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87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媒体评论新取向及其特征以各类媒体纷纷推出新闻时评专栏或专版为标志,注重观点的力量,加强对公共话题的介入,已经成为媒体评论的新取向。尤其是伴随着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评论正在改变传统报纸评论的基本诉求方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一、媒体评论新取向发生的背景与根源 如果说媒体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那么媒体评论则是前沿中的前沿。媒体评论新取向的出现,从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看,并非自发产生的,而是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大的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就业方式、生活方

2、式等等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如何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抉择。以往主流意识形态得以传播的组织载体、人群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传统的“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转变,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灌输的优势,正在被分散化的、非强制性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弱化、瓦解。由此,党报的发行渠道、发行载体、发行对象发生了变化,数量和规模也面临着极大的挑2战。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包括党报在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诉求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宣传要求和特征的言论评论更是如此。二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异军突起。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评论的独特优势对包括党报在内的传统纸质媒体构成了新挑

3、战。网络评论散见于各类电子邮件、博客、BBS、转帖、跟帖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即时性的评论,也就是目前已被各类媒体广泛应用的“新闻时评” 。就其传播特点来说,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都是以海量存储的方式传播的。其中,广泛的链接性、空前的传播速度、同步通达全球的覆盖面、不受中间环节干扰而直接展示信息原生态,都是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出于对网络媒体的抗衡,许多传统纸质媒体也尝试用“观点的力量” 、 “深度优势”显示自身的影响力,推出了新闻时评类版面或栏目。可以说,媒体评论新取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网络评论的介入和媒体整体性互动和策略性调整。 三是评论生态环境出现新变化。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传统媒体

4、评论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再局限于政治问题,单调、空洞的政治说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淡化意识形态” 、“泛娱乐化”等倾向,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传统媒体评论那种“我说你听” 、 “我点你通”的话语方式,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出现了“水过鸭背不透毛”的尴尬现象。评论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已经引起新闻界和文化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有人指出:“那些充斥市场一波又一波毫无文化积累价值的快餐文化,与普世崇奉的正常3价值背驰的摇头丸文化,导致人情趣低落的庸俗文化要之,劣质文化乃至垃圾文化占据了极大的空间,导致文化大幅度滑落;严肃正派的文化受冷落,被排挤,守住阵地很不

5、易。 ”这有些无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媒体评论进行改良和创新。 四是评论作者队伍结构多元化。以前所谓媒体评论作者,主要是报纸编辑记者和杂文爱好者,他们几乎占据甚至垄断了报纸的评论专栏。现在,随着网络评论的兴起和各类新媒体的问世,原有的评论员数量远远跟不上,作者和作品短缺。于是,原先处于地下和民间状态的自由撰稿人便有了用武之地,纷纷加入到评论的作者队伍中来。许多网络写手同时也是纸质媒体的评论作者,他们活跃于网络和纸质媒体之间,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几乎都有他们的“声音” ,他们的名字有时甚至在同一天会出现在好几张报纸的时评版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言论评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风景

6、线” 。 五是海量信息要求提供处理器。海量信息和资讯每天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溢出,谁来为公众分析和抓住重点,透过表面现象和事件看到新闻背后的真相?这种信息筛选、加工、整理、评判的功能,就为新闻时评提供了功能性需求。时评适时地成了信息处理器,帮助人们拨开海量信息的迷雾,看清事物和事件的本质和真相。有人甚至这样评价时评的作用:“一篇精到的 200 字的时评,其揭示新闻真相的深刻性和洞察力甚至可以超过一篇 1 万字的长篇报道。 ”总之,信息的“流动性过剩” ,造就了新闻时评的发展空间。不缺信息缺观点,可以说是新闻时评盛极一时的又一个原因。 4二、媒体评论新取向的主要特征 在网络媒体推动下新闻时评的走红,

7、既改变和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内容结构,使评论从新闻的从属地位变为可以同新闻比肩,甚至超出新闻重要性的品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导致了评论的基本特征、特性、要素、功能发生了变化。以往重意识形态宣传、重道德教化的特性和功能,正在向社会批评和公众政治参与的特性和功能转变。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敢于对政府的公共政策作出及时分析和评判。因此,时评作者往往被看作是社会的“意见领袖” 。 概括起来,媒体评论新取向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之变。选题的变化,反映了媒体评论价值立场的变化。媒体评论新取向非常鲜明的一个亮点,就是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媒体评论的选题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变化: 一是从政治话题向公共

8、话题转变。从政治概念出发,空泛地讲大道理,无端地上纲上线,这样的评论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对于一些公共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事件的评论和分析,则得到了公众的热情响应和好评。比如前一段时间对于“虎照事件” 、 “月照事件”的一系列评论,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响应和参与。 二是从精英话题向草根话题转变。以往,许多评论关注的往往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包括知识界关心的问题,现在则主要强调贴近百姓,对普通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论。不少时评的选题直接就是由普通群众5提出的,参与评论、发表意见的作者,往往也标榜自己是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发表观点的。 三是从工作话题向民生话题转变。许多评论已越来越摆脱某一个具体的政府的工作

9、性要求,或者就某一项具体工作部署发表评论,而是直接对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比如对于食品安全、出行交通等的评论大量涌现。 话题之变,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社会包括媒体的新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媒体评论的新取向,其实反映的就是价值观念的新取向。这种新取向包括:重视底层关怀、弱势群体关怀、人文关怀;关注权力制衡、政治透明度、政策公开性、反腐倡廉等。 2.诉求之变。在新的媒体评论形式中,传统的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式的评论诉求方式,包括论证、话语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从命令训斥式向讨论商榷式转变。以往的评论往往充斥着“必须” 、 “一定要” ,而现在的评论则强调“一家之言” ,力求用

10、独到、深刻的“观点” 、 “思想”来说服人、打动人。 二是从专家主导式向公众参与式转变。传统的评论一般都注重专家的“声音” ,普通群众仅仅作为受教育者,无缘发表任何观点和想法。现在则强调公众参与,甚至不少时评的作者本身就是普通群众。从政治参与的链条来说,通过参与评论,许多普通人也改变了发表意见的“末端”地位。 三是从道德评判式向专业分析式转变。以往的评论更多地是出于道德评判或运用道德价值评判标准来说“好”与“不好” 。现在则强调评论6的专业眼光,而不是直白地说“好”与“不好” ,他们往往通过专业分析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且,许多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比如宏观调控、CP

11、I 上涨、房地产价格跃升、物权之争、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风波等。 3.形式之变。形式的灵活多样,是媒体评论新取向最直观的表现,打破了以往传统评论样式的刻板性和单一性。 一是设置正方与反方。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往往通过设置正方和反方,给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其间。 二是集纳式观点聚焦。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加以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这是现在常常采用的一种形式。这也说明,在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尺度衡量下,事物很难用“对”与“错”来评判。有时候,不是简单地下一个结论就能说明问题的。 比如,2004 年,重庆市有一名中学生因欠交学校 150 元学费,又拒

12、绝向校方写欠条,致使其准考证被学校扣押,未能准时参加当年的高考。对此, 中国青年报围绕这一事件,集纳了三篇评论:应积极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 、 “铁血”赖账,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录取 、 谁被 150元学费绊倒在高考门槛前 ,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是运用对话和访谈。主要由编辑记者依据一定的新闻事件提起话题,请专家学者给予解答。对话的过程既是讨论的过程,也是评论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话不是一般的访谈和“请教” ,而是在“观点各表”之中,提高认识和揭示问题的本质。 7四是新闻的直接引领。许多媒体为了体现评论的新闻性、时效性,往往直接引用新闻由头的本体,而不是过去常

13、常采用的“据报道” 、 “据闻” 、 “有消息说” 。这样就把新闻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给受众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空间。 4.标题之变。在标题中直接亮出观点,是媒体评论新取向的又一个显著特征。许多时评的标题本身实际上就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一种立场。而传统媒体评论的标题往往用口号来代替观点、立场,或者用感叹性激励性语言遮蔽观点和立场,读者只有读了文章内容,才知道作者表述的观点是什么。媒体评论新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遮蔽观点的标题制作方式。 另一种变化,就是在媒体评论新取向的影响下,许多时评的标题只追求讲清观点、表达立场,并不在乎标题的字数有多长。而传统媒体评论往往惜字如金,以为标题越简洁越好,

14、其实非常单调,也缺乏新意和变化。比如,许多标题总离不开从说起 、 切莫 、 由想到的 、 有感于 、 也谈 、 不能等等。而时下的评论标题则打破常规,体现了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这类标题大多都由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或判断句构成,不在乎字数有多少,既包含了新闻事实、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又鲜明生动、引人关注。比如, 由北京洗浴业行业水价暴涨看决策的科学性 (19 字) 、 把住进口关,不如扩大淘汰出口(13 字) 、 司法文书公开方能遏止“阴阳判决” (14 字) 、 市民之诉“信息不公开”的价值所指 (14 字)等等。 此外,从以下两组同一主题的评论标题对比中,也不难看出两者间8的差异: 一是关于对待上

15、访群众的态度问题:善待上访群众 ;给上访群众一杯水到底有多难 。 二是关于城市规划问题:要有规划意识 ;马路反复开挖反映政府规划的缺失 。 显然,标题之变是媒体评论新取向最直观的反映,突出了观点的明确指向和“眼球效应” 。这是传统评论所难以企及的。 总之,在网络评论的推动下,各类新闻时评在网上网下的走红和活跃,给媒体带来了新气息,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为拓宽言路提供了舆论载体。许多纸质媒体及时跟进,增设相应的时评专栏,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关注度。同时,新闻时评在发展中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不足,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一是作者趋同,二是题材结构趋同,三是在版面编排(版式)上也日益趋同。这些不足会不会引起“阅读疲劳”进而带来受众的反感,使时评成为一种恶俗的新闻现象?从目前来看,这种端倪已经初现。若想进一步发挥新闻时评的独特作用,有必要在保持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媒体创新,克服现有不足。但无论如何,评论“提起话题,引导关注”的功能,契合了当今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提供了公民表达自己意志的渠道和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是值得主流媒体加以关注和借鉴的。而且,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更直接、更广泛的表达方式,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媒体评论样式的创新。 (作者系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