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谁持哈达当空舞读徐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修订本)道路与历史,绚丽地缠绕着,缠绕在空间,也缠绕在时间。 就在它们的美丽缠绕中,文明,沿着历史开辟的道路,或沿着道路开辟的历史,率性地前行。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它庞大的多棱面,使得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读。 历史学家会忆起吐蕃王朝“百里一驿”,以及汉藏文明融合的千年嬗变。在这之前,美丽的西藏千年寂寞,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上。1949 年时,西藏仅有 1 公里多的便道可行汽车,而它的水上交通只有溜索桥、牛皮船、独木舟。经济学家会看到西部大开发
2、的启动,有学者曾预言会产生青藏铁路经济带。工程师们在这里完成了领先世界的技术创新。我在西藏的大卡车上听见司机抱怨说,这路,年年修,年年翻浆。我问,为什么不一次性到位?司机一笑,“到了冬天一冻就鼓包,到了夏天一热就翻浆。 ”这,就是著名的世界级难题:冻土。环保者在这里看见了现代文明对西藏生态文明的交融。长江源头地区是藏羚羊、2野牦牛、白唇鹿等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工程建设后,切割了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可能对其生存繁衍造成毁灭性打击。地缘政治学家发现:西藏与中国内地联系将更加紧密。早在一百多年前,魏源断言:“卫藏安,则西北全境安。 ”在清末民初的筑路高潮中,包括张之洞、徐世昌在内的一些权要,多次呼吁
3、边疆铁路的建设,其价值不在经济,而在于边疆稳定。因为,铁路的运输能力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而这些多棱镜般的景象与不同的解读,都在军旅作家徐剑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修订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里一一呈现了出来。 写作东方哈达这样重大的题材,是作为军旅作家的徐剑对时代的担当。在他的命运里,似乎有着一种与时代的紧密契合,用得上这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当像我一样的领着俸禄的人坐在家里,写着一些独语独白的时候,扭头看见徐剑,看见他在 1998 年的长江大水中湿漉漉的文字,在 2008 年的抗冰保电中站在冰上的姿势,在 2008 年的抗震救灾中窝在废墟里的叙述我知道,在今后的岁月
4、中,他依然会是第一时间冲进灾区的作家。 东方哈达里面的头绪之多、场景之繁,几乎令人望而生畏。西藏,那需要仰视的辽远的高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象征,它是“除月亮外最神秘的地方”, 它的昏黄和苍茫已不只是一块中亚地貌的表意形式,更是一种地域意识和历史感的表述。如何把这样的表述变成自己的表述,该从3哪里切入?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试探着从各种不同角度接近目标。夜晚,面对白纸,他与自己吵嚷不休,与人物故事搏斗,与语言词汇搏斗,把拥塞着的材料分类、排队当快要撑不住的时候,一件东西最终救了他,那就是他对西藏无可阻挡的爱。他通过爱西藏,爱这里的藏民、宗教、文化,爱居住在这里、来到过这里、为这里作过付出的形
5、形色色的人们结果,各种事物重新诞生在纸上,既自然,又超越了自然;既美,又不止于美。他既是在“行万里路”中作地表行旅,又是在“万卷书”中作深度钻探。在他尽情的、激情的讲述中,一条哈达飘逸而过,携带着一条若隐若显、断断续续的西藏史,次第展开。 东方哈达在西藏的历史与西藏的现实,这两个高畅、高爽的高地之间架设起了通衢,从而穿越了大片的灵魂荒地。他的这种架设,使得历史与现实的温度和亮度都大大提升了。在那些穿越了的灵魂荒地里,有一些曾经的背影,出塞的、远嫁的、匍匐的、朝圣的、策马奔驰的、西去的、东归的仔细一看,他们是文成、是西原、是松赞干布、是情歌王子、是工程师、是医生、是民工、是母女、是藏羚羊有了这样
6、一些背影,我们得以爱上他笔下那个斑斓的世界。我甚至感觉,这本书实际上像是一本众生相的速写集。他温情地打量着雪域中人,筛选着典籍文献、驳杂史料,化入化出。 我以为,徐剑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东西永远是女性。和他在一起,如果你是女性,用不了多久,会很快感到他骨子里折射出的咄咄逼人的大男子4主义;当你暗自里想法回敬他一下的时候,却又发现,那其中实在还有着一种悲悯。这种悲悯无疑是西藏给予他的,像给予他一条哈达。这,是只有深深地爱过西藏的人才能够感受到的。 我被书中一个小女孩写给身在高原的妈妈的短信一下子命中:“妈妈,妈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问徐剑,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是哪个?结果,
7、同样,是让我落泪的一家人和一家人铁路的故事:他们一家人的想法很朴实,去修铁路,大的方面为国家、为西藏;小的方面,想圆一个住房梦、一个儿子的上大学梦。结果,为了给母亲治疗,兄妹三个赚来的钱,全都搭进去了。可他们却收获了沉甸甸的爱心、孝心。震撼我的,还有整个施工工地,为一群怀孕的藏羚羊让路的故事。 徐剑已经就西藏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字,45 万字的东方哈达,还有灵山 灵地 灵湖 灵殿,它们皆是东方哈达未尽思绪的延展或续篇。 他努力想把一道钢铁巨流在自己的情感中贯通成为一条从古至今、从彼及此,能够把一切都贯通起来的通衢,他想融合万物。他的心思是细腻的、笔触是同情的。以低度为高度,没有面对一个重大题材时
8、的尖声辣气,而是把一切都尽可能地化成绕指柔。他不无得意地说:我给最坚硬的铁路起了一个最柔软的名字。这条哈达、这条铁路,挂在珠穆朗玛上,连接了雪域高原和北京城。这是藏族人民献给祖国人民的哈达,也是祖国人5民回赠给藏族人民的哈达。 作为报告文学,徐剑到现场汲取力量,记录了一幅幅真实的时代图景,定格了一项伟大工程的诸多扇面; 作为文学,他动情地为小人物的存在赋予庄严;对于民间,他不仅懂得平视的意义,而且能够做到仰视。把一个个苦涩的故事裹在糖衣里,这个悲悯的男人,能够从陈旧的著作中听见历史深处所发出的女人的哭声,所以,他既为出塞公主落泪,也陪着身边采访的女工流泪。 徐剑在努力形成自己的文体构架、语言风格、艺术灵魂但就像他一次次奔走高原的身姿一样,依然人在路上,远没有到达终点。在他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双重性,有时他的优点居然可以是缺点,缺点也可以是优点。他的文字,词量众多,密集的、大词量的运用,像我在塔尔寺里看到的堆绣,堆绣有层次、有色彩、有质感,但依然觉得过于繁复,使得阅读有点眼花缭乱,多少妨碍到我们想透过文字深入下去了解事情的底蕴。 东方哈达会使你成为一个旅人,沿途看了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便想等这次旅行到达终点,我要向青藏铁路敬礼:终于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大国以举国之力献给高原的一条福泽万代的吉祥哈达,我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