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963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嘉宾解读与智库支持随着观众品位的不断提高,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嘉宾越来越成为争夺眼球的焦点人物,嘉宾高质量的权威评论往往能锦上添花,有以一当十之效。同时,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得到重视,若想打造与其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新闻平台,中国媒体的新闻除了要及时、透明、客观外,还需要有更多的分析与评论,勇于发出自己正确而响亮的声音,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邀请嘉宾解读新闻事件,往往起着权威分析与评论的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看,如今的受众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事物的表象,而更多的是要探寻表象背后的原因、逻辑和实质。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而且需要睿智权威

2、的声音来引导,而电视新闻嘉宾解读正是充当了这样一个重要角色。而且,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和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各种媒体传播资讯的能力已势均力敌,电视新闻直观、及时、滚动等传统优势已被新媒体赶超,讲求“深度、关联、评说”,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势必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嘉宾担当着现场新闻评论员的角色 2009 年 7 月 27 日,酝酿许久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而这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众多新闻评论员的隆重登场,他们或为媒体资深人士,或2为专家学者,共同特点是比较年轻,属少壮派学者,从容博学,思维敏捷,敢想敢说,形象端庄,自然中不乏犀利,儒雅中透着深刻,如杨禹、周庆安、宋晓军等。由此,邀

3、请权威专家打造评论员队伍,增加对基本新闻事实的即时解读,将电视新闻评论常态化、全天候,逐步出现一批稳定的评论员团队,成为此次央视新闻频道改革的一大亮点。 今年 5 月 1 日隆重开幕的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万余名中外记者云集上海,尤其是开幕式,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一些电视台甚至连续几天直播,中央电视台连续直播 2 天,东方卫视则直播 3 天。在这过程中,嘉宾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们权威的身份,专业的解读,通俗的语言,为观众掀开了世博盛会的神秘面纱,也有力地支撑了长达数十小时的大直播。可以说,现在但凡重大的特别报道都离不了嘉宾解析。其中,嘉宾选择是否妥当,嘉宾现场发挥是否到位,

4、嘉宾与主持人交流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成败。 构建嘉宾话语空间与新闻解读的意义 嘉宾参与已成为时下电视节目的有机构成,这丰富了节目内涵,吸引了观众眼球,提升了节目的关注度。在新闻访谈节目中,嘉宾说什么、怎么说,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效果和导向。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我们的报道内容,是新闻报道的延伸、补充和放大。 改版后全新亮相的环球视线是目前央视新闻频道唯一一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这档时长 30 分钟的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影响力3的一至三个国际新闻事件或动态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揭示事件本质。资深国际新闻主播水均益,凭借多年的国际新闻采访经验以及近 400 期高端访

5、问人物采访的积累,每周一至周五,每天邀请 2 位国内外知名或极具研究功力的国际问题专家,一起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挖掘新闻背后的问题,为观众带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客观评析,力求将其打造成一档高品质、立体式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据了解,栏目组为水均益配备了由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组成的权威专家团队,其中,知名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作为环球视线眼下出镜率最高的新闻评论员代表,以丰富的学识、专业的点评、通俗的解读和得体的举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跟水均益一问一答、相得益彰的聊天式配合,令许多晦涩难懂的政治、军事、国际问题变得生动明了,既普及了知识,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嘉宾

6、参与新闻节目的形式,一般有采访嘉宾、访谈嘉宾、特约评论员,以及电话连线;而解读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大题材方面,如国内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纠纷等,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突发性事件。专家因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观众深入分析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以及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值立场。不能说专家的意见就是定论,但是他们的意见无疑为一般观众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性质,从而最终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同时,专家在解读新闻时往往会提供许多记者没有掌握的事例、数据和其他信息,有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新闻事实。而且,观点评

7、说也能帮助受众在纷繁庞杂的新闻链条中4反思狂热、厘清因果,提高其参与国家事务和公共决策的行动能力。目前的评论员队伍建设,势必再次引发高知人群大量流入电视传媒,从而加快知识的流动和普及,增强媒体社会教化的功能,使信息和思想得到更为迅速有效的传播。如果说主持人的作用主要是交代和引导新闻话题,那么新闻话题的展开、深入和升华则主要是由嘉宾完成的。因此,嘉宾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质量。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嘉宾是否有“谈资”,即对某一具体新闻话题是否握有大量的资料,并对该新闻话题具有权威性发言权;二是嘉宾是否有“谈品”,即在节目中能否顾及主持人和其他访谈对象,而不是一味地表现个人,搞“

8、话语霸权”;三是嘉宾是否有“谈技”,即是否具有一定的口才和辩才,包括说得是否有逻辑、有道理,语言表达是否简练、清晰,甚至是否具有幽默感。 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嘉宾们意见常常互相附和,而实际上,观众期望能从不同嘉宾嘴里听到不同的声音,嘉宾之间的观点有撞击、有火花,这样才更有利于对一个问题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对新闻话题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已有许多媒体把嘉宾从一个发展到两个甚至更多,典型的节目有香港凤凰台的时事辩论会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今日观察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的大声说 、东方卫视刚开播的新闻直播室等。这种以嘉宾唱主角的谈话类新闻节目似乎更具收视潜力,节目通常围绕一个

9、热点或一个新闻事件,请不同立场的嘉宾,或代表不同阶层的人士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阐明观点、陈述论据。对媒体来说,辩论的结果可能并不重要,辩论的过程才是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可见,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让嘉宾充分发表不同观点,很有裨益。5同时,专家解读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电视观众不同于学术刊物的读者,他们对专家习惯的抽象思维、专业化术语和冗长的复合句等都是敬而远之的。嘉宾解读能否做到深入浅出,既取决于其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也取决于其对现实生活有无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录制前,主持人要与嘉宾沟通,了解其主要思想以便在镜头前对观众可能听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或解释,并不失时机地将专家的观点圈点出来,

10、充分发挥好专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目前,央视新闻频道和东方卫视都能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将专家的主要观点用字幕方式及时滚屏出现,以便让观众更同步、直观地了解嘉宾的意见与看法,这样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持久地建设和维护好专家智库 一个优秀的栏目,不仅需要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与一批权威嘉宾的互动,更需要一个有效运转的专家智库的鼎力襄助。 随着世界变化的多元与迅捷,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需要众多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迅速做出评析解读,尤其对突发性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分析得越早,越有利于正确引领舆论。因此,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专家智库是当务之急。早在 2006 年,上海广播电视台(原 SMG)电视新

11、闻中心组建伊始,即着手广泛搜集资料,聘请各界精英名流,组建国内电视媒体中堪称翘楚的专家智库。截至 2010 年 6 月,该智库已经吸纳 3500 多名各界精英人士,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军事、交通、环6境、卫生和媒体等众多领域和行业,其中上海本土专家和外地专家几乎各占半壁江山,这些智库成员大多为各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4 年来,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各种形式为电视新闻中心的各档节目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嘉宾与专家资源,使其不仅仅在常规的新闻节目中凸显优势,更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挖掘嘉宾与专家资源的附加值,使这些“外脑”更有效

12、地为新闻传播所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参与策划。针对不同栏目,建立相对固定的策划班底,让有兴趣又有思想的嘉宾参与到节目的选题和策划会上(如央视的艺术人生 环球时讯等),使嘉宾从外围走进节目核心。 (2)阅评参考。专家库既有众多适合直接走上电视屏幕的人士,也有因地域、时间,甚或形象、语言等条件所限而无法上节目的人士,可以分门别类采取定期约稿的形式,邀请他们为节目把脉,提交阅评意见,搭建一个嘉宾与中心各层面交流的平台。 (3)名家课堂。电视媒体工作者每日匆忙不定,经常性的充电和开拓眼界非常必要。不定期地从嘉宾库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就某个话题举办讲座,既增长见识,又拓展思路。 (4)定期沟

13、通。邀请嘉宾定期地与编辑、记者进行座谈,尤其是在节目形态、节目定位、节目改版、节目包装方面的献言献策显得尤为重要。(5)特别顾问。筛选一些特别优秀的嘉宾作为中心的特别顾问,为节7目提供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尤其是为中心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6)兼职评论。在嘉宾中建立和培养一支相对固定的评论员队伍,提高节目质量,挖掘节目深度。 一直困扰我们的是,有思想、有能力的专家学者很多,但思路清晰、导向明确、谈吐自然,适合上电视新闻能够现场评点的优秀嘉宾却并不多见。有些嘉宾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是所在领域的权威人物,但作为电视嘉宾,能够出镜头、上台面、谈得精彩,还需要有一个不断打磨培养的过程。 实际上,名电视栏目、名节目主持人、权威嘉宾、专家智库,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只有其有机组合才能打造出电视栏目品牌,也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界应该为之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 (作者系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总编室主任编辑) 注释: 谢春林:重大电视新闻的专家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 8 期 汤天甜: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演绎中国式新闻改革,北方传媒研究2010 年第 1 期 孙宝国:试析电视新闻访谈的差异元素,北方传媒研究2008年第 10 期 张骏德等编著:广播电视新闻学实务教程,文汇出版社 2009 年版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