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880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报纸新闻评论是指作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具有较强时效性的事实材料,并借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阅历,对事物发展状态、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判断的理论性文章。它是观点和态度的展示,存在着试图引导人们在思维方式、思考内容和思维结果与言论者趋同的初始动机。我国当代传播的范畴中,报纸新闻评论出现的类型、方式和形态越来越灵活多样,尽管电视和网络新闻评论对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由于报纸新闻评论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长期以来在传统接受中培养的认可度等因素,再加上报纸媒体以开辟报纸电子版的形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其影响力和引导力仍然处于顶端,无论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仍然多采用报纸新闻评论来

2、实现自己的某种预期。因此,近十多年来,报纸新闻评论以“时评”等文体和专栏、专刊和专版等形式不断地强化了“观点主宰”的时代特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 “观点时代”的来临使大众在强化自我意识上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积极参与促成了思想的多元化和内容的极大丰富。这其中,报纸新闻评论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的多元与观念信息的泛滥,也造成了人们在选择上的极大困惑,甚至于一些极为简单的事实、现象或道理有时会“被复杂化” ,令人觉得无所适从。除此之外,由于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媒体从业者队伍的扩大,以及当某种创作理念或经营观念偏向极端的话,媒体的公信力、2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就会受到一定

3、程度的损害。据笔者研究所得,近些年来在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评论小型化趋向” 、 “评论大众化趋向”和“评论的复制性生产方式”等现象。前两者,是报纸新闻评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但如果过分加以强调,有可能适得其反;而“评论的复制性生产方式”则是评论的整体写作水平与评论的发展势头不相称所造成的一种弊病,应严格予以摒弃。 之所以特别列出当代报纸新闻评论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不良状况,并非是否定报纸新闻评论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窃以为,如果能从某些做法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规避缺失,则报纸新闻评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引导与矫正作用和在工作生活中的指导价值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现

4、象一:评论的“小型化”趋向,造成事实选取上的盲点,观点的片面与偏颇使得评论的“个性”偏离了轨道。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报纸新闻评论南中长篇幅逐步发展为短小型评论。小型言论一方面反映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阅读心理,另一方面适应了市场经济中多变的矛盾处理方式。这些优势尤其能在改革开放的前 20 年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某一突发事件出现或某种社会现象滋生之时,大多数报纸评论作者出于快速反应的心理,往往可能基于某一点或某一侧面来进行论述分析,文章中所彰显的用来影响受众的观点与态度,也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甚或是偏颇的、不准确的。这些纷至沓来的针对同一对象而出现的个性声

5、音,让受众陷于其中而找不到方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一个常见的现象是:3当他们在阅读某一个作者基于不全面事实所发表的观点时,会出现“暂时性”接受状态,而当另一作者站在另一立场或角度对相同评论对象发表不同的观点时,受众的接受取向会发生即时性逆转。如此反复循环,受众最终将失去自主判断能力,呈现出思维上的混沌状态。以 2010 年 11月 23 日南方某报众论版关于“大学生起薪”话题的时事评论为例: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P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的“中国青年论坛”上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见新京报2010 年 11 月 22 日)以此为

6、由头,该版以“大学生起薪”为主题,同时登载了谈大学生待遇何必总拿农民工说事? 辩证看待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工资差距 “干吗上大学?”不仅是教育问题三篇短论。三篇文章分别从“同情农民工” 、 “大学生的工资潜力很大” 、 “教育存在缺失”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追问“干吗上大学?”这一有点沉重的问题。笔者认为,该报能将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声音予以同时呈现,固然符合媒体以对意见性信息的多方集纳来确保受众知情权的理念,但又让受众在同时接受三种不同观点之时,难以取舍,不知谁的道理更充分,也就无法对上大学是否有用得出最合理的判断。 现象二:评论的“大众化”趋向,使观点成为“街谈巷议” ,评论的指导价值受到削弱。 评论的

7、大众化,指的是媒体评论部通过对增设栏目或对某些栏目进行特殊化处理,来为一般受众提供发表“声音”的平台,强化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进而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和影响力。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评论作者队伍的文化层次、阅历层次上的差异性,以及在对评论对象了4解上的不充分、对国家政策的认知不到位等等多样化原因,导致发表的观点存在片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现象。这种类似于“街谈巷议”的闲聊式观点,只源于作者一时的冲动,理性思考的份量存在较大的缺失。当这些评论出现的频率或数量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其结果只能导致新闻评论的低俗化,进而影响到受众对报纸新闻评论指导价值的质疑。笔者在此略举 2010 年 11 月 23 日登载

8、于南方都市报众论版的征稿启事为例:“南方评论周刊民间版常年征集在场时评 。所谓在场时评 ,有两个要素:1 评论的事情不一定是重大公共事件,您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也可,但不管大事小事,都必须是您亲自参与或体验过的;2 体裁必须是评论,而不是记叙类。所以,要求有一定认知价值、可读性。筚路蓝缕,还望读者诸君多多支持、惠赐佳作!” 南方都市报在新闻评论这一块的经营极富经验,这种面向大众征稿的方式也的确给平民百姓提供了发出声音的最好平台。笔者唯一担心的是,由于受众的文化水准、阅历经验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理解上有可能引发出一些偏颇的观点,或者由于操作上某个环节的可能性缺失,从而产生负效

9、应。这也许是媒体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现象三:评论的“复制性”生产方式,淹没了真正的声音,减弱了受众的阅读兴趣。 由于多样化媒介与数量庞大媒体的存在,评论作者队伍规模在不断变大,层次却呈现出整体水平上的降低,甚至催生了一批靠评论写作为生的作者队伍。于是,评论作者每天发表在报端和各类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就无法保证每一篇都是自己靠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并通过认真思考创5作出来的。于是, “复制”就成了一种特殊的“高效率”创作手段。所谓“复制” ,不是指对高级别党报刊发的具有强烈指导性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转发,而是指一些评论作者对海量般的网络新闻评论或者别的媒体评论的抄袭或改写。这里笔者略举两种较普遍的现象

10、加以说明:一是直接抄袭行为。2002 年 5 月 28 日人民网刊载人民网应如何对待“某大报”的抄袭行为?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事实是,一位网友向人民网编辑举报后,该编辑写了一 篇题为谁把我的文章换名搬到上海“某大报”?的编后语,并抽查了某报 4 天里的 16 篇文章,其中就有 9 篇属于抄摘人民网的文章。二是冒名抄袭行为。专栏作家翟华 2006 年写过一篇博文说说国内报刊抄袭之风 ,说自己于 2005 年 12 月 14 日曾用笔者“肖平”在环球日报国际言论专版上发表两篇文章以貌取人已成人类通病 何必那么在乎译名 ,便有读者向他求证是否为他人抄袭所发。之所以会有读者前来求证,正是因为翟华的文章

11、曾多次被他人以各种方式“据为己有”之故。由此看来,遑论小报,就是大报也存在着抄袭行为,可以想见当前“媒体多而高水平作者少”所引发的媒体抄袭之风已不再是偶发现象。 实事求是地讲,复制抄袭绝非以上两种表现,但这些行为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在各种媒体上都能看到相同内容、相同观点评论文章的受众,由此对报纸评论产生厌恶甚至排斥心理,致使报纸新闻评论在发挥舆论引导的公信力方面受到较大的挑战。 针对以上三种现象,笔者分别提出三种对策,以期有助于更为有效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 6对策一:注重中小型评论的区别运用。 小型评论由于篇幅上的特点,对于即使是主要的新闻事实在选择上也只能取其一点,由此引发评论

12、者的观点和态度也仅限于从某一个角度得出,其准确性、全面性和指导价值存在不足。因此,小型评论适合针对一些单纯或不太复杂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来发表见解。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影响重大的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等,出于事实或问题本身的特点,则适合于以中、长篇幅来进行新闻评论写作。这样,在事实由头的选择上可以抓住更多的要点,论证分析可以更为翔实,观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如上所提到的关于“上大学生是否有用”这一问题的讨论,持不同观点的三篇短论在同一版出现或许也不成为造成受众接受混乱的原因,但前提是,必须同时刊载一篇较为重型的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评论文章,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合理分析论证,来阐明积极正面的观

13、点,令读者信服和接受。 对策二:注重新闻评论“大众化”的规范与把关。 就媒体而言,强调与受众互动,加大受众的参与力度,既是媒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广大受众提供言论平台的人性关怀。需要注意的是,评论编辑在对稿件的审核上要严格把关,选择具有典型性能反映普遍问题的评论稿件,无论是批评性或褒扬性评论,都应注重评论稿件在观点上的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媒体评论部在栏目设置上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以便让本报新闻评论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对策三:注重新闻评论作者队伍的建设。 报纸新闻评论要高效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需要从根本上提高评7论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方面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业界与学界,都

14、在努力寻求改变。但高素质的评论作者比较缺乏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较快地提升评论作者的评论意识、写作质量,进而使大多数的评论工作者能够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有前瞻性的眼光,有足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当其冲的是要严把自由撰稿人的稿件质量关,通过对稿件质量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来不断提高广大评论工作者的责任心,锤炼其评论意识,提高其评论写作水平。其次,聘请权威人士和行业专家等作为特约或本报评论员,进而提升本报新闻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再次,要不断加强媒体评论工作者的培养。只有这样,我国报纸新闻评论事业才能健康、积极地向前发展,报纸新闻评论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