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树里闻歌 枝中见舞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一课,上遍大江南北,好评如潮,的确是一节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的好课。这节课在字词的品味、语言的感悟、语感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如何更好地参悟大师的精髓,吸收内化薛老师的这些“道法”,让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放出光彩?笔者和教研组的老师们选取了和爱如茉莉相似的紫色葡萄慈父心(作者:卫宣利)一文,尝试在薛老师爱如茉莉一课教学的启发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我们称之为“模”课。在“模”课的过程中,老师们薛老师的课进行细心比对,边“教”边“研”,边“研”边“教”,深受教益。下面记述这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及教后心得
2、。 一、轻松谈话,自然引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 2.师:紫色葡萄和慈父心之间能有什么联系?课前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请凭你的感觉来说一说。 生 1:父亲的慈爱就像那晶莹的葡萄,让人感到甜蜜。 师:好的,你善于联想,把父亲的慈爱和葡萄的甜蜜联系起来了。 生 2:葡萄的生长代表了父亲让女儿好起来的希望。 2师:嗯,你很理解父亲的心。 生 3:炎热的夏日,父亲用葡萄给女儿解暑。 师:这位同学关注了文中的生活细节。 生: 师(小结):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在作者卫宣利的生活当中,一直有父亲的爱陪伴,使她在花季年龄失去双腿后依然能够对生活充满信心。父亲的这种爱让作者深深感动、久久回味,于是,作者
3、带着感动将父亲的慈爱凝成文字,写下了紫色葡萄慈父心这篇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 评析:1.以拉家常式的交谈引入新课,不露痕迹地暗示了学生老师把他们当成了可以平等交谈的朋友,为下一步的教学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2.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即时、适切评价,自然地渗透对学生的暗示、引领。以上两点,也是薛法根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可亲,像一个邻家大哥;从容,像一个胸有成竹的智者 二、感受语言,开掘细节天地 1.师:生活中的有些爱,比如作者父亲对女儿的爱,往往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需要同学们关注细节,从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去体会流淌在其中的慈爱和真情;在关注细节的时候,同时要注
4、意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蕴含其中的温情与爱。同学们要静下心来,用心去读,用心去悟。 3师板书: 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生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评析:要想课堂高效,需要老师精确无误的学法指导,安排紧凑适度的要求。薛老师抓住了品味语言这根“筋”,把准了教学预设这条“脉”,为下面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薛老师开门见山地突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节点”,即阅读中应该阅读什么,关注什么,解决什么的问题 2.师:这篇文章需要我们静静体会,交流时,请你先朗读这句话,然后谈
5、自己独特的感受,其他同学可以再补充。(1)生:(读)“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 ”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父亲挖坑应该挺累的,可是他还是把我推到了院子里,一边挖坑,还一边告诉我 师:噢,从动作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中还能看出其他的吗? (2)生:(读)“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 ”从这里我体会到父亲种葡萄是因为相信葡萄有灵性,他希望我的腿能好起来。 师:是啊,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棵葡萄树寄托了父亲的希望 (3)生:(读)“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
6、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4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我体会到父亲对葡萄照顾得十分精心,因为他相信葡萄如果长得茂盛,女儿的腿就会好起来。 师:你对哪一个词感受最深? 生:伺弄。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伺候、照料。 师:那你体会到什么? 生:父亲对待葡萄和对待女儿一样,非常细心体贴,可见他在葡萄身上寄予很大的希望。 师:好!这句话当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动心吗? 生:“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可以感受到父亲对葡萄照顾得无微不至 师:是啊,含辛茹苦,无微不至,
7、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4)生:(读)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从“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我可以想象出父亲压抑不住的兴奋,因为他全部的希望都在这棵葡萄树上。 师:对呀,父亲坚信: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她的女儿就会好了。 (5)生:(读)“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5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快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 从“依然痴望、幻想”,我体会到父亲始终不想放弃女儿会好的希望,虽然他知道不可能,他仍然不想放弃。 师:这是一份怎样的
8、爱? 生 8:一辈子都不会放弃的爱 师:是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6)生:(读)“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地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从“一脸满足的笑”,我可以想象出父亲把全身心都放在了我的心上,只要我吃好,他就全满足了。 师:父亲忘我的爱。这句话还有其他地方打动你吗? 生:我从三个“悄悄地”可以体会到父亲的爱也像妈妈的爱那样细心,那样周到,又不说出来。 师:体会得好,真爱是无言的。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一直紧紧扎根于文本语言的土壤,通过朗读、体会、表达等形式将语文的工具性(对字词句段的理解)与人文性(对父爱的体会、感悟、表达)融为一体。整个
9、教学过程洋溢着宽松、真挚、和谐的气氛,一缘于教师真正地蹲下了身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营造出了平等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地舒展,智慧火花不断地迸发;二缘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体会给予睿智、得体的点拨和引领,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断深入,品尝到了学习的愉悦 63.师:这样的细节很多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描写葡萄长势的一段话? 生(读):“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 ” 师:这里对葡萄树的描写给你什么感觉?
10、 生:葡萄树长得很壮很好。 师:从那个词体会得更深? 生: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师: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你感觉着葡萄树就像? 生:就像人一样。 师:就像人一样,这样的描写间接地表达着什么? 生:表达着父亲对我恢复健康的一种美好期盼 生:也暗示我的精神已经坚强起来。 师:好文章当中一定都会有景的描写,我们要知道,文中的景都不会是随便写写的,它往往蕴含着作者或主人公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借景来表达,我们要善于体会。 师:比如,有这么一句话:“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路上一点声音都没有,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望着它那苍白、无言的面庞,我不禁打了个冷颤”从这句写景的语
11、言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作者可能心情很不好、很悲伤 师:这就叫借景抒情,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借景来抒7情谁把这两段写景的语言好好读一读?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完全是受薛法跟老师在爱如茉莉中对“探”字的处理,我觉得这样处理很有意义,因为它体现了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关注。孙双金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很不够。观察我们日常的课堂,的确是这样。薛法根老师对“探”字的处理,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过程与方法”的意识,启示之二是要善于在教材中抓住合适的训练点。我们在研读文本中,找到了这么一个训练点,所以我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当然,我
12、们的处理和薛老师的处理有一些不同,因为语言环境和语言自身情况不完全相同,我们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得当处理,如果生硬照搬、机械模仿,这节课的“教”与“研”就失去了意义 三、品味父爱,升华文本内涵 1.师:文章的最后一节,你们注意到了什么? 生:(读)“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从这里我可以看出父亲已经很老了,他要带着老花镜才能看报纸,可他对我的爱却始终没有变。 师:你体会得也好,真爱是永恒的。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父亲种下葡萄是希望我的腿能好起来,可是,我的腿却一直没有好,父亲为什么还会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生:因为,虽然我的腿没有好,但
13、是我却做出了成绩。 8生:因为,虽然我的腿没有好,但是我却生活得很快乐。 生:虽然我的腿没有好,但是我却拥有了心灵的站立。 2.师:我们知道,作者我在花季年龄内失去双腿,曾一度痛苦不堪,丧失生活的信心,但最终,她的心灵终于坚强地站立起来,这一切缘于什么? 生:父亲的爱。 师:什么样的爱? 生:朴实无华的爱。 生:默默无言的爱。 生:深藏于内心深处的爱。 生:不离不弃的爱。 生:永恒的爱。 3.师:是啊,大爱无言,大爱永恒,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 生: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那棵葡萄树,永远生机勃勃! 生: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那晶莹发亮的葡萄,散发出钻石一般的光芒。 生: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
14、夏日里的葡萄,清凉甜密。 生: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大海一样,永远宽广无边。 生: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大山一样深沉厚重。 生:父亲对我的慈爱之心就像春天一般温暖。 94.师(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爱,一直默默地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学会体会、学会珍惜、学会感激 评析:最后这部分教学中的三个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我们认为,这种预设体现了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的引领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加深感悟、拓展思维、升华情感。同时,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定论,学生可以放飞心灵,自主解读、自由表达,有利于弘扬学生个性,尊重自我体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后心得: 综观这节课,成功的滋味让我们找到了做
15、名师的感觉。我们知道,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仔细分析,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是这节课成功的首要因素 薛法根的爱如茉莉一课的教学设计,堪称经典。薛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和文本细腻的娓娓之音自然契合,使教学呈开放态势又浑然一体,进入艺术化的境界。那么,同类课文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类似的教学设计?我们带着疑问开始探究与尝试,于是,就有了紫色葡萄慈父心一课。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当然,在这里需要指出两点:1.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照搬薛老师的“原案”,而是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因为,课文毕竟是变化了的,应因文设教,因人设教。若照搬大师原案,必陷入“死板教
16、条”之泥淖,其结果亦必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10像我者死。2.我们在学习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准确洞悉他对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深刻把握,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学习他把智慧、生活、综合、运用,和谐地整合在一起教学艺术。总之一句话,我们是“学其质”而不是“仿其形” 。 二、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不宜刻意模仿 薛法根老师在课堂上恰到好处的点拨、干净诙谐的语言以及个人儒雅的气质使课堂弥漫着语文之韵和智慧之美;薛老师对学生亲切的鼓励、耐心的等待、用心的倾听、平静自然的“日常会话”式教学,使课堂进入一种“无声胜有声” 、 “一切尽在不言中”极致之境。这需要真情、真功和真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可速成。因此,我们
17、需要慢慢修炼,体味他人,坚守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的学习。 总之,就同一篇课文来说,不同的老师上出的情趣和风格是各不相同的,更何况是不同的课文。薛法根老师自己说,课堂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不要因为特级教师上了一课书,其他老师就都不敢上这篇课文了。其实,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处理和把握,我们应当上出自己的特色来,上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是最重要的。记得在一次国际教学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提议让王崧舟老师演绎一下爱如茉莉,让薛法根老师上一节长相思 。这也是很有创意的研究思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改革专家张华教授说:一个理想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语文。反之,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就是这个语文老师。让我们慢慢走,欣赏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