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史诗般巨著演绎为言情剧在自己的祖国遭受“虐待” 2006 年 11 月 7 日到 16 日,俄罗斯第一频道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了电视连续剧静静的顿河 。作为肖洛霍夫研究者,这段期间我怀着一种过“电视艺术节”的心情,白天在位于涅瓦大街的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到位于利戈夫的赫尔岑师范大学的宿舍,准时打开俄罗斯第一频道。连续剧一集集播放着,我却越来越觉得失望:连续剧跟肖洛霍夫写的小说静静的顿河距离实在太大, 静静的顿河在自己的祖国竟遭受了一百多年前安娜卡列尼娜在美国所受“虐待”相同的待遇!当年美国的一个出版商出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本时,将有关列文的情节删得一干二净,结果一部充盈着时代气息的现实主
2、义巨作,被生吞活剥为一部言情小说。在新版的电视剧静静的顿河中,宏大的历史叙事被化为私人情感的细腻内窥,葛利高里、阿克西尼娅、纳塔莉娅之间的爱恨情仇演绎得有声有色,次要人物米什卡与冬尼娅的情感经历也有清晰的叙述,但全剧的时代风云却荡然无存。首先,作为小说有机体的历史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核心中彼得格勒的哥萨克的撤退等回避不写,对 1918 年维申斯克哥萨克暴动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清晰的描述。这就将作品的视野由欧洲、俄国缩小到顿河边的鞑靼村。其次,很多重要的人物都被删掉了,如在旧军官中成长起来的革2命者彭楚克、顿河哥萨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德捷尔科夫等等。因此形成当时激烈斗争的双方已不复存在
3、。第三,很多重要的情节或毫无交代,或弱化淡化,如葛利高里在莫斯科医院遇到的革命者贾兰沙,如波德捷尔科夫杀被俘虏的白军军官和他自己被白军处决等等,都完全没有涉及;对葛利高里参加红军的情节只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提了一句,这样一来,小说中纵横展开的葛利高里的复杂命运,在电视剧里就显得模糊不清。于是乎,一部史诗般的巨著被演绎为一部言情室内剧,就连拍得非常优美的顿河和顿河沿岸的四季风景,都似乎成了室内剧情的窗外风光。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艺术”! 电影兼电视剧来之不易,只能宽容了 文学经典富有生命力,她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得到新的诠释。但是新的诠释应该以作品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以作品的基本倾向为核心,而不是独
4、出心裁,任意编造,或取其一端,不及其余。但了解到电视剧静静的顿河难产于特殊时期,遭遇了特殊的境况,我们对大导演邦达尔丘克的这部封山之作也只能取更宽容的态度了。 用消息报评论员伊丽娜彼得洛夫娜的话说,邦达尔丘克拍这部作品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多部连续剧。从开始拍摄到与观众见面,几经磨难,颇多蹉跎,前后竟然拖了十多年时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与肖洛霍夫的艺术缘分不浅。1959 年他由演员改任导演,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根据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改编的一个人的遭遇 ,他还亲自出演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这部电影荣获莫斯科第一届国际电影节金奖,更荣获国家最高奖列宁奖。1975 年他又执导了据肖洛3霍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5、他们为祖国而战 。上世纪 90 年代,他一番宏愿,要以静静的顿河加了新内容的版本来拍电影。可是苏联解体,意识形态改变,国家财政拿不出钱来资助,邦达尔丘克只好寻求与外国投资人合作。然而意大利投资人要求主演必须是外国影星,影片必须用英语拍,并减少历史性的内容。拍摄中,因投资人的钱用完,融资银行将拍成的母带扣押抵债。邦达尔丘克愁闷交加,不久就撒手人寰。后来俄罗斯第一电视频道电视台出资买回了母带。2005 年 5 月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普京总统亲临肖洛霍夫的家乡,与作家的亲人和当地哥萨克见面,许诺俄罗斯观众会看到这部影片。加工的任务落到了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儿子、电影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身上,他对
6、影片做了俄语配音,并用电脑补充了有关背景和材料,完成了后期制作,终于使俄罗斯观众看到了这部电视连续剧。 小说 静静的顿河至今已经三度被搬上银幕或荧屏。1930 年导演奥普列布拉仁斯卡娅和伊普拉沃夫将刚问世的静静的顿河第一部搬上了银幕。1957-1958 年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拍摄了三集六小时左右的史诗性电影静静的顿河 。扮演葛利高里的彼得格列波夫和扮演阿克西尼娅的埃莉娜贝斯特丽茨卡娅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肖洛霍夫本人看了格拉西莫夫执导的这部静静的顿河也颇有好评:“这部电影与我的小说走的是同一条路。 ” 电视连续剧静静的顿河播放过程中, 消息报和劳动报等报纸都及时登载了观众的反应。观众的意见叫好的
7、少,批评的多。原来在格拉西莫夫的电影中扮演葛利高里的妹妹杜尼娅的演员齐基里4延科说,我简直不相信这荧屏上杜撰、虚构的世界。荧屏上究竟是散发着血和汗,还是散发着香水和脂粉气?芭蕾舞导演安利耶纳说,这部电视剧是拍给美国人看的。白俄罗斯人民演员、在邦达尔丘克的静静的顿河中扮演葛利高里的哥哥彼得罗的弗戈斯丘欣也批评说,如果由我们的演员来演主角葛利沙和阿克西尼娅就好了。不是外国影星不会表演,是因为他们没有素材这不是他们的历史,而是我们的父辈血汗交加的历史。尽管这历史离我们已远,但我们仍为之心痛。他们只是来演,挣到大把片酬就走人,所以他们演不好。 人们对大师总有很高的期望。文学名著改编本来就很难,再加上投资、市场、意识形态演变和文化差异等因素,这样一来,哪怕大师才高八斗,技压群芳,也难免有力不从心、事违人愿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