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119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成功之道如何处理国内报业集团的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亦即报业集团的政治属性与商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前些年,笔者在新加坡报业控股任职期间,经常参加接待一些国内大报的考察代表团。不少客人羡慕新加坡报业集团的人才高素质、生产高效率、管理现代化的特色,同时也感叹学不了,因为国内缺乏类似的环境,企业化发展被报纸的“事业化性质”捆住了手脚。比如,如果不打破事业单位固有的大锅饭和终身制,即使是学到了人家的全部人事管理制度也没有用处。 依我之见,中新两国发展报业集团的大方向一致:一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二是要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新加坡报业

2、集团的编辑总方针就明确写道,旗下的报刊“都致力于为读者、为国家服务,并照顾到我们的国情和社区的需要与愿望。它们也致力于协助增加新加坡的国家力量和克服弱点。新加坡政府和媒体有共识,两者之间是配合与合作的关系,而非对抗的关系。这和国内办报的宗旨多少有相同之处。而且,在当前形势下,两国的报业集团都须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应对来自全球化及海外媒体集团竞争的巨大挑战。这一点则完全相同。 然而从经济实力上来看,两国报业集团差距巨大。虽然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在 2002 财政年里,拥有近 3800 多名员工的新加坡报业控股集2团营业额达到 9 亿多新元,约合 43 亿人民币,税后净利则为 3 亿多新元,约合近

3、 15 亿人民币。作为新加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集团 2000 年的营业额曾高达 10 亿新元,净利达到 4 亿多新元。集团依托旗下丰富的报纸内容和上千名记者编辑,还成立了电视与网络部门,建立起多媒体平台。与此相比,全国经济效益最佳的报业集团之一的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有员工 2800 余人,2002 年利润却仅有 4 亿元。国内的众多报业集团被称为“翻牌”报业集团,虽然成立了集团,不过改名称而已,但在提高效益和扩张规模上并没有大的作为。 那么,新加坡报业集团是如何在强调社会与政治职能的同时,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参考: 一、报业集团以赢利为

4、本 国内报业集团按国家要求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与此不同,追求利润是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回报股东是所有上市公司存在的根本出发点。自公司前执行主席林金山 1988 年上任至 2002 年底宣布卸任,集团股东的资金增加了六倍半,集团分发的年股息增加了六倍。集团净利比 1988 年翻了四番,市值达 73 亿新元,成为新加坡第六大上市公司。 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企业家。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最高管理机构董事会的成员多是大公司领导人,包括本地闻名的银行家和实业家。3负责商业经营的管理人员也都接受过管理方面的训练并有长期的管理经验。除个别情况外,经营部门的负责人都是专业管理人才,而非记者编辑出身

5、,这与国内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业人才的情况恰好相反。 林金山自己是银行家、企业家和政治家。他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经商。他父亲当时拥有 5 个加油站,林每日下午得逐个收取当日销售收入。如此,他懂得了每分钱都来之不易,也学会如何知人善任。林金山管理报业集团时,强调不断增加盈利、降低成本并且提高生产效率。虽然报业集团规模庞大,旗下以 4 种语言出版 15 种报纸,同时经营电视与网络电子媒体,但推行赢利为本的原则十分坚决,不同于国内报纸不能倒闭,出现了亏损也只能硬拖下去的情况。如 1999 年至 2001 年中,集团在政府支持下积极进军电视业和网络业,以巩固壮大本国传媒力量,应对国外媒体巨无霸

6、的挑战和竞争。但由于遭遇经济衰退和网络泡沫破裂,集团盈利出现下降而且多媒体投资因投资规模大而成为包袱。从 2001 年底起,集团便开始系列降低成本措施,包括减薪、裁员,紧缩电视投资规模,将旗下的亚洲网公司从股市上摘牌,员工或被裁退或重新安置。经过这番整顿后,截至 2002 年 8 月底,集团员工成本减少了 14.5,职员总数计 3769 人,比一年前少了 599 人。这样做是否属短期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值得商榷,但媒体的这种适应市场形势的企业运转机制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报业集团注重发展报纸核心业务 4国内报业集团在政策限制下,提出将采编与经营部门分开,采编是事业单位,经营则可企业化

7、。但报业经营部门成立新的营利性企业,从事与报业内容采编制作无关的业务,而且必须独立核算经营,似乎这里面没有什么突出的市场优势与竞争力,目前也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可循。新加坡报业集团来自报刊的平面广告收入占总营业额的 70左右。因此,报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是集团经营的中心。在多元化方面,集团曾在许多年前购买了一些房地产,由于收益相对较差而影响整个集团赢利。2002 年 1 月,集团宣布考虑把房地产业务分拆出来成立房地产公司,并在本地上市。然而半年后,集团又宣布市况欠佳,区域经济不稳定使行情恶化,因此决定放弃上市计划,专注于核心媒体业务,主要是报纸业务。此外,集团还表示会利用适当时机和方式脱售“非核

8、心资产” ,增加股东投资价值。 三、政府对报业集团的调控以法规为主 新加坡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显示出强大的商业竞争力。那么,政府对其管理是否就因此削弱了呢?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对媒体管理甚严,有不少限制,但政府对报业编辑方针的调控多通过法规和及时沟通进行,和国内相比,较少随意性和行政干预。 首先,为确保新加坡的报纸掌握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新加坡人手中,政府对报刊出版公司的股份结构和管理权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5报章与印刷厂法令 ,报刊必须有新闻及艺术部长发出的准证才能出版,准证必须每年更新;公司董事必须是新加坡公民,公司个人或机构不得拥有超过 3的股份;股份分管理股和普通股两种,管理股

9、占总股份的1,只能发给那些部长批准的新加坡公民或机构;在有关委任或开除任何董事或者报纸员工的投票表决中,每份管理股拥有 200 票的表决权;同时,外国人不得拥有超过 49的股份;任何新闻从业员若因发表某则新闻或文章,或因对某则新闻或文章采取某种立场,而获取来自国外的酬金,则必须在 7 天内以书面形式向报社负责人报告。 第二,为约束媒体的行为,新加坡也颁有不良诽谤法、官方机密与不良刊物法令等。 第三,在具体报道上,政府也明确划定不少界限,媒体不得越雷池半步。如不准搬弄种族、语文、宗教问题是非,以防有关新闻报道引起国内种族冲突和社会动乱或影响与邻国的关系。 第四,政府官员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经常通

10、报情况。政府高层会通过聚餐、座谈形式定期和各报总编辑或记者编辑进行交流,介绍政府在一些热点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新闻工作者也会受邀参加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委员会,阅读到一些“红头文件” ,从而加深对国情与政府立场的认识。 报业控股的领导人都曾在政府内部担任要职。林金山就曾任内阁成员达 17 年之久,现仍是总统咨询委员会的主席。值得一提的是,据集团英文报集团总编辑的回忆,林金山从来不干涉具体编务,从来没有指示他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么、报道该如何去写。一旦林满意某个总编6辑的工作,就会放手让他去做。 四、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 有国内报业集团老总感叹,国内媒体挖人才就像在矿山上找金子那样困难,而国外挖我

11、们的人才就像在海边拣贝壳那样容易。他预料,510 年后随着国外媒体逐步进入,将出现人才流失的高潮。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实力不足,付不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资;二是有实力,但限于国内事业单位死工资,不能拉开差距。国内有些集团管理人员的报酬可能只有国外同行的十分之一或是几十分之一,但其办公条件之气派,常能使国外同行瞠目结舌。 新加坡报业集团则不同,其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和股票认购权,具有市场竞争力。年景好时优秀员工的花红甚至可以多过 6 个月,加上股票认购权的收益,远远高过当地其他公司的一般工资水平。而且,一个特别资深记者的公司内部级别可能和总编辑一样,每个级别享受的优惠待遇也大致相同。如此,不少优

12、秀的记者或编辑会专心致志地搞好采编工作,而不会因为工资待遇而追求仕途。由于待遇优厚加之其在当地媒体中的老大地位,报业集团能够从海内外择优录取企业管理和采编人才,为了保证新聘员工质量,报业集团不仅有从发布招聘广告到面试到决定用人等环节的完整人事制度,而且还有严格的考核期和正式聘用手续。 目前的公司总裁和前任都曾是在新加坡政府中表现优异的高级文官。各报的总编辑也都是经过长期磨砺和考验、了解本国国情、能够忠实执7行集团编辑方针的老报人,在业务和政治上都过得硬。报业集团旗下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曾很理直气壮地写道:“我们不但不与政府对抗,还在准确反映真正民意、引导舆论、解释和宣传政策、对政策进行建设性批

13、评等方面,给予充分合作与配合,协助使政策完善,并使许许多多的良好政策能够顺利实行,最终使广大新加坡人民受惠。我甚至可以不谦虚地说,在促进政府施政效率方面,新加坡媒体的功劳是不小的。要我们拆政府的台?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结语 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报业集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并非一定是对立的关系。政府对报业集团舆论导向的控制,也并非只能通过行政干预。如果管理得当,报业集团的企业化并不会影响到政府对报业集团舆论导向的宏观控制,两者之间甚至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依托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新加坡报业集团,因能不断提高赢利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吸引高素质人才,而成为亚洲实力最雄厚的报业集

14、团之一。而且,由于法制健全、人员政治业务素质高、传播技术手段先进,新加坡报业在引导本国舆论、上情下达、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释: 8Corporate Relations Department,SPH.1995 年 4 月 罗文燕:报业控股净利略退 4.6www.zao 2002 年10 月 16 日 集团简介,http: Chairmans statement.Straits Times.November 27,2002.A18. Wong Wei Kong.From helm to stern.http:.sg.November 13,2002. A zhar Khalid.SPH scraps plan to hive off properties.Straits Times.Ju l17,2002.A19. 林任君:新加坡对西方媒体的反击与新加坡媒体模式 ,95 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Wong Wei Kong.From helm to stern.http:.sg.November 13,2002. 顾行伟等:当前中国报业发展的若干热点问题 , 新闻记者2002 年第 7 期 林任君:猪年伊始, “狗事”余波 , 联合早报1995 年 1 月15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