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教育学家陶行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学问的动力和源泉。 课堂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讲解而转。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解决问题。课结束时,学生的题会做了,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在这种“只会答”的氛围中学习,只能书他“学会”了知识,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具体要做到;1,教师与学生互相平等。2,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3,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每一位
2、学生。 著名教育家李政道博士说:“学问、学问,就是要学生学会怎样问,学会怎样去思考” ,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而不是随心所欲地问,关键在于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一、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影子” 1 在课题中寻找“提”眼 例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提出“什么是角?它是由几部分组2成的?怎样画角?学习角有什么用?”等问题,起初学生的提问并不规范,甚至会扰乱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要紧,只要我们耐心去引导,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哪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哪些还欠缺,应怎样去提问。只要我们去注重“问”的过程,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到位。为教师的讲授起到画龙点睛
3、的作用。 2 在知识的, “关键处”寻找“提眼” 数学有许多概念和定理教学,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总结出概念或规律,这样的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牢记,更重要的是应用,但往往这样的规律或定理,都有它关键的字眼,忽视了它,定理或规律就不存在。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中规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o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对于学习这一类的知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同时 ”, “为什么要O除外。 3 在知识的“延伸”处寻找“提眼” 解决教学知识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学习新知识为下一个更深的知识做铺垫。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影响着他学习更深知识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抓住契机引导提问,激
4、发学生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解简单方程时,个别同学有困难、厌学、觉得直接加减多方便,中间偏要冒出一个“X”不知他的作用,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问, “学习方程有什么作用。 ”教师巧妙作答,联系生活实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新知识架起了桥梁。 3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观察法 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事物拿出来,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学生提问后,由学生作答,教师只作精讲点拨。 追问法 当接触到一个
5、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后,可顺着其思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例如:在教“比的意义”时,说比的后项不能为 0,学生追问“为什么” ,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5:0、0:3?教师除讲清道理外,对追问学生应加大表扬。 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 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7、8 的乘法口诀”提问:9 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前后两句有什么联系,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积极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发现,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4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
6、,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察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自己能合作完成的,决不参与。教师就做学生的引导者、方向人。课堂上,提问的方向可随同学的想法而定。 可以向老师提问、学生总认为书本上讲的、老师说的是对的。其实“不怀疑不能得真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会在学习知识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应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时时处处能主动探索和发现,不惟师、不惟上。 可以学生向学生提问,每节课我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取分组对提,争夺“智慧星” 、争当“数学小博士” 、 “聪明小一休”等多种竞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是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我的数学课越来越精彩。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探索研究成了他们的乐趣,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胜利小学) 5责编 臧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