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环境下杀人罪的作为义务来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544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定环境下杀人罪的作为义务来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特定环境下杀人罪的作为义务来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特定环境下杀人罪的作为义务来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特定环境下杀人罪的作为义务来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特定环境下杀人罪的作为义务来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特大雪灾引发对气候报道的再思考2008 年初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灾害再次成为中心话题,上至中央决策层,下至地方官员、平民百姓无不对天气变化、气候走势格外关注。相应地,媒体上有关气象和气候变化的报道也越发受人瞩目。但遗憾的是,以笔者有限的观察,国内大多数媒体虽然都对气象、气候报道越来越重视,有关的报道往往能在头版和重要时段刊播,然而多数报道却不尽如人意,多局限在传统的天气预报范畴,往往只充当了气象部门信息转播员的角色,无法对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作一定的解读,也鲜见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分析气候事件的报道。这种状况,显然很难适应当今气候变化的现实对气候报道的新需

2、求。 这次雪灾提醒我们:受众不仅希望了解正在发生的气象信息,而且希望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势、全球的气候趋势;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个人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客观准确而不失时机地将气候变化的真相告知受众,推动全社会成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逐步树立气候意识,知晓我们每个人能为减缓气候变暖做些什么,已成为现代媒体必须承担的使命。 这里,笔者试图就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气候变化报道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同仁们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2气候变化报道面临新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讨论的气候变化报道是一个相对宽泛且复杂的概念,按照现今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科学解

3、释,通常是指因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导致的全球地表温度的升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表现为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等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加剧及干旱、高温、飓风、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由于气候系统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除了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以外,自然变化也不能忽视,加上温室气体的减排涉及国家利益、环境外交等敏感的政治性话题,所以就使得对“气候变化”的讨论似乎变得复杂起来。但本文所讨论的气候报道主要限定在因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报道上。 以上这段说明实际上也间接点出了“气候报道”与传统的“气象报道”的联系和区别。对天气(气象现象)与气候及气候系统这三个重要的概念,

4、我国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有过这样的表述: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 5 个圈层组成的;气候是指长时间内的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基本特征;而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气象现象,比如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就是天气预报,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按秦院士的看法,目前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现在不但大气圈变暖了,整个气候系统也变暖了。这个变化3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如水资源危机、土地退化、沙漠化等。这些必然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影响。 如此看来,与当下天气预报和告知的气象报道有很大的不同,气候变化报道更应

5、关注和报道较大时空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事件。例如此次特大雪灾的形成原因,我国气候研究专家的初步看法是,这是一次由大气环流异常推动,并受到拉尼娜现象直接影响的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这次大雪灾使得我国长江中下游冬季的最多连续冰冻天数等多项纪录指标被打破。有报道说,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加剧的话,这类 50 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今后有可能变为十几年一遇,甚至几年一遇。这些都警示我们做好气候变化报道十分重要而紧迫。 气候变化报道面临新机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就为气候变化报道提供了机遇,此时此刻上上下下都在密切关注,如果相关的报道能把产生灾害的原因讲清楚,显然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气候

6、意识” 。我国科学家已经论证,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华北地区频发的严重干旱,近年来我国的几次严重的台风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全球变暖相关的,而此次特大雪灾,尽管不能和全球变暖直接联系起来,但肯定是一次极端气候事件。所以和专家交朋友,努力学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和极端事件等相关的气象知识,脑中有一幅全球气候变化的图景,应成为现今担当科学报道任务,尤其是从事气象和气候报道的记者、编辑4的一种基本职业素养和要求。这样,在对重大气象和气候灾害作跟踪报道和原因分析时,所写报道的基本概念才不会出错,论述也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除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提供科学家对气候事件的发现和解释外,我们在

7、做气候报道时还应更多地思考气候变化与特定受众的关系,要让普通人感受到气候变化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他们对这件事真正关心起来。能否让我们的气候变化报道发挥帮助社会公众树立“气候意识” ,为环境保护呐喊的作用,关键还是看报道者本身是否有这样的“气候意识” 。 这里试举两例:去年 3 月底 4 月初,上海和长三角地区遭遇近年来最严重的沙尘天气,空气中沙尘弥漫,能见度降得很低。很多上海市民曾认为上海远离北方沙尘源,沙尘暴离自己很远。突遭此事,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汇报科技部几位记者由于平时一直比较关注气候方面的国内外报道,一番议论后马上就联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沙漠化加剧,这次沙尘大举南下

8、,正好说明沙漠化在扩大。于是任荃和许琦敏两位记者立刻向京沪的专家求证,很快写出一篇题为沙尘南下,上海准备好了吗?的报道(2007 年 4 月 4 日文汇报一版) ,指出对沙尘逼近的事实,我们的市民和政府管理部门应早做准备,同时还报道了一位科学家的观点:沙尘暴研究应该更多地进入南方地区政府部门和科学家的视野,对于沙尘的研究,我们不能置身事外。 另一例子来自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中英气候变化进修班。英国卫报记者保罗布朗在演讲中说道,由于近十年来媒体报道等多种因素5的作用,英国人联系到周围春天提前到来,夏天越来越热,干旱严重的现象,对气候变化的结论都非常认同,认为这些变化的诱因就是全球变暖。在英国,人们

9、一般开始交谈时往往以谈论天气开始的,现在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人们在谈论天气之后,紧接着就是谈论关于气候变化的话题。英国民众有较高的“气候意识” ,虽有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因素,但该国的媒体也功不可没。在英国,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经常可以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英国的卫报 、 独立报 、BBC 等都设有专门的气候或气候变化专栏,并有一批著名的气候报道专栏作家、记者开设的专栏和博客与读者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英国的老百姓对媒体上介绍的生态住宅、家庭发电等都很热衷,跃跃欲试的家庭很多。英国人的“气候意识”和“环保意识”可见一斑。 每年 34 月是我国沙尘多发的时节,进入夏季又会面临高温干旱,这些气候事件发生

10、之时,正是媒体扩大气候变化报道影响力,帮助提升受众“气候意识”的好时机。 以笔者有限的观察,国内媒体中在气候报道方面形成特色的有北京青年报、科学时报、南方周末、中国气象报、中国环境报、财经杂志及其网站等。今年初,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举办的“中英气候变化报道研修班” ,开创了中外合作探讨促进气候变化报道的新方式,受到业界的欢迎和好评。 气候变化报道面临新课题 6以上讨论的气候变化报道是媒体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基于全球变暖的事实,而且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以突然、急剧方式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这些都是新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