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纳海汇川兴盛业2004 年 5 月 21 日,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播放该台采录的专题节目,推介著名侨乡台山市兴隆明式家具艺术馆,引起各界人士的专注。 中国传统家具自明末开始进入技艺巅峰,此后代代相传,延绵至今。如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举世公认,日久弥香。人们关注这间深藏不露的明式家具艺术馆,更关注它的主人公台山市兴隆明式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炳亮。 伍炳亮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是那流连于市井“急功近利”的小商贩,也不是那置身于市场“在商言商”的企业家,而是知识渊博眼光独特的艺术家。 伍炳亮,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起步:一天修造家具只赚几毫钱 伍炳亮出生于台
2、山大江镇一户贫困农家,读书不多,在家务农。他却不安于“天命” ,悟出“一个人要自立就要有一艺傍身” 。于是,他东寻西借几件简易工具,工余躲在家中自学木工手艺。初生之犊不怕虎。不久,他便用杂木制成木刨外壳,拿到开平等地以两元钱一个出售,还颇受“行家”欢迎呢。 “第一炮”打响了,使他感到靠手艺赚钱,比在生2产队出勤赚工分实在得多,便携带着工具只身跑到粤北山区“捞世界”去了。 那时候,粤北是出名的穷山区,很少工匠去那里“发财” 。他们对伍炳亮这样一位年纪轻轻的“木工师傅”的到来,既高兴又信任。每到一条村子,他找个简陋的地方铺上稻草为住所,以番莳芋头为主食,埋头为人们修理门窗?凳椅桌水桶木盆,从不先论
3、价钱,而是完工后人家给多少算多少。老实说,当地人比他更穷。他起早摸黑干一天才几毫钱,花 6、7 天修一副新大床也只得 16 元报酬。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他这样靠手艺到外地艰辛谋生,同样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 ,回到村里便被列上“盲流分子”受到批判。 如今,炳亮回想起这段经历时,依旧全无“悔改”之意,不去计较其“失” ,而着重笑谈其“得” 。他兴致盎然地说,粤北之行至少有“三得”:一是磨练了意志。自己至今业有所成,也是在风风雨雨面前坚持开拓的结果。二是学到了本事。自己无师自通木工手艺,确立了人生方向,否则当不了也当不好家具公司老板。三是熟悉了市场。自己的产品能走向世界,更是得益那时“要用
4、好手艺好产品求得立足之地”的感悟!定位:一心读透两大柜的书籍 改革开放的热潮,令充满营商头脑的伍炳亮精神为之一振,很快便做起古玩生意,成为村里第一位闯入商海的弄潮儿。为把握市场门路,他深知自己文化根基浅,便找来一批有关古玩书画的书刊埋头自学。他3从中不但学到相关的知识,谈起古玩书画中规中矩,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看书学习,让他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从此对真知的追求到了入迷的地步。他克勤克俭,从不随便乱花一分钱,而对一本喜爱的书籍不论价钱多高却说买就买。他豪爽处世,亲朋向他借钱借物易随所愿,而要借他一本心爱的书籍则必遭婉拒。 伍炳亮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审视商海的眼光也越来越
5、深远。他钟情中国传统文化,并决心将其传承发扬光大。1987 年,他通过资本的积累,迈进了古典家具行业。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走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而每个地方的新书店旧书摊则是他必到之地,如果买到一两本心爱的书便自我庆祝,连声欢呼:”不枉此行呀!”他用最好的木料,亲自设计特制两个大书柜,分门别类满满的放上书籍。在他的眼中,这两大柜书籍,每一本都是他的“无言导师” ,每一本都是无价之宝。这两大柜书籍,体现他的从商之道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家,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很有说服力的佐证。 伍炳亮凭经验白手兴家。他一开始便给自己找准定位:从一个人的进步到一个企业的发展,仅凭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努力把经验上
6、升为理论。他正是通过广纳博取,知识面月月不断更新,事业上年年与时俱进。 创业:一意用艺术演绎无言的历史 兴隆明式家具艺术馆,坐落在侨乡台山公益过境公路南端,外观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六层大楼,近 2000 平方的场地展示了 200 多件古典艺术4家具。人们踱步其间,无不为其凝重的历史影照与精湛的艺术魅力所震撼,无不一步三回头地赞叹不已。这里的一切,正是伍炳亮深厚的艺术功力的缩影。 人们总以为,广东生产的家具就是广作家具,北京生产的家具是京作家具。伍炳亮的兴隆明式家具公司总部设在台山,但生产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京作古典宫廷家具。兴隆家具,以上等紫檀、黄花梨为原料,以“高仿”为风格。所谓“高仿” ,即以老料
7、做出古典家具的形象和韵味来。把一件几百年前的家具和他做的家具摆放在一起。不是行家,也分不出哪是古的哪是今的。如果说,仿得“形似”已属不易,如要仿出神韵,仿出意境,就更难能可贵。这不仅仅靠技艺,更在于制作者对传统家具的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在于现代家具艺人与古代家具艺人那种穿越时空的心灵的默契与共鸣。这就体现了伍炳亮的功力。 仿,也有层次高低之分。伍炳亮认识到,明清家具虽然是传统家具的巅峰,但不等于绝对的可无挑剔。所以“仿” ,也有去芜取精、不断创新的过程。从他的家具作品中,行家经常看到一些创新后的设计,或是款式上的修整,或是图案上的变化,或是工艺上的改进。明清家具,素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
8、分则太短”之说,似乎它的形式早已定格。而对这近乎完美的艺术品的创新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尤其艰难,搞得不好,将造成巨大的浪费。但是,伍炳亮做到了。 伍炳亮对家具艺术,有着旁人体味不到的执着的追求。他从来不让一件他看不顺眼的家具从他的跟前溜过去,无论花多少人工、费多少事,5都必须把它做好,做到无任何瑕疵,一旦发现便毫不犹豫地拆开来重做。伍炳亮对家具艺术,有着旁人想象不到的极端的举措。他为使家具更有沧桑感,特意建造一个四壁透风的大库房,将初步加工的家具放进去,一放三年五载,任由岁月尘封,然后拿出来修复为成品。这过程就像酿酒,贮存时间越长久味道越醇香。这样操作,他虽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大了成本,但使他的艺
9、术家具更具古朴韵味。 伍炳亮对家具艺术,有着旁人具备不到的痴情的境界。与他在一起,你会发现他有一个习惯的动作:轻轻地用手轻抚着每件作品,那种深深的情怀,比慈父抚摸爱子更亲切更真挚。他甚至感叹地说:“每件家具都经自己十月怀胎才面世,每卖出一批,心里总空上一阵子,如果不是谋求资金周转,真是舍不得啊!” 多年的实践,伍炳亮形成对明清家具的独特的审美见解。他以企业家的精明,加上艺术家的眼光,去思考、去设计、去营造每一件家具。当人们步入他的艺术馆,逐层欣赏那一组组工艺精良、古色古香、高雅纯朴的古典家具作品时,无不一再击掌赞叹:“伍炳亮是用艺术来演绎无言的历史!” 芬兰古典家具大师库卡波罗慕名而至,伍炳亮
10、陪他考察了兴隆公司的工厂。他看到整个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工匠们技艺高超各司其职;看到那精雕细刻的家具部件与成品,鬼斧神工使之突现“以仿乱真”的境界,由衷地对伍炳亮说:“看了您的古典家具作品,我仿如进入神幻般的梦境啊!” 6伍炳亮的明式家具艺术馆的大门两侧,高挂着一位名家题写的对联:“纳海汇川兴盛业,运筹帷幄隆中人。 ”如今,这位“隆中人” ,已是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社理事会理事长。他的明式家具产品市场,已经从广东延伸到北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他的明式家具产品,2003 年荣获国际家具博览会金奖。 伍炳亮的明式家具艺术馆虽深藏不露,却名声远扬。它那独特的内涵形成一个神秘的磁场,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名流和收藏家。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教授,故宫博物馆研究员胡德生,北京家具行业协会会长周维明,北京古玩城集团董事长宋健文等等,不远千里而来,为的是一睹风采,交流切磋,一了心愿。各地的收藏家猎奇寻宝,也接踵而至。其中一位看中一件馆藏珍品,伍炳亮不愿出让,他便一住多天,软求硬磨志在必得兴隆明式家具艺术馆犹如一颗古朴靓丽的明珠,展示了一位企业艺术家深邃的文化底蕴,同时为侨乡台山增加了一道风景线,平添了引人注目的知名度。 伍炳亮,纳海汇川地创业,纳海汇川地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