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608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2009 年 6 月 13 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当日上午,在海宁市文化馆展览大厅,9 名青年艺人一字儿排开,齐刷刷地行着跪拜礼,与他们面对面的是陈伟炎、王钱松、胡金龙等 9 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艺人王钱松还向自己的新徒弟张英赠送了“技艺百宝箱” 。次日,海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称为“薪火相传”的拜师仪式,以及介绍了“非遗”藏品展览和皮影戏晚会的热闹景象。至此,从1996 年 3 月第一次报道海宁皮影“郎家班”第四代传人郎自立复出的新闻算起,海宁日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宣传已持续了整整13 年。在新闻界,这也许是对“非

2、遗”关注最早、历时最长、报道最多的一家地方报纸。 海宁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 项,嘉兴市级项目 20 项,海宁市级项目 47 项。从皮影“郎家班”到“徐家班”,从硖石灯彩艺人孙惟君到陈伟炎、胡金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宣传中,海宁日报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努力使地方报纸成为引导“非遗”保护的主力军。 农家庭院中“皮影”的复活 1996 年春节,在海宁的农家庭院里,三张方桌搁三扇门板,两根竹竿撑2幕布一块,鼓乐声中,几个皮影蹦蹦跳跳、活灵活现地演绎着世态万象。3月 2 日,海宁日报报道了海宁斜桥皮影剧团复出的消息。

3、这是皮影传人郎自立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 皮影、灯彩、剪纸、滩簧、元帅庙会等艺术技艺及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永远记忆。而眼下,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已濒临消亡的境地,地方党报应该凭借其传播优势,及时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重任,“把根留住” 。5 月 1 日杭州宋城开张,斜桥皮影剧团前往搭台演出,海宁日报不仅作了现场报道,还连续推出海宁皮影风采依旧 延续皮影的美丽等五篇述评文章,及时引导了公众对民间文化遗产审美价值的关注与认识。 1998 年 8 月,文化部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首次普查。有人认为,这是费了老半天的劲儿干了一件“丢西瓜捡芝麻”的事儿,还不如去招商引资办企业。为此,海宁日报

4、文艺副刊推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专栏,两个月内集中刊登了灯彩佳话 硖石迎灯纪事 皮影史话 海宁皮影传人等 4 组 23 篇文章。每组文章占据副刊四分之三的版面,讲述硖石灯彩、海宁皮影的过去和现在,以鲜活的典型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价值。如皮影戏就有“养蚕人家要唱蚕花戏,男婚女嫁要唱暖房戏,儿女周岁要唱抓周戏,爹娘五十要唱祝寿戏”常常一家唱戏,全村闹猛,洋溢着和谐民风。 与此同时,记者跟随着普查人员先后到斜桥、沈士、长安、许村、黄湾、袁花、丁桥等地的农家院,采访民间艺人五十多人,两个月间连续刊登“捏粉人”艺婆胡杏华 蚕乡人跳起“马头舞” 花灯老人沈顺林3蚕乡最尚皮影戏等专访文章 38 篇。这

5、些古老的民俗表演,经文字描绘和镜头定格,为大家留下了一扇扇可以窥见祖辈生活情景的窗户。 400 则故事记录“民间的记忆” 海宁日报有个副刊叫“海宁潮”,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宣传灯文化、潮文化和名人文化为宗旨。我们发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将硖石灯彩、海宁皮影列为“三大文化”的重要题材,作长期宣传。 目前,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海宁艺人共 35 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人 5 名,他们都是海宁日报周末版与副刊“弄潮儿” 、 “艺术名流”等专栏上的典型人物。40 年前,浙江皮影戏队在杭州为

6、陈毅元帅及外宾演出,郎自立和他的伙伴“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演活了有 800 年历史的江南皮影戏。如今,郎自立和他的“郎家班”仍神奇般地活跃在海宁乡间 2000 年 9 月 2 日,海宁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记者专访皮影“郎家班” ,以“郎家班的新传人” 、 “天堂里的美丽” 、 “皮影生涯不是梦” 、 “他守望着最后一个草台班”四个插题,叙述了“郎家班”第四代传人郎自立半个多世纪充满传奇的皮影生涯。此后,海宁日报以集中、持续、多样的方式报道了皮影、灯彩的几代传人。 灯彩人生追述硖石灯彩老艺人孙惟君的故事,66 盏“茶壶灯”献艺西博会讲述灯彩艺人陈伟炎4的创制新灯艺的

7、故事,硖石灯彩挂到新西兰讲述灯彩新传人胡金龙携硖石灯彩漂洋过海的故事,七旬老艺人想再演皮影戏讲述沈圣标重组江南皮影团的故事,海宁“剪纸王” 讲述王钱松制作皮影偶人的故事,皮影馆又闻锣鼓声讲述“徐家班”传人徐二男的皮影人生,18 岁的皮影女艺人讲述女学生陈沁岸拜师学艺的故事13 年间,海宁日报刊登的四百多则传承故事,讲述了几代传承人的身世与情感、忧伤与希望,不仅让公众了解“非遗”强大的生命力,还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提供了文化土壤,使其传承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06 年 11 月,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电影皮影王,片中表现皮影艺人传奇人生以及海宁皮影独特魅力的故事,其素材就出自

8、海宁日报的“亲近性新闻” 。2008 年 5 月,浙江省文化厅编著出版“非遗”代表作丛书海宁皮影戏,其中大量的文字、图片均摘自海宁日报历年来的相关报道。 皮影、灯彩远涉重洋 硖石灯彩、皮影、哈头歌、骚子戏等,这些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艺术、手工艺等各个领域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靠口耳相传已难以延续与发展,必须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才能发扬光大。 多年以来,海宁日报与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形成一个共融互补的互动平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得到了“立体”播报。如 2000 年 9 月 2 日,海宁日报刊登皮影5“郎家班” 一文;9 月 15 日,浙江日报“钱塘

9、周末”转载此文;紧接着,浙江电视台“亚妮访谈”节目制作播出专题一个七旬老人的守望;不久,郎自立等五人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北京王府井饭店登台表演,在“东方时空”节目播出。2001 年 2 月,硖石灯彩应邀赴新西兰参加第四届“中国新年灯会”,13 盏灯彩漂洋过海,高挂在“南半球乐园”奥克兰的夜空,赢得“天下第一灯”的美名,海宁日报、浙江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均以海宁灯彩光耀奥克兰为题报道这一盛事。当年 3 月 24 日,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观看郎自立的皮影戏闹龙宫,予以赞扬,中国文化报和海宁日报第二天就登出这一消息;当年 8 月,人民画报刊登海宁日报记者采写的郎家班:延续皮影的美丽一文和五幅照片 2

10、002 年初,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海宁以硖石灯彩而获此殊荣。当年元宵佳节,南京瞻园举办为期一月的“浙江硖石灯彩展”,180 盏硖石灯彩在此张灯结彩,尽展辉煌。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开设专栏,每日一题报道硖石灯彩的千年灯事、文化特色和制作工艺,28 篇文章均由海宁日报记者撰写。灯展组织者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不仅在互联网设制宣传网页,还在秦淮河畔夫子庙举办硖石灯彩图片展,上百幅精美图片由海宁日报提供。后来,新西兰、俄罗斯、德国、乌克兰等国的记者多次到海宁采风,将镜头对准了皮影戏、硖石灯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通过跨媒体互动平台的推介,我们让中国“非遗”获得国际性的关注,从而为其传承赢得

11、了更为广阔和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2003 年元宵佳节,徐二男、沈圣标等皮影艺人应邀赴新西兰奥克兰市表演,海伦?克拉克总理观赏了闹龙宫 、 火焰山等传统剧目后,高兴地与他们合影留念。6几天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和海宁日报均图文并茂地报道这一盛事 2006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宁皮影和硖石灯彩榜上有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5 岁的徐二男在颁证会上说:“这上面有记者们的一份功劳,没有新闻宣传谁会认识我们,哪有今天这份荣誉呀!” 为薪火相传助力 1998 年 11 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82 岁的孙惟君去世。两年后,硖石灯彩社社长胡金龙着急了:当年他

12、拜孙惟君为师,掌握了灯彩制作的针、拗、结、扎、刻、画、糊、裱独特工艺,如今儿子未承父业,不学灯彩学了电脑,招徒广告张贴了一个月仅引来七名 40 岁左右的下岗职工。眼下自己年近五旬,这“八大技法”该传给谁呢?海宁日报以硖石灯彩期盼传人为题将他的心事传播开来,很快引起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不久,硖石灯彩社搬迁入职业高中的校园里,作为工艺美术班学生的一个实践基地。此后 4 年间,他在该校招收了七十多名学生艺徒。这一年,师徒以针代笔制作了一盏品字亭大型灯彩,送去新西兰展出,被当地华人称为“天下第一灯” 。 2002 年 3 月,69 岁的皮影传人郎自立诀别人世。记者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一个民

13、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海宁日报因而发出“一声叹息”:“别断了香火才讲传承!如今海宁仅剩十多名皮影艺人,最年7轻的也已六七十岁了,他们希望组建个草台班,再演几年皮影戏,带出一批接班人,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免于失传。 ”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草台班”一路绿灯。 2004 年 11 月,65 岁的皮影老人沈圣标邀集八位老艺人成立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并聘请徐二男作艺术指导,陆续招收了六名年轻人。2005年 4 月,沈圣标想招几名十一二岁的新徒弟,有人怕学艺影响了读书拿不到学历,想学而不敢学。海宁日报一边在报纸上呼吁“让学艺孩子不为将来

14、担忧”,督促有关部门重视艺人的学历问题;一边联系浙江青年艺术学校,帮助老艺人从学生中招了三名新徒弟,一边读书一边拜师学皮影。后来,教育部门有意在该校增设皮影专业,使皮影艺术终于后继有人。郎章铭是郎自立的孙儿,刚刚大学毕业就加入江南皮影剧团,立志做一名皮影戏的传人。2006 年 12 月,在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节演出的鸡斗获金奖、 闹龙宫获银奖。从 2006 年开始,江南皮影剧团应邀至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沈家门、绍兴、临安、千岛湖、江西鹰潭、江苏天目河等地演出。2008 年春,徐二男、沈圣标等艺人赴台湾参加“浙江艺术周”演出。当年,江南皮影剧团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15、有了“非遗”传人,还必须培养热爱“非遗”的消费大众,营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正月初五盐官“追钱潮”,二月初八皇冈“轧太平”,三月清明花市,五月端午庙会,还有中秋观潮节、皮博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历来是海宁民间艺术传人大会演、大交流最活跃的日子,也是海宁日报大显身手的舞台。当郎自立引领着七名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在8后台舞动时,摄影记者将此画面定格,成为第二天海宁日报的封面新闻。离休干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原文艺处处长施振楣住院治病时看到这张照片,执意出院,一定要到海宁去见一下这个皮影艺术“草台班”的守望者 壮观的许巷舞龙、动听的“哈头歌” 、美妙的蚕花马灯舞、惟妙惟肖的许村粉塑13 年中,海宁日报刊出的一千多幅海宁“非遗”传承人照片,串在一起如同一个个生动完整的记忆。这些图片报道既推出了新的“非遗”传人,也提高了观众对“非遗”的欣赏水平。王超英的永不消失的皮影戏(组照六幅)获全国第 22 届摄影艺术最高奖,又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比赛银奖。 (作者单位:海宁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