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508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全然和谐:直面语文课程特点的平衡之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特点的定论。但如何实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实践中往往有许多教师难以把握。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好比是语文课程的两条腿,只有两腿和谐律动、协调前进,才能使语文教学一路远行。要想做到这一点,贯穿其间,平衡艺术显得十分重要。平衡,就是要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统筹的研究,不搞偏废;就是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全然和谐,讲究适度,不顾此失彼,不轻此薄彼,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有机融合,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 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阅读教学而言,其最基本的策略就是,既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

2、神世界,又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而且两者必须融合在同一过程中,才能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为实现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的统一,须带学生走进教材,以课文情趣、作者情愫、课堂情境,去撞击学生心灵,从而激起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实现言语发展与情感陶冶的和谐同构。如教学一株紫丁香 (苏教版第三册)一文,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系统、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本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一教师这样引导,2请看教学片段: 师:老师仿佛听到了紫丁香的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你们听到了吗? 生:没有听到。 师:那就让我们快点拿起书来轻声读一读第三、四节,你就会听到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 (指名读课文) 师

3、:“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 ,你能说说像什么声音一样动听?(想象说话) 生 1:好像淅沥沥下小雨的声音。 生 2:好像小朋友们沙沙写字的声音。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声音让人听起来是那么动听。谁再来读读这一句。看谁能把这沙沙响的声音读出来。 (同桌互相练习读,再指名读) 师:听着大家的读书声,我好像听到了绿叶在唱歌,如果你就是那绿叶,你会唱些什么?化叶为我 生 1:老师,老师,我愿变成一只快活的小鸟,每天飞到你的窗前,给你唱动听的歌。 生 2:轻轻的声音,灯光在闪烁,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老师你还在工作。老师您辛苦了! 师:唱得多好听啊!小树在老师身边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一棵小树,你会怎么

4、说?化树为我 生 1:老师,老师,你工作这么累,快点休息一会儿吧,欣赏一下我3们给你送的紫丁香。 生 2:老师,祝愿你永远想这花一样美丽,永远年轻。 师:说得多好啊,让老师大吃一惊,你们这么小,就能体会出老师的辛苦,真是一个个尊敬老师的好孩子。 上述教学片段,教者通过活化教材、优化教程,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并辅之以两个假设提问,学生的身份得到了转变,思维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更“化叶为我” 、 “化树为我” ,便轻而易举地从文外进入了文中。置身其间的学生不仅心灵得到了舒展,个性得到了张扬,语言得到了飞扬,而且文中裹藏着的深邃精神内涵也随之暴露淋漓。二、有机整合,实现训练与感悟的和谐互生

5、追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 ,其渊源久矣。然自 2002 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后,由于标准通篇很少提及“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都是“感悟、体验”等说法,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诸多偏向。其实,这是没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我们要做的是千方百计寻找“语言训练”与“情感感悟”的结合点,把着力点放在研究如何加强“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整合利用上。如一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 (苏教版第七册)导入新课时,正是合理运用了训练与感悟,效果很好,请看片段: 师:同学们,在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美术教育家,4名叫徐悲鸿,你们听说过这个人物吗?(生自主介绍)想不到同学们对徐悲鸿了解得这么多、

6、这么深,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他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徐悲鸿厉志学画,故意将“励”写成“厉” ) 生:(纷纷举手)老师, “励”字写错了! 师:是吗?我看看。 (作打量状)哦,还差一个“力”呢!这是“严厉”的“厉” ,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 。 (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 “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谁有不同意见?(生默然。片刻后,环视全班)大家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 ,这样写起来也

7、容易一些。 (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 )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这些问题问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特别是“励”和“立”在使用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生读课文) 上述教学片段,有机裹藏着这样两种教学方法训练与感悟,且运用自如,整合和谐。教学伊始,教师便引导学生从生活积累中寻觅徐5悲鸿的有关资料,为学生阅读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紧接着,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发现” ,再通过分析“励”的字形,比较“励志”与“立志”的异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等训练形式,学生一定会很轻

8、松地掌握了字形、理解“励志”意思,课文内涵也一定会在训练与感悟的共生中昭然若揭。这般扎实教学,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拥有了批字入文、批文入境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 三、有机结合,实现积累与运用的和谐共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提升语文素养,还必须注重挖掘语文资源,开阔学习空间,增加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运用。在处理积累和运用的关系上,我们要以积累为运用奠定基础,以运用为积累提供条件,从而使语言积累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活跃因素,一旦需要,就可以变成他们解读语言、表达情感的有效的因素,并在不断的盘活中增值。如学会查“无字词典” (苏教版第五册

9、)一文,主要说明生活是一本大字典,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一教师为让学生深刻领悟此内涵,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请看教学片断: 师:课文中爸爸引导“我”查“无字词典”来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 ,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理解“骄阳似火”是先提出词语,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而理解“惊涛拍岸”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再与词语对照。 师:现在谁还能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夏天的中午一丝风也没有,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挂在空中,花6儿藏起了笑脸,树叶晒成了卷儿,知了在树丛中不停地鸣叫,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 师:你们解释得真是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正理解“骄阳似火”这个词了。谁还能举例说明会这

10、种方法查“无字词典”呢? 生:我会解释“五颜六色” 。秋天到了,我们校园里的菊花盛开了,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 师:你们不仅会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一个词,还会用同一种现象解释两个词,这很好。你们能举例说明会用第二种方法查“无字词典”了吗? 生: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当我从电视上看到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走出机舱的那一刹那,我不由得热血沸腾。当鲜花和掌声簇拥着这位英雄时,我想到了“英姿飒爽”和“气宇昂昂”这两个词。从前来迎接的人群表情来看,我又想了“欢天喜地”和“兴高采烈” 。 师:说得真好。你们能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电视上看到的镜头来解释一些词语,说明你们真正学会查“无字词典”了。生活处处皆语文,让我们把学习语文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吧! 上述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查“无字词典”的两种方法,一是词语找生活,二是生活找词语。接着拓展学习资源,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有关词语。再接着教师开发、唤醒、激活这些经验资源,条件反射地涌现出与生活场景相匹配的诸如 “英姿飒爽” 、 “气宇昂昂”等词语。这样的实践形式,看似简单,实则经历了一个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和谐共济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生命潜能的需要和生命个性7的健康满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创造力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