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方式尤为重要。要建立和形成这一学习方式,关键在于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主潜能,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出路,就是
2、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乐学,是培养自主性的重要前提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注意到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采用启发式、合作式和讨论式,努力创设一个乐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2展的过程,以乐学促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激情乐学。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明确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教的学科,乐意学习
3、你所教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其乐学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确立“服务意识” ;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够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快乐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
4、“讲得真好” 、 “真聪明” 、“这个见解很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 、“你再想想,肯定能行”,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有着强烈的成功愿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2.激趣乐学。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增加新的知识,打破旧的3平衡,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
5、质” ,先让学生举出几个商是 8 的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老师有规律地板书,引导观察发现:“被除数、除数不同商却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现有知识:“被除数、除数变化,商也随着变化”发生矛盾。这样势必引起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去想:商为什么会相同呢?教师相机激发:“看看哪些同学不要别人帮助,自己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呢?”有着强烈好胜心与好奇心的小学生的学习欲望随之被激活。 再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4、40、400” ,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将这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学生兴趣高涨。通过议论,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 4 元40 角400 分” 。有
6、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4 米40 分米400 厘米”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又顺势提出:“谁能用什么方法,使用同一单位名称把上面的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 顿时全班同学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最后终于发现 4 元4.0 元4.00 元;4 米4.0 米4.00 米老师接着说:“像 4,4.0,4.00 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这样激趣,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学起数学来兴趣盎然。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自主性的首要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核心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内容,改4革传统的讲练模
7、式,把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才会主动学习,自主性才会得到培养。 1.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演算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课前我先安排学生用不同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让学生动手量出它们各个面的长和宽,再算一算各个面的面积,最后,教师说:“不用老师讲,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
8、积各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情绪高涨,自己主动迅速翻开课本,看“表面积”的定义,再看例题,然后正确地计算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最后,教师又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算理,进一步理解、巩固了这一知识点。 2.创建合作空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不正常的教学现象是学生围着老师设计的圈子走,学生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执行老师的“命令”为“己任”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心理学认为,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中产生的“反应效果”是不同的。如求 18 和 24 的最小公倍数,一些学生在学习该内容的初期只会写出 18 和 24 的若干个倍数,直至出现最小的公倍数 72;
9、一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以口算 24 的倍数为主,同时心里也想 18 的倍数,待口算出 72 时,也就能认定这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而又有一部分学生,5则需动笔用短除法才能求得最小公倍数。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充分让小组的学生讨论以上三种算法哪一种速度快,哪一种准确率高,允许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最后由小组出一道“测试题”进行“竞赛” 。这样,学生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自主性得到了发展。 3.保证课堂中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要使学生都能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以足够的自学、讨论、思考、操作、练习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
10、主导思想,即在教师指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的,就独立完成一点。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使他们独立探求过程的活动总量每节课达到三分之二。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才有保证。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培养自主性的根本保证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有错就改的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