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企业从绿到金之路根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耿盛认为, “绿色总部基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能顺势而为的事情就一定是好事情” 。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40的中小企业在倒闭,另有 40的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不论是前几年的金融危机,还是如今的“民工荒”和“通胀”压力,都在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几年前, “总部经济”还是作为一个新词汇出现在焦头烂额的企业家眼前,并且伴随着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出现。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将其总部或重要事业部门迁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例如健力宝总部从三水迁到广州,吉利总部从宁波迁到杭州,远大总部从长沙迁到北京,希望总部从成都迁到上海形成了一股愈演愈
2、烈的“迁都”风潮,伴随着这股“迁都”潮的兴起, “总部经济”之风愈刮愈盛。 企业借力总部经济转型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总部经济的大背景是几个大的转移。一个是人口的大转移,一个是企业的大转移。产业制造环节向中国的转移,研发向中国的转移,这个大转移变得越来越快。微软中国总裁张亚勤曾描绘过全球产业向中国大转移的过程:最早是把中国当成市场的中心,后来当成研发的中心,现在又把它当作战略的中心,所谓战略就是把销售和总部转移到中国来。 2制造业的研发、销售或者企业总部逐渐地向中心城市或有特色的城市的转移,这就是总部经济的一个主要背景。 随着高科技企业、商贸服务业飞速发展,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巨头企业
3、,他们开始和国际接轨,总部和生产基地开始分离,同时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遂产生对商务园区的强劲需求。目前中国从东南沿海到内地,都掀起了总部经济热潮。 总部经济引领着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它给世界发达国家的 GDP带来的产值已经占到了 80。而在中国,几年过去了,发展总部经济已然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江苏。无锡近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已逐步形成“总部经济” 。去年,无锡纺织产品全面挺进中高端市场,面料和服装的出口单价均为江苏省最高,高出平均水平 20以上。无锡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催生了经营模式的转变。昔日在中低端市场徘徊的不少服装厂,去年以来大规模开拓中高端欧美市场。在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
4、等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逐步将生产制造向苏北、安徽等地转移,目前已有一半产品在外地生产。很多企业将 80的生产量转到苏北,无锡本部则专注于研发、贸易和检验三大中心的拓展。一棉、庆丰、太平洋纺织等老牌纺织企业也纷纷向“总部经济”转型,研发销售中心进入集聚园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厂出市转到外地。 在广州,自从本田、丰田汽车和东风乘用车投产广州后,带动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等项目落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全省涌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1000 多家。 3在北京,累计已有 82 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这里“安家” ,投资总额超过 100 亿美元,其中 62 家都是世界 500 强企业,包括美国铝业、沃尔
5、沃和日本电装等著名企业。3 月 24 日,拜耳医药保健中国区总裁李希烈在 2010 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拜耳全球普药业务总部将从德国迁至北京,今年 6 月前完成搬迁工作。同样,在上海,累计入驻上海浦东新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 160 家,约占上海全市总量的 50。 总部经济不仅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目前,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沈阳、青岛、石家庄等城市都把总部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如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发
6、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 “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 。 总部经济从传统走向“绿色”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走向绿色在本世纪初已初现端倪,现在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未来我们不仅要发展总部经济,更要发展绿色总部经济。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以产品为根本转向以产业链为根本。绿色产业链是一种绿色生产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把经营目标从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资源浪费最少、对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条件下4实现利润;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做到绿色环保。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这是
7、又一次的产业升级。 “广东的很多企业家已经看到了绿色转型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一线希望,但是怎么样把这一线希望拧成一股绳,现在还缺少这样的平台。 ”根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耿盛说。经过与清华大学绿色建筑设计、中国社科院环境城市规划所长达两年的研究和合作,同时也与众多企业家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后,曾耿盛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转变载体绿色总部基地。也即是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建设运营之中,从低碳商务、低碳运营以及低碳服务三个方面出发,重点引进金融类、能源类、组织类、专业服务类等低碳行业企业进驻,建成集研发、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低碳产业总部集群。 据介绍,目前国内的低碳产业园都
8、主要是以绿色技术为主,即在硬件上下工夫。 “现在的绿色技术很多,但是彼此之间很多并不配套,判断标准也不一致,因为整个绿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曾耿盛说。尽管因为成本和技术与产品不配套的问题,他和团队每天都在作“痛苦的选择”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 2011 年 1 月 30 日,曾耿盛的“中企绿色总部广佛基地”与世界第二大电梯供应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签约。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将为在佛山建设的、总投资超过 20 亿元的“中企绿色总部广佛基地”提供新型低碳节能电梯。 “迅达成本比别的高,但是它用了最好的无机电梯,在小栋写字楼里电梯使用炭消耗最少。 ”曾耿盛介绍说。接下来,他还会把空调、污
9、水处理、太阳能等绿色技术也运用到项目上。 5不过,曾耿盛的绿色总部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在软服务上。 “我们不仅是企业物业服务的管家,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也是企业产业升级的管家。”他说, “比如人才培训、金融咨询、产业信息服务,甚至是员工的体检,我们都会为企业整合一些平台。 ” 目前,除了广佛基地,曾耿盛也在深圳、常州、北京、成都、南京等城市进行选址。 “绿色总部基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能顺势而为的事情就一定是好事情。 ”曾耿盛说。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坚定地认为,绿色总部经济的产业战略将是未来三十年世界产业的前景,将为未来的总部经济打下一个基本的框架。 转型中的商机 对于做了十几年
10、房地产的曾耿盛来说,绿色总部基地既是他绿色人生的开始,也是他建筑人生的转型。 “房地产行业正处在调整阶段,我在这个时候选择绿色总部基地,也是在转型中看到了商机” 。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边华曾公开表示:“未来,低碳技术将是房地产企业新的竞争力。 ”他还告诉媒体记者, “28房产建筑行业无可避免地处在风口浪尖,我国每建成 l 平方米房,排放 0.8 吨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贡献50,我们所有建筑节能达到 70标准,可以减少 2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航空业停业 5 年。 ” 据有关资料显示,人类从社会获得的 50的各种原料,用来建筑。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环境总污
11、染的 34,建筑6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的 40。中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 50,而建筑能耗占到中国全社会能耗的 40。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也表示,建筑行业已经走在了不破不立的关键时刻,绝不能再采用什么权宜之计,而必须从理念开始,掀起一场低碳生活的大革命。知名财经作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评论:“红色中国”向“绿色中国”的转变,将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最近 1 年半时间里最有象征意义的现象。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如何才能在环保和盈利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丹尼尔?埃斯蒂和安德鲁?温斯顿,前后花费十几年的时间,
12、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将极富价值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从绿到金一书,以多年的经验和对全球数百位企业领导人的采访为基础,为全球高管解决环保难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从绿到金”的范式和方法。 绿色正在构筑企业新的竞争力,通用汽车等高耗能汽车濒临破产,而丰田、本田等小排量车型销量节节攀升,甚至像高盛和蒂芙尼这样业务相去甚远的公司也都宣布了与环保相关的动议。 曾耿盛认为,绿色总部基地是一件多赢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50以上的绿化率、独栋别墅办公、离中心城区 40 分钟距离等硬件措施,能为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并且通过集群效应和政府支持,企业的成本也会比较低, “我们会很清晰地给我们的人驻企业做成本核算” 。 对政府来说,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研发等高端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创新资源效能,7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新溢出、辐射带动效应,完善城市及区域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