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一、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移 ,他先揭题并了解一下学生对“平移”的理解后马上呈现学生喜欢的游乐设施“跳跳青蛙”和“奥迪车标”等,学生熟悉的门窗和电梯等物体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是不
2、是平移?由于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二、搜集生活素材,改变例题形式 2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这一观念已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引起重视。但付诸教学实践时,教师们又重新回到“课本”中,关于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理念,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这虽与教材内容有关,但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组教材,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在教学0 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就舍弃了书上的两盆花的静止图,从一场足球赛的比分开始教学:小朋友你们知道在亚洲杯上我们中国队
3、历史性地得到了亚军,在与卡塔尔队比赛时我们 3:0 赢了,你们看了比分,知道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中国队进了 3 个球,卡塔尔队一个也没进”老师接着问:“那这场比赛一共进了几个球,你会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学生马上回答:“3+0=3” “还可以怎样表示?”“0+3=3”。如果两队踢平,最后要射点球决胜负,我们中国队第一轮 5个人全射中了,那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学生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是:50=5,有的认为是 55=0。教师一个创意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而且打破了计算课的枯燥与纯理论的研究,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一种强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
4、望。 三、练习拓展,在生活中应用 在新教材中,题目的形式多样,大多也赋予了卡通形象,很多老师往往停留在这些现成的题目上,认为这堂课我能完成书上的题目我的教3学任务就完成了。因此许多学生只有在课堂内、考试时才感觉到数学有用,当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造成这种现象就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因此我们教师在练习中可以创造 性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教学完了“厘米的认识” ,一位老师就出了一道选择题:“为小明购买球鞋” 。 出示小明脚长 20 厘米,旁边有四种尺寸的球鞋 A:19 厘米 B:20
5、 厘米 C:21 厘米 D:23 厘米。学生一看这题,心情大悦,纷纷抢着说是 B,还有一些说是 C,最后两派人就开始争,认为 B 的同学说:“他的脚长20 厘米,所以选 20 厘米的鞋。 ”认为 C 的马上反驳:“如果脚与鞋一样长,那这双鞋是穿不下的,我们的鞋都比我们的脚稍大一点才行。 ”同学们一听,立即低下头观察自己的脚与鞋,有的学生还脱下鞋与自己的脚比了起来,最后一致认为是“C”最合适。 又如在学习完“乘法的初步认识” ,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下列实物: 师:想象一下, 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生:有 5 行,每行 6 片。 生:有 6 行,每行 5 片。 教师打开盒子取出药片进行验证。 继续
6、逐一出示下列实物,让学生猜测,验证。 4师: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一找。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出示的实物似乎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少教师把它们与“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但这位老师把材料带进了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四、创新作业,在游戏中巩固 新的课程标准降低了对一些内容的要求,如对计算中笔算的复杂程度和速度等,特别是大大减少了新教材及配套用书中习题的数量。这样一来,课内课外作业数量很少,有时甚至没有作业。为此许多老师很忧虑,学生不做适量的题目,能学好数学吗?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发挥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的题目照样可以生活化、情趣化,引发学生极大的热情。 如二年级学习 了“可能性”以后,回家作业就布置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这不就是一个好主意,好题目吗? 又如,在学习了加减乘除后,让学生回家“算 24 点” ,既是一种游戏,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注重从生活实例中引出问题来,将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这往复过程中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还能巩固和升华学生所学的新知识。 5(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实验小学) 责编 / 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