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彩人生奏鸣曲她是将军的女儿,且有过八年军旅生涯的历练;她的集团在地产界声名赫赫,她曾入选海内外十位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她一次性向西藏阿里地区教育捐款 1000 万元,荣登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前十名;她参加了“极度体验 7+2 南极探险之旅” ,是首位徒步穿越北极的中国女性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企业家,一直在演绎着 军人本色 1986 年,19 岁的王秋杨调入南京军区电视艺术中心。提到自己的从军经历,她说:“我在军区文化部当过干事、场记、编导。那些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到过许多边海防哨所,对军人的艰苦生活非常了解,当然自己也吃了不少苦。这段人生历程,对我后来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说这些话时,王秋杨的神态显得有些深沉,很快,这深沉便被自豪所代替。 经历就是财富 从场记到编导,一干就是 8 年,许多人受不了长期在基层工作的辛苦,纷纷离开了,但她却坚持了下来。她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不2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 她认为,军人在部队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东西难以计数,青春岁月虽然留在了部队。但军营同样给予你很多馈赠。生命里有一回当兵的经历,你会终生受益。但她同时又提醒仍在军营中的战友,部队人员的流动是一种规律。当军队建设需要你离开军营时,你应该毅然决然地转换阵地,在社会变革的海洋中,敢于弄潮。敢于行舟,敢于将自己的生命之帆高高扬起。 对转业时的情形。她记忆犹新。她说:“考虑转
3、业时,就想着下海闯一闯,办了转业手续,把档案放在人才中心。那会儿。还没有自主择业这个政策,不要国家分配自谋职业的人不多。其实。按照我的情况,如果选择计划安置。一般是能够有比较好的接收单位的,但我没有那样做。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 ” 性格决定命运 “我的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有人说这是疯。像男孩子。也许正是这种性格。才使我走到今天。 ”王秋杨给自己下的结论,让记者再一次证实了一个观点:“性格决定命运” 。 这是个看上去秀丽柔和的成熟女人,长发飘逸。眉目清秀,说话轻柔婉转。笑起来也充满了磁性。但从她的神态和语气里,你能感受到军人的风骨。当问起她为什么爱上旅行和探险时,她说,旅行和探险是人
4、生的一大乐趣,其中体现的倔强精神,对她管理企业帮助很大。当然,3这和她当年走遍边防海岛不无关系。 她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军人的观念。尽管身为总裁,但她对自己要求依然非常严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她把军队的管理理念带入企业,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她的团队中,从公司副总到普通员工,转业军官和复员战士占相当的比例。 记者提到:“你如何看待转业军官在面临择业、就业、创业时表现出的困惑?”她停顿了一下。说:“部队是一个培养优秀人才的集体。长期在部队工作,自然对地方工作生疏,转业时,感到困惑,显得犹豫,是很自然的事。再加上转业干部多,地方能安置的位置少,即便有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素质,找一个理想的岗位也
5、是非常困难的。 ”结合她自己的经历,她说:“我的情况只是个案,但创业之初,面对那么大的压力,如果当时不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艰难地一步步向前挺进,很难说后果会是什么。 ” 针对当前一些人急于自主创业,一展宏图,她说:“千万不要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开创一片天地。军人与企业家的距离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不远,但对有些人却遥不可及。说到底,还是看你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只要你素质全面,只要你坚韧,只要你能很快转换角色,就会找到走向成功的路径。 ” 做人是第一位的 王秋杨说,不管是做军人,还是做商人,都应当忠诚、讲信誉、踏4实、依法做事,任何时候都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人做好了,和不同人群的距离都会拉近。不管你扮演
6、什么角色,至关重要的还是人的品质,人的素质与能力。 王秋杨是军区司令员的女儿,许多人认为她的成功是因为她的背景,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却一再强调自己是白手起家,强调做人做事的原则,强调按市场规律做事。因为有背景的人很多,但并不是谁都能发展到这种规模。我把赚到的钱用于慈善事业,是对社会的回报。没有社会给自己提供舞台,即便你有浑身解数,也没有地方可以施展。 女儿情怀 将军的女儿 王秋杨从小跟随父母四处迁徙,漳州、泉州、莆田、南昌、南京她说,小时候,感觉每一年都在搬家。那时父亲当军长,她像崇拜英雄一样崇拜父亲。而从战争中走出的父亲也对这个有些男孩子气的女儿格外宠爱,所以王秋杨的个性得以张扬。据说,小时
7、候她曾把高自己一头的男孩子打得躲着走!提起这些,王总爽朗地笑着说:“我从小在军营长大,而且父亲是一名军事指挥员,自然继承父辈的基因,特别崇尚英雄主义精神。 ” 军队多驻扎在山野之中,自然,王秋杨忘不了青草的香气,忘不了大自然带给她的感动。如今,她在北京盖了一栋又一栋的楼房,自己却依然住在东单的四合院里。 “有院有园,种些植物,院子的前门是一条街,5后门又是一条街”这种有绿色环绕的小院生活,才能让她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的都市里找到归宿感。 风的女儿 据说,在每一万个人里,有一个是“属”风的,美丽而不羁,执着地要偏离所有既定的路径,去往更高更远的地方。这些年,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普
8、通人难以想象的旅途中,她与这个世界相遇,用她的勇气,她的睿智,她的灵魂与热爱。拥抱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她不愿舒舒服服地坐飞机、住星级宾馆,更愿意选择在路上,边走边细心体会、任凭大自然撞击自己的心灵。这个在大都市里一身华服,出入上流社交场所的女企业家。似乎只有到了山野之中时,才能找到本性中的自然状态。在西藏时,她经常是在一个鸡毛小店住下,把行李往房间一扔,就跑去和藏族朋友聚会去了。在充满牛羊和酥油气味的帐篷里,她是那样自如,在简陋得几乎只有四堵土墙的大车店里,她睡得是那样香甜。 王秋杨说,冒险似乎是她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 西藏的女儿 从入藏的第一天起。她就把自己披在身后的长发,在脑后编成了
9、一6条像许多藏族姑娘一样的辫子;她戴上藏族的饰品,于是,藏民们都把王秋杨当成了自己民族的“阿佳拉”(女人)。第一次见面时,即便是会说汉话的藏族人,对她开口讲的也是藏语。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常对王秋杨说:你的前世一定是西藏人。 王秋杨说:“我到西藏特别适应,爱喝酥油茶,喜欢吃肉,弄上一块羊腿能吃上一整天。再加上高原烈日那么一晒,脸红红的,梳个大辫子,自己都觉得像西藏人。 ” 王秋杨当然不是西藏阿佳拉,她在福建出生。父母是山东人。可是说起故乡,她想了许久,还是说,去了三次的西藏最让她魂牵梦萦。让她安心,让她感动。她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西藏“纯粹” 。 让王秋杨最感动的一件事是,2003 年考察在西藏
10、建小学的时候, “从普兰南部回县城的路上,路过一个村庄,遇到一个头发花白的妇女。粗深的皱纹像沟壑一样布满她黑黄的脸,双手像树皮一样粗糙。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放射出母爱的光芒。尽管她的生活是那样艰难,却正供着四个孩子上学。她的实际年龄只有 36 岁,跟我一样大。可看上去却那么苍老。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为西藏做点事。 天使风采 身为今典集团联席总裁的王秋杨,在北京宽大的办公室里,只放了一张简洁的桌子和一把椅子。她说:“我喜欢简约的感觉,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东西。 ”似乎是上帝厚爱的天使。王秋杨将军人、企业家、旅行家、7慈善家以及作家这些闪光的头衔集于一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企业家
11、1994 年,她从北京军区转业,下海经商。对于这个选择。她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记者 “编导出身的我,坚信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最初仅仅是想赚点钱拍一部我和先生喜欢的片子。但真的下海了。先从事贸易,后转入海洋运输。然后再到房地产开发等。一发不可收。越做越大。虽然片子没有拍成,但现在回想,当时的想法真的很简单,如果当时想多了,也许就不会去做了。许多人就是因为想得太多,把困难估计得太大,中途放弃了。 “但创业之初并没有多少本钱,开始借了几万块钱,但不是一下子就能赚钱,当时每月都为水电费和房租发愁。记得当时请人吃饭花 300元都心疼得要命。当时这个数字非常大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 “记得
12、最初在海南创业时,我们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装饰,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俩自己搬的,最后搬完,已经累得虚脱了,都是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因为当时每支出一分钱都是成本!” 十几年来,她和同样是军转干部的丈夫张宝全,以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出色的文化营销策略,在房地产领域打造了一系列的经典之作:“今典花园” 、 “空间?蒙太奇” 、 “今日家园” 、 “苹果社区” 、 “柿子林会所”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屡创奇迹;海南亚龙湾红树林度假酒店一建成即获中8国度假酒店最高奖;苹果二十二院街以及朝阳北路新苹果项目苹果派,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实践 已经成为建筑新语境的代名词。 商场如战场。她认为做企业和登山一样,坚韧的意志都是最
13、关键的素质,这方面,她在自己的冒险生涯中受益良多。 “其实做企业同样需要勇敢的精神。敢于冒险的态度。激情和想象力。还有持久的耐力、坚韧的毅力、持续的创造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这是她2005 年 4 月底成功穿越北极后发给朋友的一条短信。 慈善家 王秋杨的慈善行为已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西藏旅行途中,在巴嗄乡黑糊糊的泥墙上。张贴的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彩色照片,让王秋杨百感交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拨又一拨“西藏热” ,令全球各地的旅游者。纷纷涌入这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而生长在这里的孩子。却向往着21 世纪的文明,现代化的生活。
14、 晚上,她为建校资金的事给担任公司董事长的丈夫打电话,拨号前,她想了好久怎样对丈夫措辞,从原计划的 200 万元增加到一个“天文数字” ,可她在听筒里一听到丈夫的声音就哭了丈夫却很了解地说“是不是钱要增加?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最后,他们将资助小学的钱从 200 万元增加到 1000 万元。当时王秋杨的理由仅仅是:“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我有条件时,不能让自己的同胞继续受苦” 。 92003 年 10 月,她向西藏阿里地区捐款 1000 万,修建四所“苹果学校” ,并成立了“苹果教育慈善基金会” ,之后将每年再捐款 500 万。她的目的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也为了发展那里的
15、乡村医疗。 她坦诚地说:“这么做,与我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当过兵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因为牺牲奉献精神已经植入我的血脉。 ” 旅行家 王秋杨曾乘坐破冰船穿越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南极西风带,曾经背着包“流浪”式地漫游欧洲,还曾在南美大陆上随意穿行,早上在大西洋看日出。晚上赶到太平洋游泳;爬雪山、过草地、走沙漠更是家常便饭。 在北极,她领略过了冰雪世界的壮阔。她背着行囊,握着雪杖,踏着雪板。站在一片无际的冰原上,冰下就是 3 公里深的北冰洋。直升机把王秋杨和她的 8 位男队友以及 3 位向导,从俄罗斯科考队的北极barneo 基站运到了这个北纬 8920的地方,从这里开始了穿越北极的行走 在极地行走时,
16、和登山一样,是很孤独的。冰雪狂风中,一天 10 个小时的负重行走,每行进一步都很艰难。每说一句话,都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前后的人离得很远,你的周遭只有冰雪,你只能和自己交流。在这样的情形下。人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是努力地甚至是机械地做好每10一个动作;有时候却会把一生的事情都想起来。 她说,旅行是她的生命状态,不断经历的人生才丰盈,将来还要去登珠峰、去撒哈拉,许多思想就是在寂寞的行走中萌生的! 作家 2003 年,王秋杨和朋友任伟杰两个女人,自驾车 50 天行程两万里,深入西藏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之后,便出版了极度体验这本励志书。接过她刚签过名的书,她补充了一句:“我不是作家,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 记者禁不住与她探讨起来,什么人才是作家?当然通常意义上说,作家是著书立说的。但当你扩大了“作家”这个词的外延后。难道你不认为所有从事创造的人。也都属于作家的范畴吗?说到这里。她笑着认同了记者的观点。 其实,王秋杨曾在中国传媒大学修完新闻专业,也许是长期从事艺术工作。又学习新闻,她的意识里总有一种“作品情结” ,她把自己的每一个楼盘、每一次旅行都看成是一部作品。为了自己的作品,她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