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推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动推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动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新世纪中国文学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主办:文艺报社 四川省作家协会 承办:当代文坛杂志社 时间:2007 年 4 月 22 地点:成都市 完整地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吴秉杰 艺术创新或者说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代代相因、永远新鲜的课题,它联系着时代的特征、发展的要求和实践的途径,更和作家、艺术家们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密切相关。设想一下, “五四”激进的前辈提倡新文化要求废除汉字,如此文学将会变得怎样?鲁迅先生也曾建议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虽然他自己著有中国小说史略
2、 。那是一个革命的、激进的时代。再温习一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江泽民在五次、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可以发现他们在谈到继承与创新问题时也各有侧重,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论述艺术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可能是最充分、最明确也最具辩证意义的,反映了我们文学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的阶段。从当年的“寻根文学” 、 “新写实” ,到今天的先锋小说回归或者说新古典主义,以及女2性叙事和历史叙事相结合,新历史主义从解构的虚无主义走向了对于历史文化语境的探寻,我们处处都能看到“继承”与“创新”的痕迹。 历史上有许多次创新
3、是用“复古”的形态出现的,譬如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以及中国的古文运动等等。马克思称这是“穿着这种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历史题材创作、先锋小说“胜利大逃亡” (他们一般愿意把自己新作称为新古典主义) ,是否也包含着要“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的意思呢?我认为,讨论继承与创新需要有一种辩证的眼光,那就是把历史的观点和逻辑的观点统一起来, “从抽象到具体” ,不仅要看到它们具有完成形态时的规律, “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 (资本论第一
4、卷第二版跋) 。由此,我们才能完整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文学发展。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 在新的事物中听到旧的回声 阿 来 创新当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更与我们这个民族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问题是就文化或者文学而言,创新该如何进行,而与过往的创新又有什么不同,才是值得深究的。 谈到创新,大家常常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并在文学和思想方面,3把八十年代放得很大,已经给它镀上了层层的金色。的确,八十年代文学界一直在讨论的就是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但那时的创新主要还是在国门打开时引进外来的思想。就文学来讲,就是大面积地接受国
5、外现当代的思想资源和艺术方面的技术资源。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当的都是二传手,用外来的观念来观照现实与人生。但现在如果特别高估八十年代作家的意义,我个人可能不太同意。归根究底来讲,他们本身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创造什么特别崭新的东西。 今天来谈创新,和当时的情形又有所不同。那时谈外面新的东西,引入新的东西,将其中国化,有批判与启蒙的意义。但今天,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经常在写作过程中或者说考虑写作的过程中问自己,从一般泛泛的基础上来谈创新,它有什么意义? 批评家说到文学的最大不足,最重的说法是文学跟不上时代。意思是生活很新很新,而作品却很旧很旧。但我的疑问是今天的生活真的很新么?稍微读一点历史就
6、能知道,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正在经历的很多东西,那些先发展的国家他们已经经历过了。不信我们换一种方式,即以和当下现实映照的方式读一读马克?吐温,读一读菲兹杰拉德,读一读史坦倍克,肯定会有有趣的发现。中国今天的现实看起来繁复无比,但是从本质来讲,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表现、人的表现真有那么大的差异吗?我看没有。我们的确没有让现实在文学中得到理想的表达,但这可能并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形式不够的问题,也并不仅仅在于文学作品是不是及时反映了生活潮头上那些新鲜浪花的问题,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问题,这是艺术的能力,也是思想的能力。在我看来,反4而可能是对旧的东西研究不够的问题。 再举一个很多人谈创新时都
7、要举的例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至少在我有限的闻见里,谈的都是这个作家如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反映了一种魔幻的现实。魔幻的现实是什么却语焉不详。其实,就小说描写的现实来说,就是跨国公司时代对某种资源的开发,造成了马孔多镇短暂的繁荣,以及随着市场变化和资源枯竭而来的衰落腐朽,以至于遗忘。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是不是表现现实一定就要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换句话说,是不是照相般的或摄影般的记录是文学表达现实最有力的方法? 我觉得,文学在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面貌与不同的立场。在八十年代,如果说生活是一艘船的话,那么文学就需要做一面扬起的帆。帆呼唤的是来自远处的风,然后来接纳这个风,把这个风的力量传递到
8、这个船身上,从而借此推动船的前进。但在当下中国,我们太过关注生活表面的新了。在社会制度和生活各个层面,大家都说新而不说旧,这个时候生活这艘船可能太快了一点。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把欲望之手伸起来,变成了帆。我个人或许还是希望这船稍慢一点,我想这个时候文学是否应该呈现出一种保守的态度?所有读过世界文化史的人都知道,不是每一个文化大师时时处处都是激进的,先锋的,甚至有的文化大师,他一直就是保守的,他总要站在与整个趋势相反的那个方向。在文学发展的某个时期,大家都在做帆的时候,或者在风更大的时候,他可能觉得是台风要来了,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停下来,他需要沉到水底。这时,他看到下面的水流还是原来的水流,浪花时时
9、变幻,而水大的循环方式5并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创新归根到底在文学上要培养的是一种把握认知与表现这些认知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什么东西的时时变幻。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文学不仅需要发现新的东西,更应该能从新的事物听到旧的回声。我并不反对创新,我坚决支持创新。但从我的理解上来讲,创新不是一直去追逐潮头上的浪花。我们要关心不同的方向,不随潮流而动,这也是一种创新。 文学的创新,是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发现可能性。 所以,把创新放在四川文学这个语境中谈,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创新时,便自我取消了一些东西。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四川文化的特色。既然我们说四川文学,它便有一个地域和文化创作的层面。我
10、相信在文学写作过程中,没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也不一样。多读历史,历史告诉我们的,恰恰是无数次被印证过了的。 (作者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创新将使文学重新获得尊严 王 干 创新将使文学和文学批评重新获得尊严。当前,文学界有两种不对称:一是文学创作与日新月异新生活的不对称;二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现实的不对称。文学现实的版图在扩大,文学的界面在延伸,文学的载体也从单一的纸质媒体走向多媒体的网络时代,博客等新形式的出现扩大6了文学的容量,也稀释了文学的含金量。如何解决这些新的现象,需要作家和评论家掌握新的思想武器,尤其是将优秀
11、的传统文化转向为新的文化武器,营造新的精神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系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评论家) 关于文学创新的思考 曹纪祖 文学创新是时代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古人云:“时移而事易,事易而备变”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新时期以来,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 GDP 崇拜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的社会正步入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轨迹。“和谐”成为时代的主题。 “人性化” 、 “民生” 、 “惠民”等,成为社会的关键词。在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文艺界寄予殷切期望,要求文艺界为构建和谐文化做出贡献。这就
12、为文学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是文学流变不竭生命力的体现,是文学发展自身内在规律的要求。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五四”新诗到新时期诗歌,后者无不是对前者的创新。正如王国维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继承与变创,坚守与突破,是文学创新所必须把握的辩证法。文学创新,在当前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简单的“文以载道”观念的突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7事而作” 。文学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人心,有为于社会政治,这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文以载道”的观念被推向极端,文学的审美特征被消解,文学沦为“席勒式的单纯的政治传声筒
13、”和“标语口号” ,成为“图解政策” 、 “配合改治”的简单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拨乱反正,这种情况得到根本改变。但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还不时影响着文艺的健康发展。比如一提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去表象地描绘农村生活。只有真正突破“文以载道”观念的束缚,充分认识文学作为美学范畴的存在,本质地反映社会生活,才能真正消除机械反映论、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论等旧有文艺观念的影响。 二是对“愤怒出诗人” , “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传统文学理念的突破。关心民间疾苦,忧患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必须继承。但不是那种士大夫式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关注,而是身处其中,与民同在,血肉相联, “一枝一叶总
14、关情” 。作家首先是普通人,而后才构成一种文化现象。 三是从“和谐”意义上诠释“休闲文化” 。在创作中“以人为本,适其性情” ,注重人情需求的方方面面。关注社会政治,书写时代风云,卷起笔底波澜,浓墨重彩描画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依然是文学不可缺失的责任。但健康有益,悦愉身心,放松精神,陶冶性情,利于和谐,也是当今文学应有的多彩多姿。 文学的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创新首先是思想内容的创新。思想永远是高扬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旗帜。没有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肯定是苍白的。新的时代文学,应有新的思想内涵。这8就要求作家要有把握时代脉动的思想敏锐和观照社会生活的高远目光。其次是话语方式的创新。
15、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现代人的交流、表达方式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文学的体裁、风格、语言方式都应有新的变化。应当鼓励文体革命,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在多样化的探索中,坚持文学的基本品格至关重要。文学终归是情感性质的表达,美学意义的表达。在亲和人民的同时,应在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上,重塑文学的尊严。这在炒作成风的商品经济背景中,更有其重要意义。 创新是文学永恒的动力。作为人类精神形态的文学,因人类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追问而常写常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命的奥妙无穷决定了文学的奥妙无穷。 “我们是谁?我们何由而来?何往而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秘书长、评论家) 新世纪
16、文学创新发展断想 罗 勇 新世纪文学是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一脉相承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方能推陈出新。近 30 年来,当代文学创作一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文学题材越来越宽广,作品风格越来越多样。但不容否定的是,对处在转型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而言,面对变化着的现实,作家、批评家往往不能提供一些新的审美想象和经验形式这就涉及到作家的精神资源问题;不少作家都会觉得今天的生活在变化,感触也不少,但构造作品的方式却很难相应地作9出调整,一旦落笔写作,那种既定的美学惰性常常会拖着你走入一种缺乏创意的平庸之中。时代在变,文学的叙事方式也在不断变革文学必须找到一种新的
17、表现方式来重建或者激活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消费大潮的涌动,文学的日益消费化、商品化,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庸常的社会化故事和对时尚生活的临摹这就涉及到文学叙事的单面化问题,一大批写作者尤其擅长写丑陋的事物、写人性之恶、写日益膨胀的物欲景观却很少有温暖人心的东西。他们也在写人世和现实,但其私有经验或某阶层经验未能与普遍经验或人类经验接通,在发现或体现生活本身更多的丰富性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总而言之,创新精神不足,文学的原创力在衰退!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如今“文艺观念、文艺创作方式、文艺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文艺的生产、服务、传播、消费形式
18、日益多样化。 ”70 后 80 后作家、打工作家、自由撰稿人、网络写手不断涌现,所谓消费文学或快餐文学、博客或网络文学、图像文学、新民间文学或新通俗文学潮流涌动。此情此景,按某些评论家的说法是“当下的文学已经或正在成为死去活来的文学那种传统的富有灵韵的文学正在死去,一种新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文学正在获得新生” 。对这支文学队伍和这些文学现象,我们应以宽容的心态加以关注、研究,以期形成合力,将当下文学共同向前推进,如此新世纪文学的创新发展将大有希望。 (作者系当代文坛主编、评论家) 10略谈新世纪我国文学创新的方向 梁 枫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在这里,胡锦涛总书记不仅明确提出了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而且也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历史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为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不能仅仅是过去某些繁荣局面的简单重复,而是必须适应时代前进的节拍,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贴近社会实际的优秀作品,才能成就中国文学史上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看,盼和谐、求和谐已成为人民的共同心声。人民群众一盼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二盼内心的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是实现人的内心和谐的文化源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