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展开与教学简约的辩证关系教育感言: 准确、深刻、独到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反之,则会滑向浅化、戏说、曲解的深潭。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文本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 作者小传: 李卫,男,37 岁,大学本科,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科室副主任。江苏省“十?五”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坛明星”,连云港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或负责“十?五”省市课题分别获江苏省、市“十?五”优秀科研成果奖;
2、“十一?五”以来,主持或负责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市教科所立项课题 3 个;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在省内有影响的“教海探航” 、 “师陶杯”等征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目前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实践研究。 现象扫描:重彩浓墨,拓荒成风 2教学案例 1: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领略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感知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你想说些什么? 生: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段录象,相信大家看后体会更深。 (播放电影英雄片段)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
3、秦始皇真了不起,在那个时代竟然有这么强大的军队。 生:难怪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不简单! 师:看来大家对秦始皇都很佩服,那你们了解他吗?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 简析:面对教科书所承载的资源的有限性、滞后性,以及语文教学与生活脱离的现状,不少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同时,还在积极开发和利用与课堂相关的外在资源,来充实和弥补教材的不足。但有时则矫枉过正,过分重视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感知,对内涵的挖掘,对情感的体验。 秦兵马俑语言俊美凝炼,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品味、感悟,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积淀语感经验。而教者这种脱离课文情境的牵强挖掘,则显得空洞乏力,费时
4、低效,不仅剥夺了学生研读和探究文本的时间,还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发生了偏移。 3理性操作:简洁凝练,针针见血 教学案例 2:螳螂捕蝉 1默写四组词语:(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 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 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 ,其他人做导演。 简析:这则
5、教例仅有三个教学环节,却又“一针见血” ,充分体现了简朴的实质深刻的简单、诗意的朴实。课堂实施方便简单,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这样的简单,是深刻到极致的简单;这样的朴实,是洋溢着浓厚语文味的诗意的朴实。 辩证关系:“教学简约”与“教学展开”是辨证的统一体。教学的简约是为了教学的展开,教学的展开应该归结到教学的简约。 4一、 “简单”与“复杂”之辩 教师应对“简单教学”与“复杂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一个辨证认识。教师
6、教学的复杂化,不等于让学生学习复杂化,教师教学的简单化,不等于学生学习的简单化。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艺术的适度把握,力求通过“简单”教学使学生“不简单” ,达到“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 辨证地看, “简”化了的课堂,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会文,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表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语文课的“简单” ,主要指教学内容的简约、教学结构的简化。教学内容的简约,一是要把教学目标定得集中一点突出基础;二是将教学内容尽量控制一点抓住关键。教学结构的简化,一是还教学过程以本来面貌;二是尽量减少课堂教学的环节。 二、 “完美”与“遗憾”之辩 “完美”是任何事物的极致,是我们做事的理想境界。然而,
7、这个“完美”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透过那些外在的形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这个课堂教学实质性的问题。成尚荣先生说:“教室,是出错的地方。 ”既然课堂教学称之为艺术,艺术本身就不可能完美,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辩证延伸追求语文教学的“面积”效益 一、善于“抓点” 5(一)扣重点词语,响鼓重锤敲出“共振点” 。 大作家的小老师中的一句话“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 ”在文中不太起眼,但是很值得玩味。我让学生读了这句话后进行提问,学生就“为之一震”提了两个问题:(1)小姑娘说了些什么,他会“为之一震”?(2)受到
8、了怎样的震撼?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去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与“请你回去告诉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露。 ”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我趁热打铁:“大作家听到小姑娘竟然这样回答他,他会想些什么呢?”这一问引发了学生对萧伯纳此时此刻心理的体验,学生各抒己见。由此,大家都深切地体会到,“为之一震”这个词蕴涵了一个世界著名作家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 (二)品人物语言,旁敲侧击拨出“弦外音” 。 菩萨兵中翻译对朱德同志说:“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学生读后提问:“为什么藏胞一见到
9、红军会跑呢?” “乌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这是一句很难理解的话。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去研读、讨论,学生终于品出了“乌云”是指代“反动军队” ,而且还悟出了“乌云”带给藏胞的深重灾难。 (三)抓中心段落,环环相扣套出“同心圆” 。 教学金子一文,我抓住最后一段“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无不骄傲地对别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并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1) “终于实6现” ,可见他实现梦想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过怎样的坎坷呢?(2)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唯一”和“真金”分别指什么?(3)金子怎么会在土地里?是他掏到的吗?围绕这三个问题展
10、开对课文的探究,每个问题都把课文的主体部分给连接起来。三个问题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在朗读理解中,扣词扣句的感悟中,入情入境的想象中,使这棵大树逐渐丰茂起来,生动起来,鲜明起来。整节课就像一个圆,从“中心段”出发,深入到文中走了一圈再回到“中心段” ,给人感觉是重点突出,一气呵成。 二、适度“拓面” (一)立足文本进行改造。 1改换文本内容。即改换文本内容以生成新的文本,而后把新的文本与原文做比较。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改写情节。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情节简单写下来(没有幻想等) ,再和原文比较,这样,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作者独具匠心的言语技巧及所反映的小女孩的渴望和现实生活的残酷。 2创设
11、文本残缺。对有些文本,教师可以人为地破损它的完整性,以形成一种“残缺的陌生” 。 飞夺泸定桥中,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文中描写泸定桥环境的那段去掉,文本表达效果会什么不同?只要用心一揣摩,学生就会感到,删掉这一段,就不能突出“天险” ,对红军大无畏英勇精神的表现就会大大弱化。 (二)有的放矢进行拓展。 1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7“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亲身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这段话时出示了我与地坛中有关
12、片段:“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2为品味语言而拓展。教学半截蜡烛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拓展训练点: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一份奖状,你想象过这张奖状上会写些什么呢?学生兴趣再次高涨,又一次静下心来品味语言,并尝试将自己感悟到的人物特点用评价的语气写下来。 三、合理“辐射” (一)同一作者辐射阅读。 生命桥选自著
13、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其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在阅读欣赏课上,可专门指导学生阅读沈石溪的一系列动物小说,如象群出没的山谷 、 狼王梦 、 红奶羊 、 鸟奴等。 (二)同一主题辐射阅读。阅读生命桥 ,学生感动于老羚羊的献8身精神、小羚羊的顾全大局,为这样一种壮举所震撼,但仅有此是不够的,只有感动而无理性的思考是对作品浮于表面的解读。通过辐射阅读与生命桥主题贴近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 ,学生更深一层地认识到爱的主题和人与动物(自然)相处甚至生态平衡的主题。 (三)同一写法辐射阅读。 黄山奇松一文,讲述黄山三大名松千姿百态的特点都是以中心句构段,再具体阐述,是典型的总分写法。教师总结课文写法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有没有学过类似的课文,学生脱口而出庐山的云雾 ,然后让学生寻找本册教材还有没有课文也是这种写法,有学生说动物的互惠互助 ,于是组织初步阅读,确认课文2、3、4 自然段通过总分写法来告诉我们三组动物是如何互惠互助的,最后进行迁移训练,效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