,不断思考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 1971 年,林毅夫以优异成绩考上台湾“农大” 。品学兼优受到学校及政府表彰,后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林毅夫曾满腔热诚,一心回馈社会。但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现状令他极度失望。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林毅夫越来越觉得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一边。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国家作出贡3献。必须去大陆。这个念头刚一升起,令他颇有些心惊。想起卢棱的名言“沉思默想的人,是一种堕落的动物。 ”人,必需有所行动。1973 年。林毅夫

5、从“农大”中途退学,走上了从军道路,后成为一名模范军官。戍守金门期间,他无数次隔海远眺,感觉梦想触手可及。 泅渡之夜,台湾军队多方出击竭力搜寻,均告无果。他的神秘失踪在台湾军界引起不小的轰动。由于大陆方面没有宣布林毅夫投诚,台方亦无法得出“叛逃”结论。再者,一个模范军官“叛逃” ,到底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一年后,台湾军方宣布“林正义失踪后死亡” ,并向其家人发放了 50 万旧台币慰问金。 实际上,林毅夫当夜登陆后,受到我党政军热情接待。厦门政府更安排林毅夫在福建旅游观光两个月。虽行程秘而不宣。但接待规格之高,态度之热诚,令林毅夫始料未及,感动不已。随后,政府安排其去向时,林毅夫毫

6、不犹豫地说:“我想去北京大学深造!”他的愿望很快得到了满足。 1979 年,文革余毒尚未肃清,有人说林毅夫“来历不明” 。当时“北大”校长吴树青力排众议、乾坤独断,张开双臂迎接林毅夫的到来。 回首这段往事,林毅夫早已云淡风轻,从不愿多谈。所谓“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唯有一颗感恩的心,从未忘记那些陪他一路走过的人。 北大岁月,诺贝尔奖得主的关门弟子 41979 年秋天,林毅夫进入北京大学就读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林毅夫以其深厚的西学功底和谦谦君子之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感。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更显鹤立鸡群。 “北大”时光是难忘的,林毅夫的心绪,就象未名湖里的荷花美丽祥和。 1980 年,命运女神

7、再次眷顾林毅夫。这年春天,两位诺贝尔奖学者应邀访华。分别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以及芝加哥大学前副校长盖尔?D?约翰逊。回国前,舒尔茨教授在“北大”作了一次演讲。林毅夫一贯的绅士风度和优雅的英语口语,使得他成为临场翻译的绝佳人选。林毅夫出众的才华给舒尔茨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教授马上给“北大”校长和林毅夫本人写了一封信,盛情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于是,1982 年,林毅夫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 20 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进展几乎都与芝加哥学派有关。这里曾出过 9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公认是经济学的麦加圣地

8、。当时舒尔茨教授已退休 10 年,未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关门弟子,林毅夫未经申请即幸运拿到芝加哥大学奖学金。进入全球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方阵,他像临摹大师画作的习画者。悉心揣摩诸多经济学大师的治学方法。然而,芝加哥大学素以治学严谨,淘汰率高著称。林毅夫却只用 4 年时间,就拿到了一般学生需 5 至 7 年方可拿到的博士学位,是同届学生里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 5在美国留学期间,林毅夫留在台湾的妻子陈云英取道美国,与他实现了团聚。 筚路蓝缕,为祖国经济建设拾柴 1987 年,林毅夫学

9、成归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经济界“海归”第一人。当时国内和美国相比,生活条件天壤之别。然而,历史使命感再次决定了他的行动,林毅夫义无反顾回国效力。此后,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和增长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等职。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勤奋敬业,利用自己所学握的分析工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中央决策层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其主要学术成就在于提出了企业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据观察人士梳理分析,林毅夫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4 年 8 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这是“北大”一个关 于体制创新的研究机构,

10、简称 CCER。林毅夫任中心主任。CCER刚一成立。立即引起境内外媒体关注,被称为中国的“蓝德脑库” 。林毅夫本人则被描画成“御用经济智囊” 、 “明星学者”等等。然而,从中心成立伊始,其间走过的路程,可谓呕心沥血、筚路蓝缕。1994 年前,CCER 所在地“北大”朗润园一片荒芜。这个昔日恭亲王的皇家园林,彼时住着 50 多户教师家属,成了不折不扣的大杂院。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往日王府的繁华遗失殆尽,再闻不到一丝书香。起步初期,林毅夫不得6不扮演一个四处化缘者的角色,为 CCER 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经过不懈努力,修缮一新的朗润园旧貌换了新颜,古朴典雅。俨然“北大”最有园林特质的经典建筑。从这

11、里走出的梓梓学子,已遍布五大洲名牌学府。谈起这段历程,林毅夫自谦地说:“CCER 升腾的火焰,是众人拾柴的结果。 ” 如今,林毅夫除了乡音难改。已彻头彻尾融入了大陆的生活。2005年“五一” ,林毅夫被评为全国劳模,他的获奖感言就非常主旋律。他说:“在境界上我与张秉贵、王进喜还有很大差距,得奖的意义激励远大于奖励。如果说非奖不可,那也是奖励我所代表的海归群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 ” 人格魅力,萦之不去的士大夫情怀 熟悉林毅夫的人说。林的品格,与他的胸怀和人生历练息息相关。林毅夫的血脉中流淌的是“六经”要义。他在台湾省宜兰读的小学,诵读的国文中大多蕴藏着传统的士大夫情怀忠于国家,孝于父

12、母,义于友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早已流淌在林毅夫的血液中,浑然一体,萦之不去。 对国家,林毅夫一片赤胆忠心。他经常出入于庙堂之上,虽贵为政府高层智囊,但林毅夫既没有以“幕僚”自居,也没有因顾忌自身而三缄其口。自始自终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本着事实求是的精神,他率性直言。他针对“十一五”规划对于贫富分化的论述。林毅夫7一针见血地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 ,一时语惊四座。林毅夫说,自己在尽一个学者应尽的本分。只要对国家大众有利,自己还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对朋友,林毅夫向来有情有义。他的朋友遍布四海,达官显贵有之,布衣百姓亦

13、有之。 经济学消息报总编辑高小勇曾是一名普通的文学青年,不但没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更非经济学科班出身。有感高小勇对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一腔赤诚。林毅夫将他引为知己。高小勇在筹办经济学消息报初始,财政窘迫陷入困顿,林毅夫得知内情后解囊相助,还经常为这份报纸积极撰稿,从不计稿酬。高小勇每每提起林毅夫。便眼圈湿润。 对待朋友肝胆相照自不必说,对待学术上的“宿敌” ,林毅夫也向来雅致高量。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他与诤友杨小凯教授的论争。杨小凯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海外华人经济学家中的翘楚。杨小凯中学时代因写作“中国向何处去”被江青定为反革命分子,一生命运坎坷。在学术观点上,林毅夫认为杨小凯有许多论点过于偏激

14、,值得商榷。但对其为人却钦佩不已。杨小凯生性固执,从不让步。两人经常在学术场合及业内刊物上“刀兵相见” ,论争的硝烟尚未散尽,55 岁的杨小凯就被癌症夺命于异国。林毅夫闻讯后痛哭失声,他哽咽着说:“我痛失了一位真挚的朋友。20 年来,小凯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虽说学术争论上他向来言辞尖刻。但众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随后。林毅夫在 CCER 礼堂郑重为杨小凯设置灵堂,来悼念这位可爱的诤友。 “和而不同”的情形还发生在与张五常的交往中。2002 年夏天,香8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应邀访问 CCER。张五常向来被经济界人士视为“旁门左道” ,甚至被讥讽为“一头闯进玻璃店的公牛” 。张五常来京之前,一

15、些人表示,要给张一点 COLOUR 瞧瞧。摩拳擦掌的人当中,还包括一位CCER 的博士后。林毅夫灵敏地嗅出反常信息,及时出面制止。他说:“君子和而不同,要摈弃狭隘的门户之见,在 CCER 的字典里,没有党同伐异四个字!”最后,这场经济学饕餮大餐。在友好的学术气氛中圆满谢幕。 对待家人。林毅夫更是体贴呵护关爱有加。早年的颠沛生活,令他对家人抱有深深的愧疚,尤其是妻子。发妻陈云英原是台北一位家具商的女儿,自小养尊处优。在一次台湾大学 PARTY 上,两人一见钟情。陈云英不顾家人竭力反对。认定林毅夫是“打着灯笼难找的好夫君” ,非林毅夫不嫁。林毅夫出走大陆后,林家上有老下有小,全部重担都落在了陈云英

16、一人身上。1982 年,林毅夫踏上美利坚国土后。即告知妻子来美相聚。1987 年,林毅夫携家眷归国。多年来,林毅夫非常体贴妻子。只要一闲下来,林毅夫就帮妻子做各种家务。每次出差他前都会叮嘱陈云英不要太累,要注意休息。如果他走时。妻子、孩子身体或情绪不好,他都非常惦念,要么电话询问,要么快去快回。林毅夫经常对人说:“家无妇,屋倒竖。我今天的成就也有云英的一半啊!” 令林毅夫抱憾终生的是,双亲过世时,他都没有陪伴左右。2002 年5 月 9 日,父亲林火树在宜兰去世,林毅夫希望返台奔丧。陈水扁大耍两面派手段,一面表示宜兰是民进党的大本营,对老乡理应放行;另一方面则暗中操纵军方对其实施阻挠。台湾军方认为林毅夫涉嫌“叛国” ,最9重可以判死刑。台湾民众则呼吁政府从人道主义出发,给林毅夫奔丧的机会。但最后多方交涉无果,无奈之下。夫人陈云英返台代夫奔丧。这件事成为林毅夫难以抹去的痛。 如今林毅夫已释然,他说:“当初。我是为了祖国早日统一而来大陆的,我希望中国大陆更好,台湾更好。鱼与熊掌怎可兼得?父母泉下有知,亦感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