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61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落实主线问题的策略【摘要】 “主线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理解品析课文内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落实主线问题时,可以采取“挑起冲突,相发交锋”追根溯源,探求原因” “一字穿线,层层展开”等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关键词】主线问题;策略 “主线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理解品析课文内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线问题是教师解读教材后精心设计的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提纲挈领,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二是主线问题引领的教学重点突出,可以从根本上摆脱

2、以往琐碎的阅读分析和提问应答,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三是选择好主线问题,也就等于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设计主线问题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文体特点确定主线问题,可以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设计主线问题,也可以通过题眼引发出主线问题等等,方法不尽相同。 平日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时,主线问题设计得比较准确,可是在落实过程中却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主线问题,从2而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就尝试着从这一角度来阐述自己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策略。 1 策略一:挑起冲突,引发交锋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不回避冲突的地方。教材中,许多课文里都隐藏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这样

3、的课文,如果我们能细细地挖掘出其中的矛盾点,由此展开教学,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主线问题一“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围绕这个主线问题,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两次对话,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具体落实过程如下: 1.1 研读第一次对话。 1.1.1 提问:贝多芬被誉为乐圣 ,一位蜚声世界、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一对穷兄妹弹奏曲子呢?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认真地读,细细地想,用笔画出有关的词、句,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 1.1.2 交流、理解穷兄妹的对话。 1.2 研读第二次对话 1.2.1 提问:贝多芬弹奏了一曲,实现了盲姑娘

4、梦寐以求的愿望。按理讲,此时他该离开了,可是他不但没有离开,却又弹了一曲,这又3是为什么呢?这一次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来自己再看看书。 1.2.2 交流、理解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对话。 第一次提问设计中教师用词上运用了强烈对比:试想“乐圣蜚声世界” “大名鼎鼎” ,这是何等的地位!可是它却偏偏与“穷兄妹”连接在一起,身份上的巨大悬殊与差异,怎能不激起学生读文探究的愿望? 事实也证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厚,在与文本对话、与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充分理解了贝多芬第一次弹琴的原因。之后,教师再次顺势激疑,围绕主线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提问。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再次将学生领入本是“意料之外”但

5、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认识过程之中,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学生对于贝多芬在一个乡间僻壤遇到“知音”的激动心情、对如此热爱音乐、懂音乐却无法亲历音乐会现场观看演出的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心便体会得淋漓尽致。 回味这个片断的设计,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准确而又深刻地解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围绕主线问题展开教学时,不断地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并以此作为“问题” ,引领教学一路前行,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景中和课文充分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和作者的视野得以对接与融合,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冲突与融合,才显得更加精彩。 2 策略二:追根溯源,探求

6、原因 这一策略针对于那些具有因果关系内容的课文教学可谓行之有效。4在捕捉到课文的核心内容后,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品词、析句,含英咀华,从而找到源头,明白原因,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运用这种策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板块: 2.1 板块一: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 2.1.1 自读课题,体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找出相关的段落加以说明; 2.1.2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鱼”真的“游到了纸上” ; 2.1.3 过渡,直指原因,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2.2 板块二: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2.2

7、.1 默读课文,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 2.2.2 细读探究原因,鱼为什么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青年出神痴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练习。 2.2.3 感悟表达方法:作者对青年的动作、神态的直接描写与其他游人表现的侧面烘托。 2.3 板块三:研读“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之间的5关系。 以上的教学设计,正是紧紧地围绕着“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题,引导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在主线问题的落实过程中,在不断地追问、不断地阅读思索中,逐步领悟到了什么是“鱼游到了纸上”以及“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使学生咀嚼了文本,理解了内容,习得了方法,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 像三年级

8、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也可以利用这种策略展开教学,在此就不细述了。 3 策略三:一宇穿线。层层展开 细细解读文本,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发现:有时作者所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蕴藏着无限的解读空间,读着读着,你会突然觉得,那饱含深情的一字一词,犹如饱蘸情思的浓墨,当它一遇到水之后,就会慢慢地氤氲开来围绕主线问题进行教学时,我们也不妨多找一找这样的字,这样的词,由此引领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去读悟品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作者通过对骆驼队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童年的魂牵梦萦,对已逝童年的依依留恋。在学习“学骆驼咀嚼”一段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呆”字,引领学生反复涵咏文本,体会情感。具体设计如下: 3.1 自主读文,引导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 63.2 视频链接,深入体会: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段,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从这个“呆”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3 纵向比较,深刻体悟: 3.3.1 提问:在文中哪个字与“呆”的意思相近? 3.3.2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白读童年里“看骆驼时的表现”与成年后“回忆时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感受作者心境的不同。 这部分内容,紧扣一个“呆”字,有如层层剥笋一样,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可谓一咏三叹! 这篇课文中关于“谈论驼铃”一事,可以紧扣“美”字展开教学,在此也不作赘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