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球媒体对“中国崛起”的再现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正是一场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崛起的语境中举办的盛会。全球媒体是如何通过上海世博会审视并再现中国崛起的本文研究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俄罗斯、日本、韩国、沙特、埃及、印度、西班牙等 14 个国家的 27 份报纸。研究通过 Factiva 数据库抽取样本,关键词为“上海” 、 “世博会” ,研究时段为 4 月 20 日至 7 月 31 日三个多月的阶段,最后对抽取的295 篇相关报道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 “中国崛起”意象的着重展示集中于世博会开幕前后 世博会开幕前后(4 月 20 日5 月 31 日
2、)是世界媒体着重展示“中国崛起”的意象,为报道定下基调的阶段。开幕前后,对于世博会意义及影响的解读成为各国报道的重要内容,近 50的篇章(174 篇中有 84篇)都涉及,数量仅略低于场馆介绍的内容(86 篇) 。世界媒体都将上海世博会的开幕视为中国的“焦点时刻” (纽约时报 ,4 月 30 日)和“全球最盛大的演出” (澳大利亚人 ,4 月 30 日) ,对世博意义的解读也普遍突出了“中国形象和实力的展示” (44.1,排序第一) 。因此,在这个定下“中国崛起”基调的报道时段,报道数量也比较多,共 174篇,明显多于后两个月(共 121 篇) 。尤其是 4 月 29 日至 5 月 2 日期间,
3、每天都在 10 篇以上,最多达到 26 篇。从报道的篇幅、图片和发稿方式来看,这段时间都是浓墨重彩地聚焦眼球的时刻8002000 字的稿件2占近 25;40%的稿件配发了图片;72%的报道由报纸记者自行采写;在注明发稿地的报道中,绝大部分稿件(82%)在中国国内发出,其中的 68%在上海发出。 二、 “中国崛起”在国际上的分享和多赢意义 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形象概念, “中国崛起”在世界媒体世博报道中并未被明显赋予负面意义,相反,一种分享和多赢的建设性意义被凸显。首先,各国媒体都趋向于从中找寻对本国的积极意义。在开幕月,关于世博对于其他国家各类意义的内容就占到了 69的篇章,其中“为各国提供了展
4、示的机会”占 29.8, “促进了媒体所在国与中国的交流合作”占 27.3, “对媒体所在国举办世博会的参考价值”占 8.3, “为各国提供了商机”占 3.6。到了 6 月份,对他国意义的涉及比例进一步增加, “为各国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占到了 57.1%, “为各国提供了商机”占 50.0%,都超过了对中国的意义。到 7 月份,涉及他国意义的篇章比例仍然超过对中国的意义(见下表) 。 其次,各国媒体关注本国在世博会中的表现。在 6、7 月份世博会全面展开后,各国媒体的报道切入点着重于本国在世博会上的表现。6 月份的报道中,该切入点排名第一,涉及 57.7的篇章。在 7 月份仍然排第一,涉及 4
5、2的篇章,比如对本国先进技术和商品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以及在上海世博会上本国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见,在各国媒体眼中,象征中国崛起的上海世博已不仅仅是展示中国和上海的契机,更是全世界的表演舞台。 3再次,各国媒体没有凸显“中国崛起”与国际社会的冲突关系。为许多学者所关注的中国崛起对现存国际秩序的威胁与挑战在世博报道中并不明显。在涉及冲突的报道中,中国与国际的冲突在三个月中都在20以下,国内冲突与其他冲突涉及的篇章数量都在两倍以上。 三、置于国际利益关系中的“中国崛起” 当各国媒体审视上海世博会所象征的“中国崛起”时,这一概念被嵌入了复杂的国际利益关系。 首先,世界媒体关注本国与中国的利益关系。各国媒
6、体对报道的切入点中,与中国的利益关系在开幕月的涉及比例仅次于对中国自身的报道,占 21.3;到 6 月份,两者就平分秋色,都是 23.9了;7 月份则涉及 22的篇章。媒体一方面透过世博会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审视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比如日本媒体对中日政治利益关系的分析;同时媒体更进一步探究世博对拓展经贸、文化交流等双边关系的可能,如日本媒体对日中经济关系发展的关注。 其次,世界媒体还在其中审视了与本国利益相关的其他国家及与他国的利益关系。以 6 月的报道为例,美国的唯一一篇报道就谈及其长期关注的伊朗问题;日本作为美国同盟也两次涉及伊朗的情况;印度关注了邻邦巴基斯坦;俄罗斯则关注老对手美国的情况
7、,以及自己的周边国家。另外,俄罗斯媒体还审视了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及蒙古的关系。虽然总量不大,3 个月都在 20以下,但可以看出“中国崛起”的确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国际语境中,各国从各自错综的国际利益关系出发审视“中国崛起” ,而不是简单的“中国与某国”的一维路径。 4四、对“中国崛起”的考察主要体现为经济和政治指标 研究发现,当各国媒体的世博报道将视角延伸至世博以外的中国话题时,政治和经济话题涉及最多。两者涉及的篇章都在 35左右,经济话题还略多。不过对经济指标的关注在 3 个月都比较平均,可见“中国崛起”作为一个经济概念的稳定性。而政治话题则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后来还有被社会话题超越的势头。可见
8、政治和社会指标因其判断标准的复杂性,往往争议较大,还未成为衡量中国崛起的恒定指标,更容易发生变化。 五、 “中国崛起”的内忧 在审视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相比中国面对外部世界的问题,各国媒体更关注中国自身存在的发展问题,表现为: 1.世界媒体相对更关注中国内部的冲突。虽然冲突报道不是主流(3个月都在 30以下) ,但在涉及冲突框架的报道中,各国媒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内部的冲突上。3 个月中,中国内部冲突在冲突报道中涉及60左右的篇章,排在第一位。 2.内部冲突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冲突。该类别的冲突关系在冲突报道中涉及的篇章数量超过 40,也是排在第一位。 3.媒体体现出质疑政府管理能
9、力的倾向。在涉及内部冲突的报道中,尤其是在开幕前后,媒体着重提及世博安保措施“侵犯人权” (如逮捕公民、不准谈论政治) 、世博建设期间造成民众生活不便(如施工、拆迁等)、花费过大、管理混乱、黄牛众多、世博产品盗版多等问题。 六、一次没有威胁色彩的“中国崛起” ,被西方媒体弱化处理 5尽管报道中国崛起的语境总体上呈现和合的趋势,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开幕月后西方媒体对此鲜有报道。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这次对世博会的报道明显弱化,在数量上远不及其他国家。除了在开幕月还有 5 至 10 篇的报道,世博进入 6 月平稳运行后,美国每个月都只有 1 篇报道,英国甚至没有报道。法国和德国媒体的报道
10、在开幕月都数量大于美英,但之后报道量也急剧下降,全月只有一两篇报道,到7 月法国媒体也没有报道了。澳大利亚也只有前两个月有一二篇报道。大量的报道集中在日本和意大利媒体,作为世博会的前任及后任承办者,两者对上海世博会显示了更浓厚的兴趣。这一情况与西方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呈现出较大反差。一次不具备对抗因素,没有冲突的张力,也无法被渲染成“威胁”色彩的世博会,很显然不符合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惯有叙事框架,因此关注度大大降低。 中国崛起作为一个定义中国发展特点的国际语境,在全球媒体中已不再是一个需要界定是与否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它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国际格局意味着什么。正当悲观论和乐观论在国际社会并行之际
11、,一次国际文化交流盛会使中国崛起被全球媒体赋予了分享和多赢的语境。要做到消除中国崛起的双重坐标,让中国崛起融入国际社会,并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淡化对抗和扩张色彩的文化交流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沟通战略。相对奥运会等媒介事件,以及中国报道存在的常有的国际负面语境,上海世博会所体现出的一种相对正面、和合的国际报道生态证明了这类交流活动的积极意义。 但是目前忧心国际地位随时受到挑战的西方大国,有着对威胁的6敏感神经,而缺乏对合作共赢的积极认同。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仍停留在洛克文化的阶段,即以竞争对手的身份看待中国,国家间关系的主要特征是维持现状,因而西方大国惧怕由其垄断的国际格局
12、受到挑战。同时以竞争为语境的洛克文化要向以“朋友”相互定义的康德文化进行转变,在当前引起国际矛盾和冲突的基本要素(政治、经济、利益、民族、宗教等)尚未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是较难实现的。因此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认同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另外,正当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中国崛起的分享共赢意义之时,中国内部的脆弱性正成为各国普遍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因此各国媒体对上海世博的问题检阅也都大量集中在内部冲突上。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分界线常常被模糊的今天,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一个崛起大国的内部不稳定因素,往往被认为会延伸至地区和世界,最终破坏世界秩序,成为全球的不稳定因素。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并
13、密切参与其运行,因而中国国内的结构性问题,被认为可能使国际体系运转失灵,进而与国际体系发生摩擦和冲突。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在其著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就表示美国的最大危险,是中国国内的脆弱,而不是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她认为中国国内不稳定的政治结构导致了政治高层以追求在国内的政治生存为其核心目标;在现有的国际结构约束之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治高层就会倾向于在对外政策中采取狭隘民族主义的进攻性立场,以此来动员社会、转移国内政治的视线;因此,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可见要获得中国崛起的国际认同,不仅需要通过对外示好的交流和沟通来消除疑虑,解决国内7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向国际社会进行适切的国际传播,
14、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才会是真正举足轻重,中国也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上外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是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传媒语境中的中国民族问题 ,项目号:2010EXW001;上海外国语大学“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公共外交与国家利益的前期研究成果) 注释: 这 27 种报纸分别为纽约时报 、 华盛顿邮报 、 今日美国 、 泰晤士报 、 卫报 、 澳大利亚人 、 时代报 、 印度时报 、 印度斯坦时报 、 世界报 (Le Monde) 、 费加罗报 、 南德意志报 、 世界报(DIE WELT) 、 晚邮报 、 共和报 、 环球报 、 圣保罗页报 、 朝鲜日报 、 东亚日报 、 朝日新闻 、 读卖新闻 、 消息报 、 共青团真理报 、 利雅得报 、 金字塔报 、 国家报 、和先锋报 。 数据工作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中心世博舆情研究小组完成 何英:试论中美关系是洛克文化的建构 , 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 5 期 钱宏:公民主权+善待他者=国家形象 ,http:/ 刘骥、刘丰:中国和平崛起的内部因素评谢淑丽脆弱的超级大国 , 文化纵横2008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