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善抓“别人想不到的”新闻作为一名晚报记者,总希望自己能抓到重大典型新闻或突发性新闻,一炮打响,获得新闻奖。这是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所孜孜以求的。但这又谈何容易,要知道新闻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你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抓到所有轰动新闻。所以,当你抓不到这些新闻时,请别放弃。在这方面,本人有过许多切身经历和感受。 当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抓到了是你幸运,但抓不到就需要留心观察,或许其中还有更精彩的新闻。2000 年 11 月 14日,湖州八里店发生一起重大煤气瓶爆炸事件,一个村庄十多间楼房被炸成平地,其中一男一女被炸死,这是一起使用煤气不当而引发的恶性事故。事发当晚,各路记者赶到现场,并以最
2、快的速度播发此突发事件,引起了当地的社会关注,但事情很快平息了。我没有抓到此新闻,但脑海里浮现几个问号,这件事只报道了事发现场,具体是怎么引起的?两个人怎样被炸死的?事故过程中是否还有值得一写的新闻呢? 事隔 3 天,我来到这个村,只见 14 户人家的楼房已变成操场,整理废墟瓦砾的农民在议论:“阿坤死得冤啊,他家人可以去讨点钞票。 ”我急忙问,为何死得冤?村民告诉我,这被炸死的一男一女不是夫妻。当时,女的点了煤气后去淘米了,回到家里发现煤气漏了,并燃烧蔓延了开来。女主人不顾危险,一心想进去抢搬东西。同村的阿坤正在其邻居家玩,他闻讯后连续两次冲进火海,第三次去救女主人出来时不幸被炸死。在2场的乡
3、亲无不流泪。 我马上回来向领导汇报这一新线索,并立即采访了当时的见证人,得知阿坤当时两次冲进火海,先救 84 岁的老太吴阿如,再把来救火的邻居陈云娣拖出门外,最后在救女主人时不幸被炸死。现场采访后,我写成 3000 多字的新闻阿坤救人感人事 ,在湖州晚报头版头条配上照片刊出。报道引起了社会反响,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被阿坤义举感动,专程到他家捐钱捐物。一些民营企业也伸出援助之手,共得到社会各类捐款 12 万多元。城区区委、八里店政府为阿坤申报了“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并对阿坤家给予了必要的补助。试想,这条新闻当时如果没有再去深入采访,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社会效果。 抓别人想不到的新闻,还需要记者的勇气,
4、尝试那些别人不敢去接触的题材,采写出立意新颖的新闻作品。2001 年 5 月,我得到一条线索,省南湖林场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韩国老太太,身边无子女。是一位解放军军官当了他的干儿子,默默照顾了她 20 年。昔日的小伙子现在成了副团长,如今林场里一位女民警又挑起了这副重担,继续照料老人生活。但我去采访时发现,原来阿妈妮是一个抗战入侵者亲属,是接受过改造的人。18 岁那年,她随未婚夫被迫到中国,她的未婚夫在入侵战中死亡。后来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解放后丈夫在南湖林场服刑,出狱后就留场工作。夫妻俩一直生活在林场,丈夫前几年去世了。 对这样一个入侵人员的家属能否报道呢?我停下了笔,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那位副
5、团长。他告诉我,如果阿妈妮是一名烈士家属,肯定轮不到我去当她的干儿子了,也轮不到你去报道了,所以此事一直以来从未3声张。自己照顾阿妈妮,是在一次军训中偶然相识,出于同情才这么去做的,也从来没想去宣传。这是一种缘份。 如果按常规思路,这稿子无法写,这类题材许多年来没有人去碰过。但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到中国百姓对那些入侵人员的家属是如何友好对待的。这位异国老人之所以多次放弃回国的念头,在中国生活了 60 年,根本原因是她身边有许多干儿女,与中国结下深情厚谊。我在特写超越国界的关爱中,讲述了异国老人 60 年来在中国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了晚年还有退休金,身边有干儿女照顾等等,宣传了中国的人道主义政
6、策。文章一经发表, 钱江晚报等 5 家省内主流媒体纷纷整版刊登,江苏的扬子晚报也全文推出。后来此文获湖州日报年度好新闻三等奖。报道刊登后,阿妈妮打电话笑着对我说:“我要把这篇文章拿到韩国去发表。 ” 善于逆向思维,辩证观察事物,这是抓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的又一途径。去年 4 月份,湖州一名三轮车工人拾到 15 万元,但他不为巨额现金所动,而是到处寻找失主,终于费尽周折,把 15 万元交给了失主。这是个拾金不昧的题材,当我想去采访时,早就被人抢先刊发了。 事隔一段时间,我突然想到,这件事背后可能还有新闻。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做了好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感谢,这无疑会挫伤拾金不昧者的积极性。那么此事又如何呢? 通过采访得知,当时失主非常感动,当场拿出 5000 元作为酬谢,后又买了 2000 多元礼品上门道谢,而那位三轮车工人也欣然接受。他当时说:“别人的钱咱们一分不要,但别人奖给我的钱,拿得有面子。 ”但这4件事在三轮车工人中引发了争议,有的说该拿,也有的说好事要做到底,说他不够硬气。我就用分析探讨的方式报道了这件事,赞扬了拾金不昧者的高尚品德,并围绕该不该取应有的酬金,展开了讨论,使旧题材挖出了新意。既弘扬了拾金不昧的社会风气,又宣传了好人有好报的道理。这篇文章被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等省内报纸登在显著位置上,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作者单位:湖州晚报)