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司马迁是一种生产资料一个人要想不朽,或者说流芳百世,就得像司马迁那样,两千多年后还有人惦记着,而且为他到底生在何处,宫刑后是否长胡子而争得不可开交。尽管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没多少人看得懂不加注释的史记 ,但生前受尽凌辱的司马迁,身后有这般待遇,也算得上“千古传奇今又续,人前争论胡须无”了。 纪念先人,是一件富有时代特色的行为方式,屈原投江后,楚人不会在网上设个论坛焚香祈祷,更不会借此弄个什么“屈原节”来招商,那时的人还是比较单纯的。恕我寡闻,不清楚前辈们是如何纪念司马迁的,但关于当下,我却还知道点皮毛。 据说今年是司马迁诞辰 2150 周年。之所以文前加“据说”二字,盖因司马迁的生日存有争议
2、,王国维认同公元前 145 年,郭沫若则断定为公元前 135 年。对于悠长的中华文明而言,10 年虽是白驹过隙,但在今人看来,却是大事。某一日,我突发奇想,当下某些认同王国维说法的,是否觉得“2150”比“2140”来得吉利,就如同花天价买个全是“8”的车牌号?这个想法只应和了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前半部分,至于后半部分,我想那些忙着为司马迁操办生日庆典的人更清楚一些,所谓心知肚明,大家不说罢了。 事实上,王国维的论断还是有学术支撑的,但非学术的迎合似乎也2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种力量绝对不可忽视,有时比学术来的还要有力度。如果郭沫若的说法正确,我们岂不是要等 10 年才赶得上如此吉利
3、的庆典?司马迁的后人可能不觉得延期 10 年有什么不妥,但他家乡的某些人可是只争朝夕的。 司马迁生辰存疑,户口所在地更是争论不休的公案。目前,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都想把他的户口迁到自己家里。因为尚没有盖棺的说法,所以大家似乎都有很充足的理由,一个闹盛大的庆典,一个搬出史料来匡正前说,可谓热闹。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如此隆重地纪念一个人的生日,但这个人的户口上却是一片疑团。此为两千多年后司马迁遭后人解构的一大奇闻。 像司马迁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人,对一个地方有多么重要?我觉得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绝不是单纯的认祖追宗的问题,而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生产资料问题。我们经常谈到的文化底蕴,
4、在纷纷扰扰的世象中,有时会被扭曲成一种极端的认识,变成某些官员眼里彻头彻尾的经济驱动力。这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没从骨子里敬畏祖宗留下的遗产,而是把这笔宝贵的财富和纯粹的生产、牟利联系在了一起。我觉得,某些人关心司马迁的名声比关心史家的争议来得功利。这就是这个时代纪念先人的特征之一。 司马迁是受过宫刑的,这一点史书有确切记载,但今天的人对这个话题似乎异常地感兴趣,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思想开化的结果,大家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好忌讳的。 汉武大帝的导演把司马迁拍成了长胡子的文人,遭到很多人质疑,理由很简单,至少在以往的电视剧里,我们没3有看到过如此阳刚的受刑之人。导演对此解释说,宫刑分很多种,有一种叫“去
5、势未净” 。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德国女作家卡琳?赫尔策和克里斯蒂娜?沃尔夫鲁姆合写的男人、女人和 231 个误会中就曾介绍,宫刑让男人丧失的只是生殖能力而已。既然这样,也就没什么好争论的了,但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家今天对这样一个历史细节拿捏的如此准确,却在司马迁的生辰和户口问题上还存在争议?是没有“小心求证”吗?显然不是,只是我们“大胆假设”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而已。此为后人解构司马迁的又一贡献,还原了一个男人的本来面目。但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争议,并最终达成一致,似乎对历史没什么裨益,显现的只是我们的无聊。 说到底,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纪念先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方式,艳俗也罢,严肃也罢,都是心性使然。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还是要端庄一些的,也许不那么热闹,哪怕仅仅是在某个深夜捧读史记 ,与太史公做一次心灵上的沟通,也算是对先人的尊敬了。时代在变,我们终究也会成为先人,假如后人沿袭了我们纪念先人的方式来纪念我们,算是我们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