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778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加强电视会议报道可视性的思考各类会议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重要比例,以松江广播电视台松视新闻为例,2004 年会议消息占到了全年新闻播出量的 1/3,居各类消息之首。会议报道中包含了大量政策引导、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但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程序性、工作性内容,充斥着大量静态会议画面,观众往往不感兴趣,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报道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强化电视会议报道的可视性?这就要求会议报道者除了在选材上要进一步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会议报道的可视性,发挥视频信息的传播优势以吸引观众。 1.两类会议报道的传播效果 根据传播效果可将

2、会议报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观众需求的信息,另一类是组织者需求的信息。 例如今年国家出台一号文件要求各地重视“三农”问题,松江区政府就在常务会议上做出“农民零负担”的决定,同时取消农民“减负办” ,成立农民“增收办” ,一“减”一“增”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种会议报道内容涉及群众根本利益,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利民政策和措施,就是观2众需要的、欢迎的信息,也是我们在电视新闻中应该重点报道、做强做大的。 大多数会议报道取材于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阶段性总结、部署、年终总结、工作检查等,这类信息往往离群众生活较远,报道形式又多采用有关领导的讲话

3、,内容“材料化” ,这就属于会议组织者需求并希望社会公众知道的信息。对这类信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弱化、或采取非会议报道形式突出信息重点,以强化观众对此类信息的认同感。我们知道,观众不是坐在会议场所的参加会议者,他们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一个与自己没有直接联系的某部门的汇报材料、工作推进过程、任务计划部署,对观众而言就是“无效”信息,当“无效”信息占到一定比例后,观众就易形成视觉疲劳、听觉屏蔽。受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目前这类会议报道占了区县广播电视台新闻的很大比例,也是区县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不高、地位不高、在观众心目中无足轻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给我们区县台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一个

4、重要命题,在会议报道中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实际出发,抓住信息的新闻点,强化视觉信息的传播,把会议报道做得更活、更富有个性,力求观众喜闻乐见。 2.会议报道组织形式对收视效果的制约 各级会议的组织往往有个过程,各种级别的会议对出席人员的规格、3出台或交流的文件、讲话人员都有明确要求,当然也包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新闻单位无一例外都是接到书面或者是电话通知采访会议的,这就在新闻单位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坐等应邀”现象。记者等着会议的组织者通知采访,拿到采访通知后,索要有关会议文件及议程,通过这些资料来结构报道稿件,这是一种常见的采访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记者往往易把对会议精神的感

5、悟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主动放弃了“二次”创作,仅仅是把会议有关程序和会议参加人员、有关领导讲话当成了报道重点,结果是千篇一律的要求、似曾相识的画面淹没了会议最重要的信息(和公众有联系的信息) 。 目前在记者队伍中存在一种对会议的“模式化”报道形式:先是对时间、地点、会议名称等内容的描述、再是对领导出席人员的介绍、再次是领导讲话的要求、最后是对会议内容的有关描述。这种模式的会议报道稿件占到了区县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大多数,长此以往,以至形成了人人遵循的“金科玉律” ,会议报道的“八股化”使采访无生气,报道形式无变化,是产生观众远离会议报道的又一原因。 3.会议报道的应对办法 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变被动为主动,从“坐等应邀”到“主动出击” 。从观众所需求信息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会议组织者所需求的各类会议信息,寻找组织者和观众都感兴趣的信息交叉点,以此为会议报道4主要内容,打破会议报道中的惯用模式,从“消息点”的变化丰富会议报道同公众、同观众的关系。这就需要采访组织中各环节都要强化平民观点、市民观点,以一颗平常心、以观众的视角来看待日常会议报道,使会议报道从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对采访者的要求则是在写作及拍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联系有关组织者,确定该会议报道重点,变被动为主动,变“坐等应邀”为“主动出击” 。 如 2004 年 4 月 14 日松视新闻中关于

7、“区政府向市民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动员会”的一篇报道,会议为涉及各方的协调会,会上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详细计划和安排。在这次会议报道中记者就把市民关心的“学校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意义、试点单位名单、开放时间”等作为报道重点,而把有关领导的要求一笔带过,在拍摄中摄像记者又专程到各学校补拍学校体育设施的有关镜头。到节目播出时,会议画面不多,内容却是会议传达的关系市民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及有关市民健身画面,打破了就会议报道会议的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条会议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采访者勇于打破会议报道的惯用模式,以观众视点、市民思维来重新结构报道内容,使政府当年推进的这项实事工程项目鲜活地展现在市民面前。 发挥

8、视频信息优势,变会场为现场,强化会议与公众生活的联系。会议报道要求有时效性,重要会议报道多属于新闻当天播出范畴,5给记者留出采访的时间并不多,这也是制约记者在会议报道上创新的又一个瓶颈。应用相关电视资料是解决此类报道可视性的最佳办法。 会议报道有主题内容,对主题内容的报道完全可采用打破会议现场空间的方法,画面跳出会议现场走入市民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积累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各方电视画面素材,以备会议报道所需。 强化会议报道的“组信息”意识,也可以提高会议消息的关注度。“组信息”是一组内容相关的信息,是两条及两条以上的信息“组” 。平时新闻节目中常见的“版块”信息、 “栏目”信息属于这种“组信息” 。 2004 年 5 月 10 日,在报道“松江区公共管理工作会议”时,采访者就发挥“组信息”的作用,制作了两条消息,一条消息区长孙建平主持召开松江区公共交通管理工作会议报道会议,报道内容主要是会议要求;另一条消息松江将大力发展城市交通,方便市民出行则是采访者会后到松江区公交系统采访后整理出的信息,是对松江公共交通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前景的描述,属于会议背景报道范畴。两条消息一前一后同时播出,消息相互补充,即有政府声音,又有市民需求,后一条新闻对会议消息补充和视频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广播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